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若干个“超级大都市”以及遍布全国的现代化城市、乡镇,建立起成熟的高速路网、高铁线网、航空枢纽以及大型港口。
基建投资是稳定经济不可或缺的手段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以地方政府债券与市场化方式实施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急剧增加,其中2015年两者合计约5.1万亿元;2016年、2017年达到峰值,均超过10万亿元;2018年受PPP相关政策收紧的影响,总额回落至约7.4万亿元。
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促进就业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也为GDP增长提供了动力。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既不过度依赖投资也不能不要投资、防止大起大落的原则,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保持基础设施投资仍是稳定经济不可或缺的手段。
但与此同时,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进入“补短板”阶段,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高强度的基建投资已成历史,在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益趋减的情况下,传统的“铁公基”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已经相对有限。
“智慧基建模式”悄然而至
在此背景下,201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即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该会议还称,随着当前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无穷的发展空间与投资潜力,将大大推动新的经济动能和传统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在未来一段时间为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新型基础设施”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概念,它是智慧城市概念的外延与深化。智慧城市强调的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各类通信终端融合,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其中在2013年1月、2013年8月、2015年4月,住建部分别公布了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累计290个城市。而实际已经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级以上城市、区县数量合计已达上千个,累计投资规模超过5000亿元。
在过去10年间,虽然从2G已经跨入5G时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力推动了智慧城市行业的发展,投资规模增速也很快,但不容否认的是,作为基础设施发展新方向的智慧城市领域,现阶段投资规模有限,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看上去更像是个小众领域。
以采用PPP模式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为例,根据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的数据,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国入库项目9036个,扣除掉以传统基建为主的智慧园区项目,真正的智慧城市项目只有113个,实际占比仅1.25%。PPP有例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成交各类政企合作项目10032个,其中智慧城市项目为276个,实际占比仅2.75%。
新基建引领下的智慧城市难在哪里
从以上数据可以窥见,作为基础设施发展新方向的智慧城市领域,一方面未来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前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其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城市管理各部门割裂,信息碎片化。目前大多数智慧城市项目主要以城市管理、政府政务、城市大数据、交通应急安防等偏管理的方向为主,政府管理和信息收集的功能远大于为公众提供服务。并且城市管理相关的数据在各部门间缺乏整合和共享,难以发挥智慧城市的整体效益。
第二,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成本大而收益小。从PPP项目的成交情况来看,大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仍以政府付费为主,缺乏经营性,即使包含少量的使用者付费,其收费难度也普遍较大,使用者的付费意愿偏低,缺少收费的权利依据。这实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未来仍需探索由市场主导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第三,重技术而轻服务,公众体验感较低。很多城市地方政府将智慧城市建设视为政绩,多强调信息的收集、展示,缺少针对城市管理具体问题的应用创新,缺乏解决市民和企业日常困难的服务改进,进而使市民和企业难以感受到智慧城市的存在。
以上三方面的困难严重制约着现阶段智慧城市行业的发展,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难题,是未来智慧城市行业持续前进的关键。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迈入创新共享阶段
介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需要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思路进行积极调整。
第一,在规划理念上,应从传统的稳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
传统的智慧城市规划逻辑是城市部署了物联网和互联网、建设了公共数据平台、开发了辅助决策软件,那么这座城市必然变得智能。按照这一逻辑,智慧城市规划以信息工程项目的设计为主,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但实际上,城市作为复杂的巨系统,受到多种内外因的影响,其输入和输出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也正是城市的魅力和活力所在。由此,按照稳态思维进行智慧城市规划是乌托邦式的。
现实中,智慧城市规划应该遵循动态思维,从源头上解决“做什么”,而非直接考虑“怎么做”。动态思维的实质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输入,调整或优化系统的输出,使系统不断进化。
就上海而言,需先明确超大型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再构建起应急联动、防汛防台、风险防控、交通管理等场景,接入涉及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生态环境等领域的30多个部门、单位,并为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处置环节赋能。下一步,要在实战中强化应用,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对系统进行迭代升级,使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在规划方法上,应充分利用公共数据的资源属性。智慧城市是全社会共同建设的事业,政府业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此,应该采用机会导向的顶层设计,努力创造机会让企业、居民充分发挥创新才能。
以前,只有信息化水平高的大企业才有能力采集和积累海量的数据。现在,如果由政府部门负责城市公共数据的整合、处理和管理,再按照政府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免费或者低价开放给企业和公众,就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和公众创新创业的成本。未来,高度开放的高质量城市公共数据,将成为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资源,也是超大型城市降低商务成本的利器。
第三,在规划落实上,应鼓励创新并支持多元参与。
研究显示,合作方越多,应用的范围越广,数据的使用也就更有创意,效益也就会更好。当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创新不断涌现,政府便可以在监管、召集主要合作者、提供补贴或改变采购决策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以5G为例,5G的成功依赖于生态链的成功,需要在政府的指引和支持下,设立5G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5G投资,缓解运营商资金压力;同时,出台相关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如适当降低运营商5G网络建设税费、加强对5G部署策略的技术政策及舆论引导。以开放式数据平台为例,上海可以设立“试点区”或“试点领域”来进行试错、学习和重新调整,从而为大规模的数据开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