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座城市进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一年之后,同样在4月,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14座城市名单公布。至此,全国已有30座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国家试点。但是,目前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总体计算,目前已纳入试点的30个城市中,共有19个城市发生内涝,占比63%。
海绵城市试点对缓解当前城市内涝灾害无疑是积极的措施,但在国内尚无可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上,有关部门对外公示的试点城市相对有点多,这值得商榷:试点城市的相关投入和规划能否跟得上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试点是为了争财政资还是为了争荣誉牌匾?
对我国而言,海绵城市是泊来的名称,国外的海绵城市建设已有成功经验,如何法国、荷兰等。由于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导致大多数城市建设疯狂扩张,而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导致我国诸多城市每到汛期频繁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于是推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应对城市内涝。但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一些试点海绵城市,在今年洪水肆意时,暴露出一些海绵城市试点没有任何改善。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有19个城市出现内涝。可见当前海绵城市试点有点急躁,国家有关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有点“冒进”,急于求成,在国内没有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的基础上,就盲目进行试点,其实不必要的投入和不成功的规划也是一种浪费。
就海绵城市试点工作而言,这是一项创新性、系统性的工作,其中涉及调研、论证、评估,以及重新规划、设计、改造等诸多方面,建设起来非一日之功。海绵城市建设并非新城建设,而是在老城的基础上改造、升级,涉及方方面面。此外,这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跟水利、农业等整体的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都需要探索实践的时间。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有关部门要有一颗为城市繁荣、为民众谋福祉的“良心”和“耐心”。第一要摒弃在城市建设中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树立“海绵城市”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思想,才能不断深入、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钥匙。可见“海绵城市”建设是“良心工程”,需稳步推进,而不能梦想“一夜成林”。
各地都争着抢着建设海绵城市,主要是因为想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水生态和内涝等问题,同时也可以获得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但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民生,需要真真切切的效果,是人民群众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最直观的晴雨表,所以试点来不得半天虚假,否则只能失去公信力和形象。从“海绵城市”试点可以想到“智慧城市”试点,现在全国很多城市成为“智慧城市”试点,但有点名不副实,城市没有真正“智慧”起来,但成功获得“智慧城市”试点的报道和经验到处是,其实际效果是否符合老百姓的需求却没有考量。如此城市试点不如不搞,国家有关部门先从城市规划上抓好建设,规定什么该建什么不该建、怎么建如何建,而不要给城市带上这样和那样的“帽子”,每年搞得就像申办奥运会一样,劳民伤财而不得民心。
笔至文末,愚以为,海绵城市试点要搞,必须搞,但一定因地制宜、因城制宜,不能一哄而上“万里江山都试点”,人民群众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能边试点边内涝,自我尴尬,所以城市试点应该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铺开,这样不仅会节约资金,而且能收获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