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加强城乡融合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推进

2024-11-08 17:21:02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核心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强城乡融合,打破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实现城乡多要素间的相连互通、互通互助,推动新型城乡发展关系逐渐由分离走向融合,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强城乡融合,打破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实现城乡多要素间的相连互通、互通互助,推动新型城乡发展关系逐渐由分离走向融合,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乡村振兴作为一个体系庞大、牵涉众多、历时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人才、文化、产业、生态、组织等各方面的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在巩固文化阵地、化解伦理文化冲突、改善文化生态、增强文化供给、促进人才回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融合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和发展契机,乡村文化振兴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

加强规划引领,完善文化发展格局

地方政府要发挥组织功能和凝聚引领作用,将城乡融合、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纳入工作事项,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党支部成员对城乡融合、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思想重视和价值认知。组织成立专门的党员先锋工作小组和示范小队,发挥党员主观能动性,密切联系群众和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掌握群众对城乡融合、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顾虑和担忧,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将群众的所思所想积极上报。上级部门在制定协同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过程中,要将群众的需求和顾虑放在首位,同时结合地区发展特色和结构布局,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文化宣传保障体系、经济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等。制定可行性、可信性、可靠性强的城乡融合和乡村文化支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绿色金融”服务支持、财政补贴、降低运营成本等,对相关文化主体提供公益培训、政策宣讲和经济援助等。相关主体加紧出台和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同时结合村容村貌和发展现状制定一系列实施性强的村规民约和家规家训,引导村民积极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结合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城乡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制定资源统合和要素融合发展规划,以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和重点功能县城为核心,逐步向其他县城和乡镇扩散、辐射,推动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城市周边县城应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自身原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强中心城区间产业圈的融合和产业协作,主动融入和接入中心城区的经济、人力、文化、公共服务等资源。专业功能县城要紧紧依托自身特色产业和优势功能,打造专属产业园区、双创基地、孵化园区等,推动城乡间资源高效流通和平等交换。重点功能县城要充分发挥自身原有的农业、手工业、生态旅游等优势,以资源整合、强强联合的方式打造生态旅游、生态农庄、休闲娱乐、特色康养等低碳发展模式。其他县城要加强对本区域特色发展潜力和当前发展困境的调研和思考,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路径。依托本区域的土地文化、生态文化、村落文化、建筑文化、医药文化、音乐文化、民风民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耕种文化等特色,走个性化发展道路,积极融入城乡融合产业发展链中,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艺、一村一景”的特色文化品牌。同时,对各类闲置资源和利用程度较低的资源进行大规模整合,统一开发、集中规划,打造特色发展园区。

完善人才回流,搭建乡村文明新桥梁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契机。依托城乡融合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推进,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分布模式,促进了乡村地区人口规模的扩大、交往频率的提升。同时,人才引进和人才回流也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保障和人力支持。

积极利用新兴媒介和融媒体平台开展人才回流和人才引进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强化人才与城乡融合、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度融合。推行一系列普惠政策,包括创新创业基金、租房补贴、购房优惠、税收减免等,吸引各类人才回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分类管理,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高端人才,采用兼职顾问、客串、项目合作、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加以引进;对专项技能人才、特殊经营管理人才,采用人才交流活动、恳谈会、招聘会、洽谈会、志愿服务、对口帮扶等各类引智手段加以引进。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创业典范、行业代表、城乡融合等典型代表和领军人物等担任乡村文化振兴导师,对各类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线上线下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等,对其进行专业帮扶和业务指导,保障人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常态化培育。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伦理文化冲突及重建路径研究”(25NDJC042YBM)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袁冬亮)
下一篇:

南京栖霞长江村开展美丽乡村志愿行动

上一篇:

在进博会,感受中国绿色转型“加速度”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