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刘一心)
古建电影的诞生
古建筑修复工艺繁复,但古建筑作为传统的一部分,中国民众不可割舍的文化记忆和无价遗产,虽意义重大,但以古建筑为题材的电影却少之又少。今年6月16日父亲节上映的电影《榫卯》或许是这一领域中的第一部。
《榫卯》讲述了一对父子异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性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农村生活。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父子异地重建家祠,陈文远渐渐投入工作,忘却了之前的痛苦,并在父亲中途返乡之后,全面主导复建工作,严格追求修旧如旧。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当年母亲为保护匾额而死,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
为还原剧情中古建这一重要的故事背景,导演记录了整个福建大厝的重建过程,将大厝遗址上所留存的建筑木质雕花和榫卯建构安全护送至拍摄地点,只为达成整栋建筑较高的重建复原度。
《榫卯》里复建的"陈氏家祠"位于云髻山,祖地系泉州市永春县,系"二落带双边护"式悬山式土木砖石结构大厝;大厝占地1500平方米,由正门、门厅、天井、两厢正厅和左右护屋组成,共有22个房间、6间厅堂、5个天井,整个建筑做工严谨、工艺精湛、恢弘大气、是一座传统手工艺术的殿堂。配色上,房子的底部多用白石奠基,然后用红砖砌强,红瓦铺顶--红白色的搭配,充分体现了闽南大厝的房屋特点。
在大厝复建的过程中,复建指导人员遇到了和剧情主人公一样的问题--灰塑因技术缺失无法还原,为此,古建筑复建指导陈老爷子三赴福建,挑选灰塑工艺最为精湛的泉州庄家班,最终完成了建筑修复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影片中的主人公陈文远是站在传统和现代的转折点上的一个人物,对他来说,一榫一卯的嵌合,复建的不只是实在的建筑,还有精神的家园。有了这座家园,他才有记忆,有思念。但重建真的可以挽留人们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吗?《榫卯》立足于传统文化,旨在唤起大众对逐渐消失的传统建筑工艺的关注,及对人文关系的反思,提升观众的传统建筑工艺认知水平,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建立文化自信。
没有激烈的冲突与尴尬的搞笑,会有多少观众愿意与我们一起来听甘小二导演讲述这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严肃社会话题?在《榫卯》正式上映前,这是古建筑保护学者和我最关心的话题。
【背景参考资料】
古代建筑的魅力
现代建筑和传统中式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现代建筑以钢筋为骨,水泥注浇而立的构架,中式传统建筑以木为骨,虽质地并非坚硬,但以"榫卯"相嵌,亦可屹立百年而不倒,故宫便是最好的证明。
现今经济社会带来的告诉利益循环,使得无数传统建筑遭受推土重建的厄运。古建修复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播出后,因制作精良受到广泛的赞颂的同时,文物修复工作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古建作为其中最为庞大的修复项目,更是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