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孙思) 国家领导人曾言及,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一语破的:农村改厕所欲改善的不止于厕所的硬件设施,更关乎广大农村人居环境与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在美丽乡村、文明乡风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农村改厕早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留住美丽乡愁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上由于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发展水平之情况殊异,在不少地方,改厕推进一直难点重重。除了居住分散,改厕难以形成集中连片效应之外,“缺人、缺钱、缺观念”更是当前农村改厕的主要掣肘。
2019年4月,中央财政部及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通过中央财政安排,以奖补方式力促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民生无小事 “一厕”总关情
常言道“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用以形容“厕所革命”之意义所在再为恰切不过。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厕所都主要沿用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的旱厕形式,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此种收集式旱厕还常与家畜圈相连接,携家畜排泄物一并还田,虽契合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循环式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但据报道,由厕所粪污及饮用水不洁所引起的农村地区传染性疾病占到了其传染病总数的80%。另据相关调研,截至2018年,中国仍有超过1亿农户尚缺少卫生厕所设施,公共卫生形势严峻不减。此外,与农村“厕所革命”互为皮毛,在部分发达地区及环境敏感地区同步推进着的乡村污水治理及乡村垃圾治理工作,虽则持续投入加大、速度加快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效果仍欠佳。
在我国,乡村改厕这块“硬骨头”之所以难啃,往往涉及到资金、技术及一整套生活方式与观念的破旧立新。在历史欠账较多的农村地区,厕所的规划管理与建设推进,或难以在短期内有质的改观,但如在农村改厕的进程中,能够滴水穿石、循序渐进,切实提供国家财力帮扶与政策倾斜,就能大大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事实上,早在2017年,中央既已启动了一系列相关的“厕所革命”工程,农村地区正是该工程之布局重点。随后的2018年农村厕所问题又被提到新的高度,2019年年初,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各级财政应当加大资金支持,用“以奖代补、以建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自愿改厕。
激发内生动力 整村推进改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前述《指导意见》之基础上,两部联合发布的《通知》文件,更加明确地界定出了农村“厕所革命”以财政奖补方式,整村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原则、程序及有关要求,并为相关工作地进一步落实铺平了道路。
《通知》指出,从2019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用5年左右时间,以奖补方式支持和引导各地推动有条件的农村普及卫生厕所,实现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通知》明确,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工作,以行政村为单元进行奖补,实施整村推进,整体规划设计,整体组织发动,同步实施户厕改造、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并建立健全后期管护机制,逐步覆盖具备条件的村庄,持续稳定解决农村厕所问题。在改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农民作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的主体作用。并强化政府规划引领、资金政策支持,引导村组织、农民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实施整村推进。
《通知》强调,各地要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要求,统筹上级补助、本级一般公共预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获土地增值收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收益等渠道资金,强化整村推进的投入保障;同时,鼓励各地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功能衔接等方面,加强与整村推进的统筹配合。鼓励各地在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或运行维护有保障的地区优先推进改厕工作;此外,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应及时调度、准确掌握农村改厕工作动态信息,对相关数据严格核实,保障各项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须结合《三年行动方案》及《指导意见》提出的任务目标,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分年度确定改厕任务计划并逐级上报备案。
带着“问题”进去 带着“文明”出来
多年来,笃行从未缺席。为积极贯彻中央政策精神,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各地深厉浅揭,积极探索——农村卫生厕所短缺窘况持续缓解,农村公共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得到一定扼制。例如在山东荣成,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探索改厕与污水管网配套建设相结合的适地性路径,打通污水整治“最后一公里”,从源头上解决农厕污水排放问题,因户制宜摸索出了农村厕所污水处理新模式。截至2017年8月,荣成市所有农村全部实现改厕,11万户农村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新式厕所。
但整体观之,正如《指导意见》所揭示的,各地农村改厕工作进展不平衡,重视程度不够高,推动方式简单化,农民主体作用不突出,技术创新跟不上,农民群众“不愿用、没法用、用不上”等现象仍普遍且不同程度存在,农村改厕依旧长路漫漫。
究其原因,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立欣认为:一方面,改厕宣传力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虽则近年来农民对自身健康及环境的需求都有提高,但还是存在对厕所环境重要性认识不够的情况,这或是导致农村改厕政策措施难以落实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技术支持不到位,缺乏长效运行机制。例如抽取后的厕所粪污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通过堆肥等技术),导致农民不愿用,而将其拉至田间地头或是山沟中直接倒掉了事,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此外,部分农村改厕地区还存在急功近利,改厕施工质量良莠不齐等情况,亦引发了农村居民的抵触情绪。
由此可见,要让《通知》文件真正发挥其应有效能,除善用财政资金多种形式,将“奖补”红利落到实处,尚须从改善政策落地急功近利,技术模式局限性强及管理使用过于粗放等问题入手。
对此赵立欣建议,首先应加强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地研发农村改厕技术,尽快制定适地性标准。其次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具体政策支持。具体而言,一方面加强改厕质量监督与验收机制,确保建设质量,避免返工浪费,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加强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有效衔接。再次,须进一步加大地方宣传力度,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其参与改厕的积极性。
改厕任务繁重且紧迫,但不能搞一刀切式地强推,更不能一厢情愿地强拽。任务艰巨,则愈发考验管理智慧,农村改厕不仅需要初心,更需要匠心。在下大力气的同时,还要善用巧功夫,一举解决改厕工作中的拦路虎。
(原文见载《中华建设》2019年5月刊“政策解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