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稳步推进 形成廊体15公里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19-04-11 09:21
  四平日报讯 记者 单泽汀 2015年,我市紧紧抓住吉林省作为全国管廊建设试点省、管廊项目被列为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的有利契机,根据省政府确定的“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举全市之力全力以赴推进这一重大安全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形成了“高位推进、统筹衔接、央地共建、市场运作、政策集成”的特色模式。在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中,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成为试点城市。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管廊14条,累计形成廊体15公里,其中2016年开挖27公里,形成廊体6公里。
 
  坚持抓早谋先,注重高位推进。省委、省政府作出安排部署后,市委、市政府抢先抓早,把管廊建设作为促增长、惠民生的一号工程,第一时间谋划、第一时间落实,主动走出去借鉴成功经验,高层次组建领导机构,建立市级领导周调度、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管理公司日巡查、政府例会随时研究的协调机制,强力推动管廊建设,确保项目不断取得突破。
 
  坚持精准定位,科学编制规划。将城市当前实际与远期发展需求相结合,把管廊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注重吸收入廊管线单位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完善,编制了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2015-2030年)工程规划、五年滚动规划(2016-2020年),以及试点项目建设规划(2016-2018年)。根据规划,到2030年,建设管廊137.08公里、中心监控室4座,预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专用电缆。试点项目(2016-2018年)拟建管廊36.08公里(其中燃气、污水分别入廊5.71公里、5.93公里,分别占试点项目的15.8%、16.4%)。2016年计划建设20.84公里,其中新建16.75公里,续建4.09公里。这些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规划,为管廊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指引。
 
  坚持央地共建,打造高效团队。坚持靠大联强,优势共享,向管廊建设“国家队”标准看齐。从管廊设计、项目咨询、工程施工到组建SPV公司,管廊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全部引进国内一流团队,打造业内一流水准。同时,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缩短工程建设周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公司实施项目管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机构干。这些做法也是四平管廊项目能够快速推进的基础,得到了住建部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坚持省市联动,完善制度体系。充分依托吉林作为管廊建设试点省的独特优势,坚持省里有部署,四平有行动。以省政府出台的20余项政策为遵循,结合四平实际探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标准,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相协调的制度规范体系。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制定的收费标准、实施细则,以及在管廊规划阶段就与各入廊管线单位签订的入廊协议,为各单位入廊提供了指导。这些制度、协议的制定和签署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坚持先行先试,完成SPV公司组建。结合本地特点,摸索出了“存量转让+投资、建设、养护一体化+入廊单位付费+可行性缺口补贴”的PPP项目推进模式。在五家央企的支持配合下,经过近四个月艰苦复杂的谈判、磋商,在省内完成首家SPV公司组建,目前公司已经正式运营,并已得到国开行第一批49.37亿元贷款,享受PSL优惠政策。这是我市在新一轮管廊建设过程中,抢抓机遇、率先突围、竞争全国试点的最大优势。
 
  坚持超前谋划,启动智慧管廊建设。我市地下综合管廊第一座监控中心主体已经完工,年内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智慧城市、智慧管廊建设的市民体验中心。同时,启动管廊后期运营维护的各项工作。积极与金州管业、北京灵图公司合作,启动智慧管廊建设,对管廊全生命周期实施智能化监控,实现管线装备化、数据平台化、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化。
 
  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担当作为。管廊项目启动之初,面对政策不明、资金短缺、经验匮乏、缺乏共识等种种考验,我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破解难题。不为争创试点而推进项目,各级党员干部和各方参战队伍始终坚持刻苦攻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投向重点工作,义无反顾。同时,科学客观的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遵循工程规律,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
 
  地下综合管廊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而不断更新。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条件,推动项目健康、持续的发展,对此,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摸索,我市管廊项目已经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切实将管廊工程打造成百年工程。
 
责任编辑: 鞠华军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