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打造“海绵城市” 能否彻底解决城市发展诟病?

2016-08-11 08:25:00来源:陕西日报   
核心摘要:7月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让古城西安由“烧烤”模式切换至“看海”模式,这座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古城在面临一场暴雨时陷入了恐慌:路上积水齐腰深,有人在雨中被困整夜,有人在趟水时被水中的利器割破脚趾,地铁 ...
  7月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让古城西安由“烧烤”模式切换至“看海”模式,这座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古城在面临一场暴雨时陷入了恐慌:路上积水齐腰深,有人在雨中被困整夜,有人在趟水时被水中的利器割破脚趾,地铁二号线小寨站因为积水临时关闭,繁华路段严重拥堵……而城市的另一边,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倾盆而下的暴雨迅速流向两侧绿化带。除了个别路段有轻微积水外,沣东新城的其余道路和地块并未出现大面积积水,路面状况良好。

  一场暴雨,让我们看见了城市的两个面孔。一面是在城市建设中“重地表轻地下”的古城区,积水成海;一面是在科学、环保理念下建设海绵城市的新城区,水润草绿。暴雨过后,城市积水退去,但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城市“看海”的思考: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是否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是不是已经穷尽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所谓“海绵城市”,不过是个通俗的比喻而已。即科学运用综合手段,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增强城市吸水、排涝、抗灾功能,使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雨后行人方便、交通无阻。因此,被称为“会喝水”的城市不怕涝。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般都偏重于道路、管网、照明等必要设施的“硬件建设”,而忽视或轻视“生态修复”工程的配套建设,以致不少大中城市频繁发生城市内涝灾害。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200多起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灾害,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也造成了生命财产损失。严峻的现实把“海绵城市”的概念推向了大众视野。

  2015年4月,财政部网站公布包括西咸新区在内的16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名单。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2016年7月31日,暴雨过后的第七天,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目标要求。

  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海绵城市”从一个小众化的概念已经上升为顶层设计,也将逐步渗透到人们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中,并成为人居城市的实践。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与绿色建筑相结合,也与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密不可分。

  建设“海绵城市”观念是首要

  老一辈人下雨天出门趟泥,如今下雨天出门趟水、“看海”。在原始森林的天然流域状态下,98%的雨水都可以下渗和蒸发,只有2%从地表流走。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钢筋水泥混凝土森林”从硬化路面上拨地而起,城市路面失去了自我消化能力。每逢下雨,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雨水无法下渗,径流量超过50%,雨水流走后,地面蒸发马上产生热岛效应。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因此,有专家表示,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正确认识海绵城市,扭转旧有观念。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将原有的城市排水系统推倒重来,而是对传统的“灰色”排水系统的辅助和补充。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将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统筹协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既然被称为“海绵城市”而不是“海绵技术”,海绵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单纯的技术导向,而是具有综合价值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雨水洪涝的排泄管理只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城市路边的植草沟、下洼绿地、滞留池等只是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与城市发展、生物保护、市民休闲、身心愉悦、社区参与的多方面相协调。统筹专业技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综合设计,发挥海绵城市的全面价值才是题中之义。

  建设“海绵城市”规划需先行

  建设“海绵城市”,究竟能否像大家预期的那样彻底解决城市发展诟病,将生态人居进一步提升?

  对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所长栾博认为,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不同地域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都有不同的考虑重点。北京、武汉、广州等容易形成内涝的地区,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而昆明雨水利用则要从水资源的角度切入,上海的初期雨水规划,要从提升水质和建造水环境的角度切入。我省咸阳渭河海绵湿地的建设也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贯穿始终。

  渭河是西安的母亲河,是“八水绕长安”中最重要的一条河流。自古以来,渭河就是对关中大地至关重要的生态基础。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使渭河在城市段面貌大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洪水适应、雨水调蓄、废水资源化三者在渭河缓冲带上得到了统筹协调。与此同时,西咸新区将水净化过程与市民科普体验结合,再生水被用于绿地植物、市民菜园的灌溉,形成了以水为核心,集洪泛河滩、湿地海绵、城市公园三位一体,具有洪水适应、雨洪调蓄、废水净化、休闲健身、自然体验、文化生活等复合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总规划师李肇娥告诉记者,西咸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有三大路径。把雨水综合利用作为重点,让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通过沣河、渭河、斗门水库等实现湿地海绵修复,构建河湖水系体系;通过渭北帝陵风光带、周秦汉古都风光带及生态农田实现生态海绵保育,构建绿色生态本底;通过道路林带、街头绿地及城市公园形成城市海绵建设体系,构建城市绿网格局。

  栾博认为,海绵城市建设要重视本土探索创新,加强对雨水、洪水、废水的综合控制与利用,不能引入水土不服的国外高技术而忽视乡土经验。当前,海绵城市提出的初衷和目标很好,但是,从几年前无人问津到当前的蜂拥而上,我国无论在技术、标准,还是管理、制度的各环节均准备不足,逐渐演变为一场大跃进式的运动,确实需要冷静思考。

  与此同时,还有专家告诉记者,建设“海绵城市”,规划先行,这样的概念在一个新城的建设中更容易实现,旧城更多是补充和再修复。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分辨出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个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都不肮脏,交通虽慢都不堵塞,人行道虽滑都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城市,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漂到街心来,小孩下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的城市,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这就是城市管理的缺失。
(责任编辑:)
下一篇:

山东青岛:市南区日照路1号拟进行危房及基础设施改造

上一篇:

豪华型“海绵城市”不如内涝预警来得更现实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