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要求,池州市将中心城区18.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划为建设示范区,规划建设117个项目,示范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
PPP模式解决建设资金瓶颈
池州海绵城市建设试点3个PPP项目总投资42.3亿元,其中,以1.36亿元财政资金撬动40.94亿元社会资本,真正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小城大建设”带来的资金问题通常是一大瓶颈。池州市财政局分管经建、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负责人唐海洋告诉记者,对于池州这个2016年财政收入才100多亿元的小城市来说,3年要建设117个总投资达52.38亿元的海绵项目,压力很大。
如何让海绵城市建设无“后顾之忧”?PPP模式给池州带来了新思路。
池州市财政局PPP中心主任章正龙介绍说,池州海绵城市建设试点3个PPP项目总投资42.3亿元,其中,以1.36亿元财政资金撬动40.94亿元社会资本,真正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产出目标要求,按照“源头改造—城区排水系统改造—清溪河截污与控污改造—湿地尾水处理—主城区黑臭水体改善”总体建设思路,池州市采取连片开发的方式,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重点部分,系统打包了3个具有不同特点和功能的PPP项目,分别是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清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滨江区及天堂湖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第一个项目包总投资为20.54亿元,其中存量资产7.12亿元,合作期内预计新建投资13.42亿元;第二个项目包总投资为8.96亿元;第三个项目包概算投资约为12.8亿元。
“3个项目包由于自身特点不同,其运作模式也略有不同。”章正龙说,第一个项目采用“厂网一体、存量增量一体化和特许经营(TOT+ROT+BOT)”的运作模式,将主城区范围内存量资产整体打包出让给项目公司,并授予其投资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项目、运营所有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的26年特许经营权,政府获得存量资产7.12亿元的转换资金。第二个项目基于清溪河流域“源头改造—中途转输—末端治理—考核达标”的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采用“设计+建设+融资+运营”(DB鄄FOT)”的运作模式。第三个项目主要围绕老城区基础设施和城市新区公园建设,运用多种低影响开发手段,采用 “建设—经营—转让(BOT)”的运作模式。
“财政拿钱不多,但给社会资本吃了颗‘定心丸’。”池州铁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经理胡小立说,财政投入增强了社会资本方的信心。中铁四局在滨江区及天堂湖新区基础设施PPP项目中,用的全部是自有资本,并没有向银行贷款。中铁四局敢这么“砸钱”,主要基于两点: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池州市政府规范的PPP运作模式,有效保障项目健康有序建设,增强了社会投资的信心。
“PPP模式建设海绵城市缓解了当期财政压力,但财政并没有因此而少掏钱。”唐海洋说,就像住房按揭抵押贷款一样,财政要按照项目运营年限,连本带利,每年支付社会资本投入的费用。目前比较科学的一种付费方式是,地方财政可以根据自身财力增长情况,以“先低后高”的方式,每年支付社会资本费用。当然,地方财政也可以每年按固定额度支付社会资本费用。
对已下达的中央财政10.8亿元试点补助资金,池州市财政局在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的同时,做好规范使用工作。据池州市财政局经建科科长章月群介绍,市财政局拨付市城投公司10.5亿元,用于建设项目工程款;拨付市产业基金公司0.3亿元,专款用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项目奖励。截至2017年9月末,市财政共拨付资金11.0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2.15亿元,用于支付第一个PPP项目包的运维费用。
留住“山水乡愁”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池州市不搞大拆大建,主要根据现有的地形、绿地空间等条件,建设海绵城市,真正留住“山水乡愁”。
雄厚的资金保障了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截至目前,池州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已建成面积为12.95平方公里,占试点区域面积的70%。同时,池州市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72个,在建项目45个,预计明年上半年将全部完工。
站在改造后的齐山大道行人便道上,道路两侧是延绵几公里的湿地公园,两旁非机动车道隔离带已换成开口路缘石,下沉式机非隔离带、植草沟、溢流口和多个雨水花园已经建成。池州市海绵城市技术咨询办公室负责人刘强::“通过调整地形竖向将雨水导流至海绵设施,改造后的隔离带和植草沟达到雨水滞蓄和净化效果。为抵御暴雨侵袭,局部路段和人行道还设计成行泄通道”。“去年6月底,齐山大道经受住了罕见的连续强降雨的考验。”刘强说,连续一周的降雨量累计达到566毫米,没有让这条连接新老城区的主干道发生积水,反而让湿地公园变得更加生机盎然。道路两旁人造与天然的海绵体,让硬化路面恢复了“弹性”。
如今,因风光旖旎,齐山大道两侧的湿地公园每天都吸引不少市民到此驻足小憩、锻炼身体。“这里风景好,空气特别好,跑起步来感觉心旷神怡,非常舒服。”市民张女士笑着说,她几乎每天都要来此锻炼。
与齐山大道的海绵改造单纯解决积水内涝不同,池州一中的海绵改造则更多地在雨水回收利用上做文章。站在池州一中的图书行政楼下,学校广场和停车场的沥青路面全部换成了崭新的、红黄相间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庭院雨水花园、路边植草沟、景观水体等海绵设施也一应俱全。
此前校园内路面硬化率高,一下雨校园就变成了水塘。经过改造以后的校园,全年80%的雨水会直接渗透至地下,经过透水材料和土壤自然净化后收集至雨水收集池,可以用来冲洗路面、灌溉校园苗木,雨水回用率超过15%。
池州一中校长王庆邦说:“我们用蓄水池的水冲洗路面、灌溉苗木,节省了大概20%的水费支出。不仅如此,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下凹式绿化带,还过滤、吸收了雨水中的泥沙和一些有害物质,使蓄水池中的水质得到了提升,学校绿化面积也因海绵化改造而增大了1/3。”
据了解,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池州市不搞大拆大建,主要根据现有的地形、绿地空间等条件,建设海绵城市,真正留住“山水乡愁”。
“我们要更好地保护池州现有的山水林田湖,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将池州独特的自然湿地打造成城市‘绿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