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盘锦张家村:稻花香里寻索治理之道
辽宁省盘锦市素有“北国江南”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盘锦大米”享誉中外。从沈阳出发沿着京哈高速公路行驶,进入盘锦境内,只见道两旁一望无际都是绿油油的稻田,下高速不久,就能看到坐落在稻田之中的张家村了。
曾经的张家村基础设施薄弱,缺少特色支柱产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为了改变贫穷的现状,张家村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村的治理之路。张家村也先后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美丽村、“辽宁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找准优势,土地共营谋发展
张家村所在的盘锦地区为退海平原,地面覆盖着深厚的淤积物,富含水稻生长所需的天然肥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达182天的气候特点,非常有利于水稻生长。因此,张家村种植的盘锦大米以其米粒整齐、玲珑剔透的外观、黏软细腻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为粳稻中的佼佼者。
2007年,村民郭凯及时抓住机遇,依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注册成立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将312户村民吸纳合作社社员。
由于他带动村民致富能力强,2009年,合作社理事长郭凯当选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去年,在全体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张家村5073亩土地全部流转给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进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国家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直接归农户。
其中,4000亩以入股的方式进行流转,入股价格为每亩1150元,入股方式为保底金额结算及二次利润分红;入股土地生产出的水稻进行产品深加工,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的税后利润,对入股农民进行二次利润分红;1073亩以每亩11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合同一年一签。
合作社在自己流转过来的耕地上全部发展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埝埂种豆、田里种稻、水里养蟹,使亩效益增加300元以上,实现了“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良性生态循环效益。
水稻管理员郑国彬给记者算了他的收入账:“我管理了100多亩的水稻,合作社给我每亩175元的管理费,埝梗种豆每亩收入100元归我。如果水稻亩产超过600公斤,超产部分按市场价格的一半奖励给我,我们干起来可带劲了。”
“做群众工作不能光靠嘴说,带头干出来了,自然就做通了。”郭凯说,前些年成立合作社的时候,一开始也曾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到近几年直接解放劳动力5000余人,土地共营累计带动农户增收3800多万元,增加了集体和个人经济收入,大家越干越欢实。
过去几年,辽宁省积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郭凯意识到,要发展设施农业,向市场更多地供应高质高效农产品,探索群众增收致富新途径。
村里的耕地土壤为碱性土壤,在这种土壤环境中生长的碱地柿子皮薄汁多,酸甜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只能进行一些小型的采摘和零售,很难形成产业链。
2017年5月,张家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规划建设占地600亩的设施农业小区,新建高标准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120栋,每栋大棚长102米,宽10米,高5.1米。村民以每栋大棚每年3万元入股分红,预计每户年纯收入可达5-6万元。
现在,到张家村的大棚里采摘碱地柿子,已成为许多盘锦的城里人到农村休息游玩的一项活动。郭凯介绍,要将其打造成高品位设施农业、好柿多梦庄园,集采摘旅游食宿等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乡村园区。
网格管理,搭建党群爱心桥
“2016年底快过年的时候,郭书记问我们有谁家过年吃饭买肉包饺子还有困难。”张家村党总支副书记赵红光回忆说,知道几户家庭有困难时,郭书记从自己的兜里掏出2000元,委托一名党员买了肘子、刀鱼等8样好菜,他强调不能给钱,给钱了他们自己就舍不得买这么丰盛的菜。
