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重庆高新区:锚定建筑垃圾治理“小切口”,撬动科学城建设环境“大提升”

2024-11-08 17:33:08来源:西部重庆科学城   
核心摘要:近年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呈现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格局。截至目前,直管园范围内已开工建设项目289个,已产生建筑垃圾外运量约3200万方,待建设区域外运量达1.2亿方。
近年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呈现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格局。截至目前,直管园范围内已开工建设项目289个,已产生建筑垃圾外运量约3200万方,待建设区域外运量达1.2亿方。

这些“垃圾”真都是垃圾吗?在重庆高新区,将垃圾变废为宝,成为了二次资源。

9月9日下午,在重庆高新区装修垃圾分选场,各种建筑垃圾在这里进行细致的分类。

“这是木材,这边是金属,还有那些塑料,各种不同材质的垃圾我们都进行一一分类、分拣,分别放进不同的堆放处,然后后期方便我们进行分类转运至不同的处理厂。”分选厂负责人告诉记者。

市场要什么,源头就分什么。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包含废混凝土块、废砖、金属、塑料、木材等多种废弃物的建筑垃圾,经过筛选、分类、分解等工序后,转化成各种规格的再生骨料,经过进一步加工,可以生产出几十种再生建材。

譬如,建筑垃圾分解出的混凝土和砖块是比较硬的材料,这些材料可根据需要做成各种透水砖,用作城市人行道的垫层,既环保又经济。

在科学城生态水系示范工程(一期)-生态修复项目,道路铺设的渗水砖就是再生砖。“这种砖的强度以及各项质量指标都高于普通砖,但是成本却降低不少。”透水砖项目负责人说。

除了透水砖,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建设中总计使用了0.31万方的建筑材料,其中,使用混凝土、砂浆、透水砖、无机混合料的再生建筑材料比例达到87.3%。

重庆高新区通过全流程梳理、风险点摸排、薄弱处优化、首末端管控、数字化赋能、资源化利用等手段,形成建筑垃圾处理闭环,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金凤城市中心工地,工作人员正在对转运渣土的车辆进行电子记录。

原来,重庆高新区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围栏等科技手段,自主研发了建筑资源业务管理平台,建立了国内首个建筑资源联盟链,开展全链条与全流程赋码监管。

以渣土车为例,重庆高新区通过推广新型智能渣车,推进工程渣土治理利用“一件事”,将原本的串联审批为并联,实现行政许可源头管控。针对运输过程中的渣土车,“一车一码”发放电子渣票,记录工程信息、消纳场地信息、运输信息和处罚信息,进行跨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交换,达到渣土处置过程全品类、全链条、可回溯的智能监管。

“像某些回填的矿坑,就是通过建筑渣土和土石方回填而成的。”现场施工方负责人介绍,填平这处矿坑的就是建筑企业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原来需要近200元一个立方(米),现在仅需18元每立方,将建筑渣土用于生态修复,不仅恢复了矿坑土壤的耕种属性及保水功能,让矿山生物多样性和绿化程度得到改善,而且消纳建筑垃圾,帮建筑企业节省成本。

截至目前,重庆高新区逐步建成了从建筑垃圾搜集、分类、资源化处理的完整产业链,这些固体废物经过无废处理,重新变成了城市发展中的新资源,辖区每年收纳建筑垃圾3500万吨,资源化处置利用近百万吨,再生建材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左右,有效解决了资源化利用率不高的难题。

重庆高新区城市建设中心相关负责人称,针对建筑垃圾治理,根据“市—区—镇街”三级协同联动机制,高新区建立了建筑垃圾原质数据、消纳场数量、填埋量等共享档案库,结合工程渣土供需信息发布平台,引导施工单位按需求做好源头分类、综合利用。

据介绍,下一步,重庆高新区将对建筑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开始的设计建设,到最后生命终结,对材料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管理,最终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聚焦数字重庆建设,不断增强体系能力,围绕“平台贯通、功能贯通、体制机制贯通”,迭代升级三级城市运行治理中心,持续提升建筑垃圾全周期、全链条治理水平,为我市探索超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治理贡献高新力量。

重庆高新区的实践证明,建筑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经过细致的分类和有效的加工,这些垃圾就能变废为宝,成为二次资源。
(责任编辑:袁冬亮)
下一篇:

南京栖霞长江村开展美丽乡村志愿行动

上一篇:

青海:强化大气污染防治 助力工业企业绿色发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