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俞孔坚:海绵城市建设并不需要什么昂贵的“高技术”

2017-03-27 15:46:00来源:经济网   
核心摘要: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成为2017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更是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成为2017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更是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

但海绵城市建设是个复杂工程,需要多种工程技术设施,包括排水防涝设施、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污水再生利用、漏损管网改造等多个项目,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成。据报道,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而从2016年的情况看,全国30座城市中的19座仍出现了内涝。

投入这么大,为何见效这么慢?于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建设海绵城市成了“烧钱”的事。事实真的如此吗? 对此,我们要有辩证的认识。


首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诚然,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很大,曾有权威人士曾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但建设海绵城市并不不一定都是高昂的投入,我们也可以用最少的人力、最简单的元素、最经济的做法,来创造的一个真正节约、并为城市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生态服务的海绵系统。

例如,针对很多城市出现严重内涝,“逢雨看海”的城市病,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就提出了“让小脚变大脚”、“通过设计,让大脚变成美丽的大脚”的思想,倡导与洪水为友、让土地回归生产等多种解决雨涝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在武汉五里界,俞孔坚的“大脚革命”,让河道、湿地系统自我调解旱涝,还了江河自然之美;在浙江燕尾洲,俞孔坚团队的设计“砸”了防洪堤,将河漫滩变成梯田,使城市“与洪水为友”……这些海绵系统的建设,都是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将城市中的河流、湿地,变成魅力无穷的城市休憩地,用不高的费用,解决了当前城市生态中种种棘手的问题,经济、节约而且有效。

其次,要充分考虑生态投入和经济收益的关系,充分认识建设海绵城市,建立众多的海绵系统也可以是“挣钱的买卖”。
海绵城市固然需要大的资金投入,但生态的投入必将会带来更多经济的收益。例如,作为过去30年中国城镇化的缩影,海南省三亚市患有全国普遍出现的城市病。然而2015年,三亚开始“双城双修”试点工作,建立海绵系统,修复生态环境,一年后,这里基本没有再发生过内涝。而且,正是因为加大了城市生态修复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三亚整体提升了城市生态功能,提高了城市品质,构建了“山青、水净、天蓝、地绿、城美、人和”的美丽家园。一些经过修复的地方,提升了投资价值,带动了经济发展。例如,三亚的东岸湿地,在建设海绵系统之前和建设之后,那里房子的价值相差好几千块钱。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建立众多的海绵系统,不是花钱的买卖,而是“挣钱的买卖”。


正如俞孔坚所说,海绵城市建设并不需要什么昂贵的“高技术”,它可以通过低成本和“低技术”来实现;也不需要巨大的工程,而是可以通过分散式的无数小型工程来实现一个伟大的“海绵体”。因此,在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生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多选择用自然、生态的做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来取得最好的效果,真正让我们的城市既有华美的“面子”,更有舒适的“里子”,如此,则城市幸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幸甚。
(责任编辑:)
下一篇:

山东青岛:市南区日照路1号拟进行危房及基础设施改造

上一篇: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