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期看PPP模式应对疫情复工复产的积极效应
一是PPP模式助力重大项目实施。一方面对在建项目,要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明晰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和权利,构建合理的激励相容机制,鼓励各主体积极参与和服务防控疫情及复工复产的大局,尽快组织开工复工。另一方面对已运营项目,既要保证企业和职工自身的防疫安全,又要保证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效率,积极运用PPP模式助力一批公共卫生等领域项目的实施,强化PPP模式在打赢防疫攻坚战、补短板、惠民生方面的作用。
二是PPP模式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和恢复生产稳定增长是政府和市场共同的责任,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安排。社会资本应与政府方密切配合,在防疫战中勇担责任,贡献智慧和力量。在疫情地区结合当地特色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专业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的示范社会资本,提高社会资本和当地政府之间的互信。尤其是在一些关系民生的PPP项目,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项目上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
三是推动PPP模式进行融资创新和服务。以PPP模式为抓手整合多方资源,精准对接经济发展之所急和民生之所需的项目,最大化提升金融资源的产出效果。构建防控疫情和恢复生产的长效金融举措,优先改善各地区,尤其是疫情地区的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类PPP项目的融资需求。合理分配PPP项目的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技术和产品,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如利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把PPP项目风险最大程度分散。
从长期看PPP模式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PPP模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消除“无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我国积极探索和创新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PPP模式成为重要载体。通过PPP模式,在公共领域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实现合理分工,并落实了风险分担、物有所值、绩效考核、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在缓解政府中短期财政压力的同时,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有效激发了社会资本活力,形成公共服务领域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二是PPP机制创新补齐疫情地区民生短板。疫情冲击下暴露出我国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特别是在未来我国民生服务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背景下,急需PPP模式引入交通基建、卫生医疗及政务信息建设等民生领域,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和长期合作关系。PPP模式不仅解决融资问题,更能带来三大优势,第一,带来管理上的提升,PPP模式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卫生及政府服务系统进行再造,改变了原有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流程,提高了民生服务的效率。第二,带来技术上的提升,PPP模式引入更为成熟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新技术的研发,淘汰效率低下的旧技术。第三,带来绩效管理上的升级,方便政府完善运作流程和监管程序。在本次疫情过后,需运用PPP模式助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加快步伐,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三是PPP模式能推进新产业新业态高质量发展。PPP能够通过“引智”,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技术、管理、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和创造力,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PPP模式建设信息化的新基础设施,为探索线上办公,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医药O2O、在线教育等相关行业发展打下基础,推动消费、投资“两兴旺”,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探索PPP模式如何助推复工复产
在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稳增长中,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作用,我们建议: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简化申报、分类评审。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公共服务需求及可用财力,以项目的轻重缓急为依据进行排序,对助力防疫类项目开通优先审核的“绿色通道”,分类评审,做好应急项目的保障服务工作。
二是结合当地民生短板与所急,加强特定领域的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对此次疫情暴露的问题,各地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应快速应对,在加强政策指导的同时,立足项目层面,主动对接需求,做到储备一批、开发一批、落地一批,为疫情后快速复工、形成工程实物量奠定基础。
三是形成政策组合拳。积极探索专项债与PPP模式结合的实操路径,将专项债的资金优势和PPP项目的管理优势充分结合,根据不同的项目特征,分类采用将专项债作为PPP项目资本金、作为PPP项目债券融资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和项目等方式,优先支持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项目,以增强财政资源在补民生短板方面发力的系统性、协调性、集中性,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四是对PPP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对社会资本参与购买疫情严重地区的PPP项目的永续债提供支持,拓展社会资本参与PPP投资的渠道和空间。对一些关系民生的重大PPP项目,进行定向性的减税,保证项目稳定推进,补齐疫情地区的民生短板。探索建立PPP项目资产标准化和非标的线上集中交易平台,扩宽PPP证券化、REITs的通道,扩大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孟春 丁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