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2019年被称作中国5G商用元年,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是一项通用型技术,具备“高通量、低时延、大连接”等优势,将全面构筑商业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从线上到线下,从平台到生态,推动世界数字经济迈入新阶段。
其中5G在医疗行业的运用,对实现便捷医疗、远程医疗、精准医疗、智能医疗、促进互联互通、分级诊疗实施落地起到重要作用,将极大地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让互联网诊疗得以全面实现。
今年9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由中日友好医院、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国家基层远程医疗发展指导中心牵头,全国30余家省部级医院、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华为公司共同在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启动《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的制定工作。该《标准》是由医疗行业与通信行业共同联合启动的“5G+医疗”的行业级标准,将落入国家卫生健康标准体系中,也将成为中国医院的5G 网络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的标准。
该《标准》的制定有何意义?“5G+医疗”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
“5G+医疗”智慧医疗新时代来临
“手术中感觉不到病人远在3000公里之外”。这是凌至培主任对一场特殊手术的形容。
在3月21日,中国移动、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三方共同努力,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至培通过中国移动搭建的5G网络,远程操控手术3个小时,成功为一名68岁的帕金森患者植入“脑起搏器”。这场手术的成功,也宣告5G在医疗实践上的极大突破。
除此之外,在4月5日的第4届国际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医学专家吴永健教授及其团队,受邀在合作医院成功进行了心脏介入手术,并通过中国联通5G网络进行了手术直播。
而近期在陕西西安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卫生信息技术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交流大会上,设置了5G体验展区,通过5G专线成功实现了现场5G远程会诊。这标志着西北地区已经开始迈入5G智慧医疗新时代。
5G在医疗健康不同的应用场景,其性能特性发挥作用有所不同,主要应用在远程监测类、远程会诊和指导类、远程操控类。在远程监测类、远程会诊和指导类,可以充分利用5G的高带宽,来实现生命体征数据、影像诊断结果、生化血液分析结果、电子病历等资料的高速传输。
5G网络技术具有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的特点,突破了4G的壁垒,使图像、音频的传输再也不用担心卡顿的问题。
未来,凭借大宽带、高速率、低时延、海量链接等特点,陕西移动5G技术将在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120急救、远程机器人手术等方面带来突破性的改变,为“看病难”等社会问题提供更加智能的解决方案,在医疗场景中能够把握更多的“生命时间”。
“5G +医疗”获顶层设计支持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主任卢清君表示,《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计划周密、分工严谨,具备实用价值。《标准》将5G通信技术与医疗业务进行融合,选取安全有效的业务场景,同步进行技术参数的测试,并将使用者的主观体验纳入评价体系,确保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和质量确定性。
在《标准》制定启动前,“互联网+医疗”建设已在逐步推进。
政策方面,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就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作出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技术方面,华为公司自2016年起就启动了在“5G+医疗”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构建“5G + 医疗”示范点。诸如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培训等医疗业务已经可以落地商用。
今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工信部共同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起成立医疗健康大数据和网络创新研究中心,推动5G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该中心还与中日友好医院、郑大一附院等单位合作,启动5G医疗示范项目,重点开展基于5G网络的移动查房、移动护理、远程急救、远程会诊、机器人超声等应用研究。
如今,“5G+医疗”的概念已渐渐进入大众视野。三大运营商紧锣密鼓布局5G医疗市场,各大医院积极部署5G医疗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但现阶段,在“5G+医疗”的落地中依然存在方案推广可行性研究不足、技术验证不充分、安全责任划分不明晰等问题,亟待建立统一的标准与评价体系。因此,《标准》的制定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卢清君指出,《标准》出台后将限制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炒作概念的行为,促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建设技术的发展。《标准》的制定重点是要让5G网络建设的运营商了解医院需要什么样的网络,让医院了解5G到底能做什么,安全底线在哪里。“统一标准之后,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的跨机构跨地域业务得到拓展,有助于实现医院之间的同质化,保证医疗数据的质量和安全,为医务人员开展远程医疗业务提供技术保障。对于产业界来说,开发与医疗相关的智能系统、信息产品时,也有了统一的通信标准作为技术依据,能够帮助企业有的放矢,开发更加贴近应用需求的产品。”
“5G+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平衡
“当前,医疗资源的配置仍存在不平衡,偏远地区的百姓受限于地理区域、经济条件,很难到大城市、大医院接受医疗专家的治疗。5G技术则能够解决异地通信的问题,方便在光纤不普及的乡下、偏远地区实现基于无线的高速高质量通信。尤其在复诊阶段,患者不必长途奔波,减少了交通食宿等各方面的支出,将钱真正花到看病环节。”华为DIS产品线首席营销官李欣向笔者表示,5G可以帮助实现边远地区的远程多方高清会诊,还可实现AR病房查房、送药等,这将有效提升当前诊疗、住院、看护方面的工作效率。
一些地区也有了相关试点。今年7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悬崖村”阿土列尔村,启动了健康扶贫“5G+智慧医疗”试点项目。试点内容包括在“悬崖村”建设5G网络、提供省州县多级远程诊疗服务、提供20套健康体征实时监测设备用于5G随访、建立灾难(医疗)急救无人机送药模式等。据介绍,基于5G网络,“悬崖村”正在建设电视轻问诊系统,村民不用出村,通过5G网络可以在电视上向四川省人民医院、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进行看病咨询;通过健康体征实时监测设备,还能有效开展健康管理和随访工作。
中国移动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通过5G智慧医疗车,在湖北省开展5G远程医疗精准扶贫。这辆车以5G急救车为基础,配合人工智能、AR等应用,运用5G网络将优质医疗资源输送下乡。远在400多公里外的武汉同济医院专家通过5G网络远程讲授相关健康知识,并实施远程诊断,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看病就医难等一系列问题。
5G在医疗行业的发展应用上有很大的潜力,但5G在医疗行业上的探索之路还很长。
智慧医疗的真正实现要在万物互联的前提下,数据共享是其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而现在医院基本上都只是开放手术,而不愿开放数据。数据共享实际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家愿不愿意共享,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协议问题,此外,大数据都牵涉到隐私保护的问题。
再从技术可行性上讲,5G赋能智慧医疗发展,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信号的不稳定。如果信号不好,导致手术无法进行,运营商就无法和医院和患者解释。手术现场还存在很多有干扰的东西,如心脏起搏器、除颤仪等,如何处理好5G信号可能被干扰的问题是一项重要挑战。
未来5G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庆幸的是,各种技术难题正在不断地被攻克。坚定了大数据智慧医疗发展方向并不断打磨5G商用的技术,5G+医疗终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