【中华建设网讯】近几年,作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平台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两江新区直属国企重庆港务物流集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港航主业稳步增长,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智慧绿色应用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日益提高……这些离不开人才培养这道“秘方”。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着力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所属公司成立的创新工作室成为带动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
胡万琪劳模创新工作室 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供图
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打造的“胡万琪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全国劳动模范”胡万琪和“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成玺为标杆,汇聚了公司一批技术骨干,带动培养更多的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能手。
果件司党员创新工作室 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供图
重庆果园件散货码头有限公司打造的“党员创新工作室”最初源于港区攻克翻车机技术难题,现工作室已成为培养公司技术人才一个窗口。
涪陵港党员创新工作室 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供图
随着党建水平提升,涪陵港“党员创新工作室”也应运而生,目前已完成创新项目10个,创新成果覆盖生产、安全、环保、技术革新等各个领域。
如今,创新工作室正在发挥更大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员工,为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1位技术骨干
在紧靠长江边的果园港港区前方调度楼里,有个面积不大的工作室,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是这个工作室最简单的陈设。墙上展示出的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涌现出的国家级、省部级劳模以及公司的技术骨干,还有他们攻坚拿下的技术创新成果,是这间屋子最耀眼的光环。
胡万琪劳模创新工作室 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供图
这个工作室就是“胡万琪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全国劳动模范、果园港桥吊司机胡万琪的名字命名。胡万琪告诉记者,工作室于2017年构架成型,2019年底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阵地。这里汇聚了该公司11位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他们分别来自公司生产、操作、技术部门,其中7人拥有中高级职称。成立的初衷是通过工作室带动培养出更多的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能手。
胡万琪先后获得“重庆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果园港场桥远程操控系统重点技改中,胡万琪作为第一批接触远控场桥的司机,以不到3个月的时间快速度掌握新技术。又用不到半年时间,带领桥吊组80%的司机熟练掌握了这门技术,率先实现内河港区场桥作业的半自动化远程操控。
离果园港区上游20多公里便是寸滩港区,工作室的另外一位劳模胡成玺是寸滩港区一位“资深”电工,他是 “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是“两江最美工匠”。对他来说,劳模创新工作室让一线技术工作人员有了更多交流机会,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
“通过这种方式,彼此的协作能力更强,每个月能多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胡成玺用“面”和“点”概括了劳模工作室的好处,从“面”上,将11位技术骨干拧成一股绳,通过“传帮带”放大劳模品牌效应。在“点”上,通过工作室的带动,各部门定期会举行会议,部门长、班组长将工作中发现的关于设备、技术等方面问题摆到桌上一起讨论。
工作室的11位技术骨干大多都是本技术领域的“专家”,遇到工作中的技术或管理问题,技术骨干坐在一块很快就把问题处理了。钳工和电工经常会有业务交叉的地方,比如场桥抓箱开闭锁准确感应的问题,通过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就会更高效。
这几年,“胡万琪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了延长钢丝绳使用寿命等8个课题,为公司节省了累计数百万元的成本。
比如,堆场照明的远程控制课题。胡成玺介绍,寸滩港区道路照明系统分布在各个配电房,采用时间继电器进行就地控制并与多种用电设备共用供电线路。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发现照明系统难以单独控制,而且因季节变换对照明控制器进行调整的工作量巨大,一方面存在较大的电能浪费,另一方面又不能及时提供照明保障。
