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特大降雨覆盖国内不少地方,城区“看海”多发已成普遍现象。其中,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海绵城市建设,备受社会关注。据相关部门统计,国内近30个海绵试点城市,近半数还是出现内涝。
这么多海绵城市的“海绵”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身说明“试点”的作用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大多数海绵城市还处于初建阶段,有的规划尚在“图纸上”,有不少项目还刚刚启动。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的要求不可能有过高的期待值,在突发的洪水面前出现内涝应属正常。
不过,对于海绵城市出现内涝,还是有必要进行认真调研和深入反思。像前段时间有个海绵城市内涝严重,该市的有关部门在寻找原因时,深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确实存在科学规划上不够和力度不足的问题,他们表示在调整建设方案过程中,要及时补上“短板”,提升城市防涝的能力。
洪水是测试海绵城市建设状况最好的“检验员”。反思一个城市出现内涝的原因,就要进行扎实的调研,挤掉海绵城市建设本身的“水分”,针对问题进行纠正和调整。同时,国外一些成熟的经验就给出了很好的启示。比如,德国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瑞士雨水比较干净,直接可以将其储存起来送往房屋各处等,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根据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这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有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还是需要一个长期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从地方立法和社会推广等方面入手,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如此才能让城市综合性的“海绵”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时间,更要积极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