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河北廊坊:第什里特色小镇的“风筝”致富路

2020-09-10 10:08:02来源:河北日报   
核心摘要:在第什里宗华风筝加工厂的风筝制作体验馆内,90后姑娘赵艳芳(右一)正带领游客体验传统风筝的制作过程。 周禹佳摄村口牌楼上,
 
 
在第什里宗华风筝加工厂的风筝制作体验馆内,“90后”姑娘赵艳芳(右一)正带领游客体验传统风筝的制作过程。 周禹佳摄
 
村口牌楼上,“比翼燕”“盘鹰”“蝴蝶”等风筝图案栩栩如生;广场草坪中央,火红的风筝雕塑展翅欲飞;村内围墙上,各式风筝画作目不暇接……近日,沿着廊坊市安次区调河头乡第什里村的进村主路“鸢飞道”自东向西行,满眼都是风筝元素。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大大小小的风筝也分性别、年龄吧?”见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第什里村村委会主任赵兴华饶有兴致地介绍:形态宽厚的风筝叫做“肥燕”,代表壮年男子;较为纤细的“瘦燕”则代表女子;旁边憨态可掬的“雏燕”,指的是3岁以下的小孩儿……
 
“风筝的学问可多了,从村里随便找个人,都能讲出些门道。”赵兴华说。
 
第什里村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生产地,扎糊风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传承,现已发展出200多种宫廷风筝画谱和几十种风筝口诀,70多种扎糊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工精致的第什里风筝就开始占领京津市场并走向全国,红极一时。
 
“当时每天天不亮,村口就有从北京、天津过来的收购商等着收风筝。全村家家户户做风筝、卖风筝,可还是供不应求,附近好几个村都得帮着做。”赵兴华说。
 
2009年,第什里风筝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河头乡被命名为“风筝之乡”。曾经的玩具成为大家认可的手工艺品,村里人却面临着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窘境——随着人们休闲、消费方式的改变,收购商越来越少,风筝渐渐卖不动了。
 
风筝“走”不出去,能不能把大家请进来?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2015年,首届廊坊·第什里风筝节诞生,一下子开启了第什里风筝的新生:两天时间吸引游客10万余人,签订产业订单26个。
 
“不仅风筝不愁卖了,游客还特别多。那时候家家户户不仅扎起风筝,还开了农家乐,村里人都说风筝是生财宝,风筝节是聚宝盆!”赵兴华说。
 
此后,第什里村连续举办了3次风筝节和风筝锦标赛。以风筝为载体,一条“体育+旅游+文化+生态”产业链条慢慢形成。近年来,调河头乡以第什里村为中心,打造特色小镇,推动风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第什里村年产风筝20万只,产值240万元,带动加工户200多户,从业人员700余人。靠着风筝,第什里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大家都知道相声有四门功课‘说、学、逗、唱’,那风筝的四门功课‘扎、糊、绘、放’大家了解吗?”在第什里宗华风筝加工厂的风筝制作体验馆内,“90后”姑娘赵艳芳正带领游客体验传统风筝的制作过程。
 
2017年,在外工作多年的大学毕业生赵艳芳萌生了借助互联网延伸风筝产业链的想法,毅然决定回乡发展。通过增加网络宣传、拓展销售渠道、拓宽产品种类,几年下来,她的“风筝小院”不仅可以网络定制风筝,还能全流程体验风筝的扎制、绘画、裱糊、组装,DIY以风筝为主题的摆件、发卡、胸针、手链等。
 
“在制作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放飞自己亲手做的风筝,这种体验游客非常喜欢。”赵艳芳说,不少外地游客专门预约过来体验,临走时还要带几只风筝回去。去年一年,她管理的风筝加工厂和体验馆流水达到20多万元,带动了30多名加工户增收。
 
借助新思维、新模式发展新业态,传统的风筝产业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下个月,我们准备开展一期以风筝文化为主题的汉服雅集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感受第什里风筝的魅力,提升第什里风筝的文化影响力。”赵艳芳相信,在互联网这根全新的“风筝线”的牵引下,未来第什里的风筝将越飞越高,日子也会越过越好!(霍相博  周禹佳)
(责任编辑:常乐)
下一篇:

山东青岛:市南区日照路1号拟进行危房及基础设施改造

上一篇:

苏州:启动美丽乡村健康行活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