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出名)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图为湖南“万和楼”。
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图为肇兴侗寨姑娘和小伙在寨门迎接游客。
追溯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如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不过,巢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图为侗族群众在协力组装鼓楼构件。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图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平岩村举行平寨独柱鼓楼上梁仪式,数千名侗族同胞与远道而来的游客以芦笙踩堂、上梁祭祀、百家宴等多彩活动欢庆鼓楼上梁。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上述纪堂侗寨的三座鼓楼即其一例,这在侗乡是常见的了。图为贵州省从江县占里侗寨鼓楼。鼓楼以当地盛产的粗壮、完整的杉木为木材,以木榫、木栓穿合构架而成,不用一钉一铆。楼层都是奇数,并且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建成后的鼓楼,外形象极了杉树。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图为侗族群众将鼓楼梁木缓缓上拉。
鼓楼建筑系木质的四柱贯顶,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神奇的建筑师"凭一根丈杆,一支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不隙,丝毫不差,牢固严谨,经风霜,历雨露,百年不倒。更为罕见者是神奇的独柱鼓楼。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图为广西三江侗寨举行的独柱鼓楼上梁仪式。
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侗乡也被誉为“歌的海洋”。一位游客在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鼓楼上看风景。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平时的鼓楼也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图为贵州东南部侗族聚居的黎平侗族鼓楼。
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但又楼和风雨桥最为引人注目,它的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图为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贵州省榕江县车寨鼓楼。
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风雨桥的建设即利于交通、休息避雨、会友、观赏江面风景,同时可美化侗寨环境,所以,风雨桥又叫花桥。图为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月亮街的三江鼓楼。
鼓楼、花桥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株奇葩,古村寨和吊脚楼民居被誉为"传统文化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宝藏"。鼓楼是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图为拥有“世界楼桥之乡”美誉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又新落成一座龙吉风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