经过工作室胡成玺等技术骨干的会诊,他们利用供电线路作为信息传输媒介对寸滩港区堆场、道路照明系统进行远程智能控制。新系统投产以来,实现了对每台灯的状态进行实时精准监控,同时,加强了港区道路照明设备管理,避免浪费,每月节约用电2000余度。
省下近百万元
在果园港区重庆果园件散货码头有限公司还有一个“党员创新工作室”。它的前身为翻车机党员联合攻关小组,为攻克翻车机的技术难题而成立的临时攻关团队,正式命名为“翻车机党员创新工作室”。
时间回到2018年初,重庆果园件散货码头有限公司引进了一新货种合阳煤炭,其特性就是粘性大。如遇水就像是发了水的玉米面,部分成团成坨状,“只要翻车机作业就会堵塞料斗,每翻卸一节车皮仅疏通就要花上半天时间。”
员工完不成产量、计件工资低,火车皮长期延时停滞,公司成本增加等难题摆在了面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重庆果园件散货码头有限公司党委决定成立临时攻关小组。机修厂党员干部唐小平接到任务后,带领一线党员深入作业现场观察找问题,发现一坨一坨的湿面团是造成容易堵料的根本原因。
唐小平凭着一个老维修工的经验,很快就想到了用能破散分离的振动网格筛子来破碎面团的方法。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找到了最佳网格大小、密度,像筛子漏面一样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果件司党员创新工作室 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供图
在创新工作室的激励下,大家比学赶超,以自主攻关、修旧利废、节能降耗等措施,大大小小搞了很多的技术革新。
2020年初,一台北方重工生产的7#斗轮堆取料机大臂基座开裂下沉错位,亟待修复。由于其生产厂家已破产倒闭,咨询了其他港机修理单位,此情况修复报价至少需要百万元以上。
唐小平得知其高额的维修报价后,在公司党委的支持下,组织工作室青年骨干自主攻关,商讨修复方案。
没有维修架自己造,没有吊车自己找。在没有任何售后技术支持下,工作室青年骨干突击抢修,只花了必须的维修成本几万元,为公司节约了近百万元。为此,唐小平还被评为了“重庆市国有企业特别奉献者”奖。
为推广“翻车机党员创新工作室”的效果,2020年6月,重庆果园件散货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党员创新工作室”。
重庆果园件散货码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工作室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与公司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带动广大员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公司发展所急需的各方面人才。
“啃”下“硬骨头”
去年11月,涪陵区2020年度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落实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现场观摩会在涪陵港黄旗港区成功举办。黄旗港区作为唯一交流发言单位,代表涪陵区107家水陆交通企业向与会人员汇报了工作经验,并获得高度评价。
黄旗港区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公司涪陵港打造的“党员创新工作室”。涪陵港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党员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前,由于港区发展、设备更新、环保要求提高和历史欠账问题,港区的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2019年12月,涪陵港“党员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这个工作室由48名党员干部和骨干技术人才组成,下设安全管理、环保管理、工艺革新等7支攻关小组。这7支队伍致力于各个工作领域的课题攻关,专“啃”生产经营中的“硬骨头”。
黄旗港区作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港口,在以“环保统领企业生产经营”的工作方针下,“党员创新工作室”的党员干部带头攻坚克难。
2020年3月,黄旗港区技术革新攻关小组把港内闲置的皮带机设备进行修缮和改造,在港区岸边增设一条散货作业线,专门进行碎石从场到船的装卸作业。
攻关小组负责人介绍,这条皮带机作业线技改费用不高,但作业效率高,可以在160-172水位时沿栈桥横向水平延伸作业,有效解决了黄旗码头在高落差水位期间作业散货的难题。同时,在皮带机上方增加了喷淋设施,并用橡胶包裹皮带机出料口的方式有效控制了粉尘和噪音。该条作业线不仅带来经济效益,而且确保了环境安全,实现了港口环保与生产工作的协调发展。
像这样的技术攻关不胜枚举,目前,“党员创新工作室”的作用辐射到黄旗、龙头山、糠壳湾等多个分公司,已完成创新项目10个,参与100余人次,创新成果覆盖生产、安全、环保、技术革新等各个领域。
创新工作室带动人才培养仅仅是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人才兴港的一个缩影。人才引进、组织内训、引入分配激励机制以及定期开展技能大赛、技能提升考试等,都是企业人才兴港的亮点。
重庆港务物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公司遵循“总量控制、精简效能、动态管理、深化改革”原则,通过“两级管理、分级负责”,集中控制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等手段,加快集聚用好创新力量,不断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岗匹配。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加快所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重庆港务物流集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