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被淹、马路一片汪洋、雨天积水、水体黑臭……一到梅雨天,这些“烦心事”是困扰不少市民生活的难题。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涝能力,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指导部署下,鼓楼区积极搭建组织架构、组织文件编制、开展项目检查,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专项规划:编制地方法规 优化系统方案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会“呼吸”、有“弹性”,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减少城市遇到暴雨时出现“看海”的尴尬。
为了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鼓楼区成立海绵办,统筹开展海绵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便于各单位在后期的道路、绿地、水环境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可按规划指标落实海绵要求,同时也可从全区海绵城市建设出发,合理安排建设计划。
创新广场:打造旱溪 布置海绵设施
创新广场位于鼓楼区清江路东侧、水西门大街南侧、锦江路西侧、科技二路北侧。场地包含未来地铁9号线出口,同时也紧邻公交客运站。附近有商业中心如万达广场、金盛国际家居,以及拟建的苏宁商业办公广场,使该项目成为连接这两个核心商业区的商业走廊。
创新广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地块绿化良好的生态功能。结合易涝点、景观方案、排水管线以及道路两侧地块现状,因地制宜布置海绵设施。
项目结合建筑设计设置斜坡屋顶绿地,地下采用雨水回用系统。其中,斜坡屋顶绿地3302平方米,透水铺装721.32平方米,旱溪1149.6平方米,雨水回用系统250吨。采用透水混凝土、陶瓷透水砖及植草砖,提升生态效益,尽量减小地块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充分结合景观与建筑,在沿北侧水西门大街下沉广场以南设置斜坡屋顶绿地;通过管网收集至雨水蓄水箱,将屋面、地面雨水储存并用于绿化浇洒及地面冲洗;利用雨水收集灌溉功能的旱溪,通过绿地截蓄、净化雨水,控制径流总量、延缓峰值时间、减少峰值流量。
果品市场代征绿地:下凹式绿地 荒地“变身”花园
果品市场代征绿地位于鼓楼区淮滨路与姜家圩交界处,项目东侧为姜家圩和小桃园二期南入口,南侧为淮滨路、秦淮河。项目南侧部分绿地已建成,但西北角由于居住区建设原因搁置。未建荒地呈三角形,地面为遗留硬质铺地,并堆有少部分建筑垃圾,与南侧已建成绿地被围墙分隔,随着中海桃源里小区交付,业主陆续入住,该地块的规划建设也刻不容缓。
原先绿地内缺少海绵设施,石材铺装也不符合透水铺装要求,与现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符,且因为排水不畅还有内涝现象。
为解决这些问题,鼓楼区建设局打造了下凹式绿地,在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度低于周围地面一定高程,以利于周边地面的雨水汇入绿地中,避免内涝。
通过景观改造,重新整理地形,内涝现象消失不见。景观提升后的园内植物种类丰富、错落有致、井然有序,与之前杂草丛生,泥路上脏乱无章的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重点建设:铁北滨江、江东软件园区域
为了构建完备的自然海绵资源保护、合理的城市海绵空间布局、片区海绵设施系统高效的多级城市海绵格局,鼓楼区将对新建区域全部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已建区域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逐步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实现鼓楼区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
根据《鼓楼区海绵城市专项建设规划》建设要求,鼓楼区计划重点围绕铁北滨江、江东软件园等片区,拓宽思路、探索做法,提升鼓楼区海绵城市建设水平。
下一步,鼓楼区将继续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取得的效果持续有效,实现海绵全域化、常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