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海绵”苏州:打造城水共生的典范

2017-08-21 17:05:00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今年夏天,苏州遭遇了罕见的连续“烧烤”模式。苏州气象台的资料显示,从7月12日入伏到8月12日,这32天中,仅有4天的最高气温低于35℃高温线,其中最热的是7月25日,当天的最高气温为40.5℃。苏州的夏天为什么会这么 ...
今年夏天,苏州遭遇了罕见的连续“烧烤”模式。


苏州气象台的资料显示,从7月12日入伏到8月12日,这32天中,仅有4天的最高气温低于35℃高温线,其中最热的是7月25日,当天的最高气温为40.5℃。

苏州的夏天为什么会这么热?除了全球变暖的气候大环境,是否还有别的原因?生活在这样的“火炉”中,我们是心甘情愿地做“人肉烧烤”,还是该做点其他什么?

日前,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一场专题培训,相关授课专家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将全面提升苏州的水生态环境,同时,城市的热岛效应有望缓解,将来的夏天有望不像现在这样“煎熬”。

苏州为啥要建海绵城市?

解决以水为核心的城市生态问题

“海绵城市”是个什么概念?江苏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何伶俊说,目前国家对海绵城市的定义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的核心内容是水。”何伶俊说,城市建设应当做到城与水、人与水的和谐共处,但实际上,目前很多地方破坏了水的自然特性,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40%的城市河道黑臭,60%的地下水水质较差或极差。

号称“东方水城”的苏州情况如何?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贺风春介绍,在过去的20年中,苏州河网密度降低了36.9%,水面率降低了20.8%,城市河网趋于主干化、单一化,水系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对流域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黄天寅认为,苏州在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为了解决以水为核心的各种城市生态问题。”何伶俊介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湖田”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0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8月,水利部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海绵城市有啥优势?

苏州本身就是天然“大海绵”

2016年,苏州、昆山列入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吴中区园博园、常熟锦荷学校和太仓港区七浦塘生态修复工程列入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

市住建局局长、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邵庆介绍,苏州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开发建设有机融合,探索改善水环境、护水生态、强化水安全、弘扬水文化的协同模式,把苏州市建成平原河网城市城水共生的典范。

市住建局城市建设处处长汤柏劲说,苏州建设海绵城市,有着四大优势:一、生态资源丰富,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红线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7.77%;二、水生态优势明显,河网水系纵横、湖泊湿地众多,全市水域面积占比40%左右,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大力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实现一系列重点湖泊的生境恢复;三、水系调蓄能力大,80%—85%降雨量在苏州本地得到利用、调蓄或蒸发、渗透,这说明苏州是很好的自然海绵体;四、已初步形成以水系为主的大海绵系统,打造了石湖、金鸡湖、独墅湖、虎丘湿地等一大批城市河湖水系治理的样板工程,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针对苏州水系发达、土壤渗透性差等特点和面源污染突出、水质相对较差等问题,苏州提出以“净化、蓄滞”为主,兼顾“渗、用、排”等功能需求的海绵城市建设主体思路,强调在源头上控污减流。

部分“小海绵”已经建成

效果:气温比“热岛”低3℃

早在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以前,苏州就进行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雨污分流改造、建设改造排涝泵站、“自流活水“行动、绿色建筑和小区推广等等。

目前,苏州已经建成了一些“海绵”项目,其中园博园和中新生态科技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园博园里总共采用了10种海绵技术:透水铺装、集雨型生态边沟、集雨型绿地、雨水径流滞留湾、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小微湿地、湿塘。记者在现场看到,园内道路上几乎没有一个雨水井盖,下雨时,雨水要么通过路面上的透水材料或者砖石缝隙渗入地下,要么流进路边的生态边沟,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汇入池塘。园博园规划工程部门负责人黄玲玲告诉记者,无论是梅雨季、台风季还是短时间强降雨,园内都不太可能出现内涝。

中新生态科技城内建设了发达的水系,具有生态驳岸的河道总长度近9公里,与周边的阳澄湖、青剑湖沟通;在核心区建设了一个22公顷的湿地公园,作为整个区域的公共蓄水池和水质净化场所;铺设了约7万平方米的透水人行道,并在绿化带内铺设了1万米盲沟并安装了100多个蓄水罐;所有公共建筑和住宅区都建立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中新生态科技城核心区域的湿地公园,对区域小气候的调节作用相当明显。近日的一天下午两点前后,记者通过实地测量,发现湖西CBD的近地面气温41℃左右,而中新生态科技城湿地公园的近地面气温38℃左右。

由点到面,建设过程三步走

2030年,80%的城区变“海绵”

“苏州的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过程。”汤柏劲告诉记者,明年,苏州将建成首个海绵城市示范区。示范区位于姑苏区北部,北接相城区,南邻苏州老城,由金阊新城、虎丘周边地区、虎丘湿地公园和平江新城组成,规划总用地面积26.45平方公里。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黄晓春介绍,苏州海绵城市示范区将形成“一楔、一园、三轴、四区、蓝绿网络”的布局结构。一楔——三角咀绿楔;一园——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三轴——西塘河海绵生态轴、沪宁高速海绵生态轴、沪宁铁路海绵生态轴;四区——虎丘湿地公园水源涵养与保护示范区、虎丘周边改造及水文化综合示范区、金阊新城提标改造示范区、平江新城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区;蓝绿网络——绿廊:贯穿城市的绿色海绵生态走廊(沿河绿廊、沿路绿廊、高压走廊),蓝廊:引入城市的河道支流。

示范区内将实施56个海绵项目,涵盖河湖水系生态修复、海绵型公园与绿地、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防洪排涝设施、雨水管网工程、海绵系统物联网与绩效考核、海绵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方面。

黄天寅教授提出:海绵城市不是碎片化的工程,而是城市水系统提升的综合方案;海绵城市不是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需要结合苏州本底,因地制宜地改良和优化;海绵城市不是单个工程,应强化与其他专项设计的整合;海绵城市不只是静态的工程,更要提供水的大数据,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建设和管理城市;海绵城市不只是解决雨水问题,应发挥其智慧潜力,实现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提升。

“到2018年,首先建成26.45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到2020年,‘海绵’的面积将扩大到135.98平方公里;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邵庆说,随着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建设工作的科学推进,有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有效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
(责任编辑:)
下一篇:

智慧城市的“运营”逻辑与路向

上一篇: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人水和谐美好家园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