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刘京利)
陆一昕
澳洲Wollongong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PMP;数字化工程领域专家;曾完成国内某大型核电EPC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研究。
现致力于泛建筑业的BIM+GIS+IoT+大数据方向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盈嘉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 、BOS产品总监。
往期导读:
众所周知,如今的BIM设计工具很多,各家都有各家的专用格式。有时在一个工程项目中会同时存在多种格式的BIM模型,令BIMer们最头痛的就是如何把这些眼花缭乱且格式不同的BIM信息整合到一起应用,并能在不同用途的信息系统中不断叠加和协同。因此在衡量BIM应用成熟度时,CMMI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 - 互用性/支持IFC格式(即“Interoperability/IFC Support”)。
在美国规范中,CMM关于BIM信息互用性的评价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成熟度等级 阶段特征 阶段说明
1 没有互用 在不同软件程序间没有信息互用。每个应用程序都需要重新加载信息。
2 勉强互 用有一些信息互用,但不是自动或无缝对接的。信息仍仅仅是通过剪切、复制的方式进行传递。
3 有限互用 有一些机器到机器的信息流传递,但这不是通常或标准的方式,是个别特例情况。
4 有限信息通过产品之间进行转换 经常是在同一厂商的产品间有信息流转,接口大多是专用的。
5 大部分信息通过产品间转换 通常在同一厂商的产品间进行信息转换,但不是所有的应用都支持。
6 所有信息通过产品间转换 有较好的机器到机器间的连接,在这个成熟阶段,信息交互操作是规范的。
7 有限信息使用IFC进行互用 IFC用于一些软件包间有限的信息交互。
8 更多信息使用IFC进行转换 IFC被普遍使用,但仍不及其他方式多。
9 大部分信息使用IFC进行转换 IFC使用是普遍的,但不是专门用于获取互操作,预期有70%-90%是基于IFC进行信息转换的。
10 全部信息IFC转换 在这个阶段,IFC完全用于信息互用转换。
当BIM信息需要跨平台互用时,传统的方式是通过点对点的软件接口实现数据的互通,这样的方式要求我们对每一种需要交换信息的数据格式都十分了解,不仅花费的学习和开发成本很高,而且随着各种软件版本的升级迭代,这些数据接口还必须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运维的成本也相当高。
因此,在美国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对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标准的应用深度。IFC是一种基于对象的、公开的数据模型格式,或者说是对建筑的一种数字化表达和描述方法,它包含了资源层、核心层、界面层和应用层,更多IFC标准内容可以查看http://www.buildingsmart-tech.org/ifc/。
IFC是目前国际通用的BIM标准,现在很多BIM设计软件都采用其作为数据交换的标准。
(IFC4.1 架构图)
当业务流程需要在不同软件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或者信息需要长期保存的时候,如果两者的专用数据模型不能直接交换,那么两者之间通过IFC格式进行交换是其中的一个选择,如果考虑到需要这种交换的软件数量有几十种甚至更多,那么IFC可能就会成为唯一的选择。
随着行业对建筑大数据的迫切渴求,解决建筑数据叠加、流转、协同、共享问题已迫在眉睫,IFC标准无疑是BIMer们的巨大福音。只有当BIM信息能在整个产业链中互联互通,才能实现以数据驱动整个泛建筑行业的管理提升和变革式发展。
各位,此篇是解读《美国国家BIM标准》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了,感谢大家这么几个月的陪伴,在过去的几个月,我们连续推出了12篇关于《美国国家BIM标准》的解读,相信在一些认识上会有不足,但感谢大家的包容,也希望这个专栏成为增进我们彼此了解的平台,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