郭凯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宜居乡村外,不忘群众代言人角色。他定期走访贫困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张家村只要提到郭凯,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不仅是老百姓致富的“领路人”,更是解决百姓难题的“贴心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为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厚植党群干群感情,张家村围绕抓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搭建了“党群爱心桥”和“双培双待双提高”活动载体,在服务发展、服务产业、党员阵地建设、宜居乡村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其中,党员服务村民、服务群众的特色载体——党群爱心桥,扎扎实实地为党群之间架起一座温暖的民心桥、爱心桥。村民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残疾人、“三留守”人员等如果家里有困难,直接向村党支部、村民组长或党员反映,由党员直接为其解决。重大困难由党支部带领党员解决。
此外,张家村按照盘锦市委“1+8”文件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完成了一次体制机制的改革,构建“2+2”模式,即“两委”“两中心”,成立了张家村网格管理服务(党建)中心,将原来多个办公室重组为现在的一站式综合办理办公室。
“一口受理、协同办理、限期办结”,网格中心简化办事流程,办理服务群众事项52项,包括新农合医疗保险、农机补贴、困难求助等,不仅方便了村民办事,还增强了村服务功能。
赵红光介绍,村网格(党建)中心工作人员可以上门收取审批所需要件,由网格(党建)中心上交到街道相关部门,再由上级代办人员进行全程代办,截止到目前,共代办服务550余人次,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张家村按照“点片结合、属地管理、综合服务、统筹协调、全面覆盖”的原则,划分7个单元网格,每个网格设1名网格员。为了将矛盾纠纷消弭在萌芽状态,网格员每天按照既定的巡查路线开展巡查两次,每次巡查时间不少于30分钟。
郭凯介绍,网格员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按事件、部件分类用手持终端上报信息,能处理的当场处理,不能现场处理的上报村网格中心,由村网格中心主任协调处理,截至目前,共上报案件500余件。
美化村庄,建设幸福张家
走进张家村,一排排房屋整洁有序,家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鲜花掩映。柏油路都是一直通到村民的家门口,油路与村民的院墙之间还有与氧化塘相连的边沟,路旁放着新式的垃圾分类收集箱。
“我刚嫁到村里时,能有条下雨天不沾泥的沙石路就很好了,不然一下雨,不穿靴子都很难出门。现在村里的道路全硬化了,光脚都能出去转几圈。”村民郑淑兰高兴地说。
自2014年盘锦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以来,张家村修建道路12公里,实现全村黑色路面全覆盖。铺设路肩牙石5700延长米,路肩硬化2400平方米。并对全村垃圾进行全面清理,灰堆、采草垛、杂物堆、粪堆全部进院。并建了一个2200平方米的垃圾填埋池,配备7名保洁员进行全天候清理,做到定点收集,日产日清。
村庄美化靠“硬件”,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大家。村民杨怀君说,“我跟我对象都在外打工,但有一次回家,一打开院门,我一下子愣住了,这么长时间不在家,院子里怎么还这么干净,都怀疑不是自家的院了?”杨怀君提起帮助村民收拾卫生的“大嫂参观团”赞叹不已。
“大嫂参观团”在张家村的名气可不小,她是由老党员赵瑞荣带领七八名村里在家妇女成立的,她们给自己命名为“参观团”,是说到各家各户“参观”下,发现谁家卫生收拾不好的,要给予扣分批评,家里没有人收拾的,她们给帮助收拾卫生,甚至帮着洗碗洗筷。
赵瑞荣说:“我们每个季度还要进行一次综合评比,包含庭院卫生、家庭文明等项目,按照特优、优、美三个等级,给贴上红绿黄颜色不同的小旗子,现在小孩子都知道,得不到红旗在村里是个很没脸面的事。所以现在保持卫生大家也都习惯了,‘大嫂参观团’现在只能参观村容村貌,不用帮着收拾啦。”
除了村庄环境的美化,村民张丽娟觉得,“我们村不比城里差多少,城里有的我们这都有,村民过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健康舒适生活。”
这话说的有底气。张家村实施安居工程,对378户居民房屋进行了集中连片改造;在村部西侧修建一座面积120平方米的中心超市;对全村所有自来水管道全部重新铺设;对全村燃气管道全部铺设完毕,村民全部使用上天然气;私厕改造,入室率达到100%;5处污水处理设备,全村无害化厕所污水实现全部净化……
除了“硬件”的提升,张家村也不忘在“软件”上下功夫。张家村组织开展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我爱我村·我爱我家”等主题活动,以“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好人榜”“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新乡贤”等评比,倡导文明风尚。此外,建设和配备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一批文化娱乐医疗设施,大大提升了村民福祉。
作者:于险峰 张仁军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