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和智慧,是这座新城的两张“名片”。作为苏州市的重要战略板块,吴中太湖新城按照“苏州未来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要求,以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先配套后居住的“四先四后”理念,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新城、智慧新城和产业新城。拿下这项被业内誉为中国绿色生态城区最高级别认证标准,彰显了吴中太湖新城“十年磨剑、静待花开”开发品质新城的耐心与气度。
地下空间打造“绿建旗舰”
解码新城“绿色基因”,必然先看太湖新城绿色建筑的 “旗舰项目”——地下空间。
这座紧邻苏州湾、与太湖一堤之隔的绿色建筑,总用地面积1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2亿元。空间地下一层为商场,地下二层和三层为公共停车空间,可提供2800个停车位,不仅能够无缝转换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还在地下预留了34个与周边地块的对接口,方便了地下交通和路面交通快速联动。作为新城中央轴线的南端起点,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完成施工,进入全面检测阶段。
8月28日,记者来到这里,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这座“地下城”。尽管是阴天,而且内部只开启了很少的照明设备,地下负一层依然不觉得昏暗。
“项目通过19个下沉广场,9个条形采光天窗以及24套光导管,有效解决了地下空间的采光问题,我们头上的遮阳帘,可根据天气情况自动调节光照强度。”指着一处采光窗,地下空间建设项目负责人张志前向记者介绍。项目还采用了透水地面铺装系统、区域能源站综合利用系统、空调余热回收、光伏发电综合利用系统、区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可有效实现能源节约和再利用。“通过各种综合手段的应用,将比普通建筑节约30%-40%的能源。”
绿色建筑不仅要在规划设计上“高标准”,在建设施工中,太湖新城更是坚持“严要求”。位于新城东南部的金融街商办综合体项目和酒店项目,同样按照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设计,在建造中通过“智慧工地”打造,保证全流程绿色建设。“我们已经实现了工地雨水全部回收,防尘、消防和养护用水,基本上可以覆盖。”中建八局项目经理黄羽说。
“目前,太湖新城已建在建项目已达到100%绿建二星级以上,通过探索建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绿色建筑实现模式,我们不断提高新城在建项目的绿色‘含金量’,让‘未来之城’跃然纸上。”吴中太湖新城规划建设部门负责人周德坤表示。
综合管廊“洞见”城市未来
能看见多深的城市构造,就能“洞见”多远的城市未来。
继续向太湖新城地下“探秘”,“惊喜”随处可见。从龙翔路上一处入口进入太湖新城地下管廊,地下7、8米处,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映入眼帘:一条高约4米、宽约3米的管廊隧道内,高压电力电缆、低压电力电缆、通信光缆、燃气管道、给水管道等规整排列,随着管廊中笔直地通向远处,一眼望不到头。
“在管廊里跑检测车完全没有问题!”苏州管廊公司太湖新城项目负责人魏华介绍,2015年苏州市成功入围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城市,太湖新城综合管廊是试点工程之一,建设分为一期、二期工程,目前新城地下管廊已经建设超过20公里,未来新城启动区44公里主次干道将实现全覆盖,总投资额约48.45亿元,每公里造价超过1亿元。
“大手笔”投入,带来“超预期”收益。综合管廊的建造,除了众所周知的可以减少道路重复开挖,消除城市“拉链路”现象,有效降低城市建设成本,还有一些“小惊喜”。“就拿传统自来水管网埋线处理,平均渗漏率在20%-30%,而管廊内的管线有问题立马可以检测检修,实现了资源的节约。”魏华介绍。
“更重要的是,和传统的管线直埋相比,建设2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经测算就要节约土地345亩,按照市值,这些土地价值将达到70亿元。”吴中太湖新城党工委副书记张洪良说,这不仅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为太湖新城产业发展和布局预留了空间,还建立起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提升区域内土地价值。
智慧平台赋能绿色管理
如果说综合管廊是藏在太湖新城主次干道下方的“主动脉”,那布局在每条支路下方的综合管网,则是新城运行的“毛细血管”。
为了保证“周身血管”畅通,太湖新城把后期管理移到“云端”,通过物联网技术,以智慧太湖新城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为载体,创建了一套综合监测、高效指挥的管理工作模式,实现了城市综合运行状况监测、应急指挥调度、决策支持分析等,保障“绿色新城”平稳运行。
“这是位于开甫路上的一个窨井,井道内水位的深度、有害气体的浓度等数据一目了然。”在太湖新城城市运行中心,工作人员打开智慧太湖新城管网运行状态监测系统,指着大屏幕向记者介绍,通过埋设大量传感器,保证了管网的顺畅运行,哪里出现问题,精确度可达到半米以内。“前段时间苏州梅雨季,通过水位监测,发现水位高的地方及时通过系统派单处理,整个新城内部没有发生一起严重内涝现象。”
以智慧“添力”绿色,太湖新城还在不断探索。即将建成的吴中太湖新城能源中心,将为太湖新城核心区用户供冷供热,一期建设成的规模将会满足60万平方米空调用能需求。通过能源需求分类统筹规划,实现区域能源调度合理化,最大限度发挥能源站作用,并配套先进智能管理控制系统,实现梯度用能、余热回收、高效蓄能等。
“智慧管理只是手段,新城的建设应该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组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吴中太湖新城管委会主任管炳锋介绍,太湖新城将继续通过着力打造“地下空间”“能源中心”“综合管廊”“智慧平台”等优势项目,朝着一座资源高效利用、城市高效运行的“效率新城”不断迈进。(盛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