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居檐角很少高高飞翘,但在两面坡交汇的屋脊上,必高高垒瓦,防止接缝处漏雨,还会在房屋的正脊正中用瓦片垒出一个极富装饰性风格的制高点,取代古建筑中正脊两端翘起的鸱尾。在四川民间建筑工匠的口中,那富于装饰性的制高点是“太岁”,有镇宅安室的象征意义。至于“太岁”的造型,那可是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民间想象力,从简单质朴的瓦片堆堆到《营造法式》也想象不出的繁复造型都有。
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交汇处常常设有博风板,用木条钉在檀条顶端,既遮挡桁(檀)头接缝的参差,又能避免檀木日晒雨淋,从而延长屋顶寿命。
“人”字形的博风板,正中央悬下的装饰叫“悬鱼”(宋代称垂鱼),两边顺坡排列较小的三角云纹装饰则称“惹草”。对于这种工艺,宋人李诫的《营造法式》就曾有记载:“造垂鱼、惹草之制;或用花瓣,或用云头造,垂鱼长三尺至一丈;惹草长三尺至七尺,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垂鱼版:每长一尺,则广六寸,厚二分五厘。惹草版:每长一尺,则广七寸,厚同垂鱼。”
悬鱼的出现使得博风板更为牢固,不过它们又是艺术品,造型美观、华丽典雅,堪称古建筑的风景线。因鱼谐音余,寓意年年有余、富贵有余,也因鱼意味着水,水以克火,后来中国各地的悬鱼大多就雕刻成了鱼形。从《营造法式》的记载来看,宋代悬鱼大多为花瓣纹或云纹,这在四川乡间建筑中常常还能看到,是代代工匠口口相传、因袭至今的建筑美学取向。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建筑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