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开挖了。 ”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唐琪住在老城区,工作在新城区,“近几年,合肥变化很大,但道路被‘开膛破肚’的情况也不少见。最近,家门口的道路被围挡起来了,听说在铺设污水管道,这是好事,我们也支持,但是好好的路,挖开挺可惜的,而且给交通也带来较大影响。 ”
唐琪的苦恼是很多人经常遇到的问题,挺好的道路,今天切一下,明天开一刀,于是就变成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拉链路”。
一定要挖吗?给水管道到了年限必须得换;人口越来越多,加上新修楼盘,远远超出老供电线路的负荷,也得换;以前各个部门各挖各的坑,导致地下管网密密麻麻、错综复杂,一不小心挖断,又得换。
道路之痛,亦是城市发展之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规模也日渐加大,但在“地上”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地下”工程建设却一直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城市反复开挖的“马路拉链”、街道网式架空线的“空中蜘蛛网”,不仅影响市民出行,还影响城市运行秩序。
为解决这些难题,合肥市申报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城市,2016年4月获批第二批管廊试点城市资格,选取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新区拓展区、新站区少荃湖片区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项目长度58.32公里,建成后同步计划入廊管线180.7公里。
何为地下综合管廊? “通俗地说,它就像一个‘集体宿舍’,里面入住了电力、供水、污水、燃气等市政管线。这个宿舍还会根据管线的功能,将其安排到综合舱、热力舱、燃气舱等各个‘小房间’。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琼说,截至目前,合肥管廊建成廊体55.88公里,完成投资40.09亿元,管线入廊146.53公里,投入运营47.51公里,收取各类管线有偿使用费5338万元。
日前,记者来到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走进管廊内部,明亮的走廊足足有4米宽、整齐的架子上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电缆、给排水管道已经投入使用。
“高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总长20.29公里,包括明珠大道、将军岭路、彩虹西路、鸡鸣山路、柏堰湾路、习友路、火龙地路共7条道路沿线综合管廊,以及一座控制中心。 ”合肥葛洲坝高新管廊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舰告诉记者,综合管廊分三舱和四舱两种,满足区域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供热、污水及燃气等管线的敷设需求。作为合肥市首个全面进入运营期的综合管廊项目,高新区综合管廊可服务高新区拓展区10平方公里范围内各类产业园、居民区。
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创新模式,让管线各归其位,发展红利各方共享。徐琼表示,有了管廊的保护,管线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可以得到很大提升。即使有管线“生病”了,也不必反复折腾把路面挖开,检修人员可以直接到“宿舍”里问诊。同时,电力线路入廊将多条架空线“上改下”入廊,有效减少空中“蜘蛛网”。此外,还可以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
地下管廊建好后,后续该如何管理和运维呢?
在合肥市高新区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大屏上,可以看到各个舱室的监控,实时反馈着管廊运维的场景和大数据。据监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管廊内还试行智能巡检机器人,它具备自动图像采集、影像录制的功能,可以自动识别数据是否超过限制。比如,当管线温度超过限值时,机器人就会发出警报至后台,工作人员就会及时到现场来处理。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徐琼表示,告别错综复杂的地下地上网线,综合管廊可以协调融合各部门规划、建立统一的发展目标和空间蓝图,最终推动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