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邕江穿城过,一座青山城中坐;青山伴着绿水转,绿水青山都是歌……”一首《绿水青山都是歌》,用简单质朴的词句诠释了南宁市绿水青山的生态美景。
2013年以来,南宁市举全市之力,着力建设以水资源和水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持及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水生态文明城市。通过治水、兴水和管水,如今的南宁初步建立起山、水、绿、城与人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今年6月30日,南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技术评估,下一步将启动行政验收工作。
治水:保障城市安全 提升城市品位
在南宁,母亲河邕江穿城而过,两岸风光带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南宁市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安全保障有机结合,在邕江之上布下“天罗地网”,为城市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据了解,南宁市通过老口航运枢纽、防洪排涝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的实施,以及上游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有效调度,确保市中心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要求,部分县城、乡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同时,积极开展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及水源地保护工程,城市供水能力达到46.43亿立方米,为首府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十八条内河旧貌换新颜。
水城建设成绩斐然:南湖、五象湖、明歌湖、明月湖、相思湖如璀璨明珠点缀邕城;那考河、西津、大王滩湿地公园的建设如火如荼;青秀山、石门森林公园海绵项目建设,更添城市绿意;邕江两岸百里秀美,南宁城市更加宜居。
“提高防洪标准、提升邕江两岸功能、确保供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是南宁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南宁市还不断推进依法治水工作,提高水行政综合管理能力。《南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南宁市水库管理条例》相继实施,《南宁水土保持条例》已立法调研。
兴水:解安全饮水之忧 让水造福于民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让水造福于民是南宁市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工作的惠民核心。
“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这样的场景对城市居民司空见惯。但对于宾阳县新桥镇三才村村民王明新来说,用上方便、安全的自来水曾经是村里数代人的梦想。
“以前用水,丰水期靠附近水库灌溉渠道,枯水期就只能用村民集资建在山上的水柜收集雨水,但雨水泥沙多,要静置过滤消毒才能饮用。” 王明新指着家里的用水电器告诉记者,在用水艰难的日子,这些电器一周只能用上一两次,基本就是摆设。
南宁市在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创建中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新桥镇农村饮水集中供水工程建成启用,新桥镇辖区内14个村都通上了自来水。
同样体会到变化的还有宾州镇蔡村村民周桂求。蔡村是宾阳县香米种植区,在大片金黄的稻田里,周桂求指着贯穿稻田的水渠说:“现在种田比以前方便多了,以前要用柴油抽水机大老远地从大灌溉渠抽水浇田,现在水渠就在田里,想用水把闸口打开就行。”让周桂求受益的是宾阳县里坝江灌片小型农田水利节水配套改造工程。随着这一工程的启用,用水不再是困扰村民生产的难题,今后用水有保障,水稻产量也大幅提升。“现在每亩田的粮食产量上去了,品质好了,收入也提升了。”周桂求的脸上笑开了花。
管水:落实管理制度 让水点亮城市
夏季的大王滩水库湖水澄清湛蓝,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波光潋滟好风光,而在数年前这里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是靠水生活的人家,之前库区养殖户太多,旅游船直接排废水进水库,我们只能打井取水喝。整治后我们能喝上家门口的水了,居住环境也好多了。” 住在大王滩河畔的那计坡村民周华珠深有感触地说。
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生态。大王滩水库的改变只是南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13年7月,南宁被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后,南宁市水利部门组建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市级水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同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经整治,大王滩水库水质由原来的Ⅴ类水改善到Ⅲ类水,龙潭水库水体基本恢复为Ⅲ类水。宾阳县、马山县、隆安县、武鸣区饮用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已按要求实现了80%的保护目标。
今年上半年,南宁市还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依法征收水资源费89.975万元。加强农村人饮供水取水许可管理工作,落实306万元推进34个人饮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落实787.45万元开展市本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启动了《南宁市区饮用水库污染源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编制工作。
下一步,南宁市将围绕“治水、建城、为民”工作主线,加大治理水环境,写好水篇章。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水污染防治、海绵城市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任务,抓好邕江整治开发和加快黑臭水体治理,不断改善和提升全市水环境,稳步推进推行“河长制”工作,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造人水和谐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