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换取“大幸福”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让城市“温度”触手可及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4-11-08 11:03
2024年11期,住建部主管的国家级期刊《中华建设》杂志刊发“‘微改造’换取‘大幸福’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让城市‘温度’触手可及”一文,全文如下:

6.7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王燕萍 马金言 通讯员 崔国军 朱浩然)
有温度的城市,应该是一座无障碍的城市。一个城市文明的体现,有时就是一个简单的坡道、一个厕所、一个扶手……平整连续的行进盲道、充满人性化的无障碍卫生间、设有轮椅坡道的出入口……时下,行走在武汉市城市主干道、公交站点、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以看到无障碍坡道、无障碍设施配套。
 
这些“细微处”的城市变化,正是武汉市实施无障碍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结出的硕果。近年来,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围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科学谋划,加大投入,高质量推进包括居住社区、居住建筑以及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公共建筑场所、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无障碍建设,大力实施公园游园、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小区出入口、公交车站台、公共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改造,尽最大可能为特殊群体出行、交流带来便利,努力把武汉建成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铆定目标 真抓实干
“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必须去做”

 
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市政建设、公共交通、信息交流、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是一项综合性、跨部门的系统工程,链条广、任务繁杂。
 
2023年9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为残疾人权益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武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各区纷纷启动了无障碍环境示范社区及项目的创建工作。
 
“让弱势群体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必须去做。”这不仅是一句温馨的承诺,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共同缔造”发展理念的深刻诠释。在武昌区,一场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走进武昌区,无障碍设施已悄然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洪山路与东一路交汇处的人行道,经过精心改造,已成为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的温馨通道。白鹭街、东湖路、水果湖路等15条道路的人行道,也已完成无障碍升级,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5.1
武昌区无障碍建设成果

“每个人家里都有老有小,我们自己也都会逐渐变老,无障碍环境建设跟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是关乎人生命全链条的一件事,也是一项很温暖的工作”。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武昌区人大城环委和社会委携手合作,以“横向联动”形式对跨领域议题开展监督,确保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得到有效实施。他们深入街道、社区,针对道路未设置无障碍坡道、宽度不足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改,让残疾人出行更加便捷。
 
在青鱼嘴社区阳光家园设立的无障碍居家示范展示区内,配备了可升降式的燃气灶台和橱柜、电动的马桶起立架、可插放拐杖的沙发等设备,同时还引入了居家智能看护设备,让残疾人在家中也能享受到便捷与舒适。
 
“卫生间改造之后,洗澡、上卫生间他都可以自己解决了,再没有摔倒过。”居民刘大爷说,如今他不用时时守在卫生间门口了。而最方便的当属可转移坡道,两条平板坡道架在门口台阶上,上下都有防滑配件,非常稳定,刘大爷操作电动轮椅将轮子对准两条坡道便可自由进出家门。“坡道上有提手,出门时也可以很轻松地随身携带,然后放置在其他有台阶的地方使用。”刘大爷谈到社区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有爱无“碍” 普惠百姓
“上得去、走得通、下得来”
 
如果说决心是基础,那么实际改造则是关键。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核心在于“无障碍”,即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平等、方便地参与社会生活。在武汉市的无障碍环境改造中,“上得去、走得通、下得来”成为了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6.2
汉阳区杨泗港都市T台

“上得去”,意味着无障碍设施要覆盖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确保特殊群体能够顺利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在汉阳区杨泗港都市T台连通及景观工程中,无障碍亲水平台的打造成为了亮点之一。通过设置多处无障碍坡道及护栏,方便轮椅上下,既满足了通行要求,又保证了安全性。此外,新五里后堤道路的“零高差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人行道过街站卧石及树穴石均采用“零高差”安装形式,提高了行人的舒适感。
 
“走得通”,则要求无障碍设施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让特殊群体能够在城市中自由穿梭。在江汉区常二社区的无障碍改造中,无障碍设施延伸到了社区和住户。通过设置盲道、轮椅通道等无障碍设施,方便社区居民出行;对于有合适宽度的楼道内设置安全扶手、休憩座椅等,给老年人充足的人文关怀。这种全方位的改造,让特殊群体真正能够在城市中“走得通”。
 
硚口区荣东(含学堂)社区则通过加装无障碍电梯、提档升级公共区域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内的2座公共厕所、1座户外游园(武胜路游园)、1座按摩医院、1座口腔医院均符合无障碍设施要求。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特别是为老年人和特殊困难家庭提供了便利,使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参与社区活动。
 
江夏区无障碍建设成果

江夏区军运村社区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树立了全国典范。该示范项目通过对道路、公共建筑及居住区进行全方位升级,如将台阶巧妙地改造为平缓坡道,并增设无障碍指示牌等措施,营造了一个既美观又温馨的无障碍生活环境。
 
“下得来”,则是指无障碍设施要具备应急疏散功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特殊群体能够迅速撤离。在黄陂区人民医院的无障碍设施设计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体现。医院内的无障碍电梯、坡道等设施均符合国际标准,且设有紧急开启装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患者。
 
通过这些细致的改造和贴心的设计,武汉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殊群体在城市中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和安全,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提质增效
从“有没有”迈向“优不优”
 
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久久为功、不断完善。近年来,武汉市着力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迈进。通过举办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无障碍知识和理念,增强社区居民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尊重。同时,通过建立无障碍服务志愿者队伍,为残疾人提供日常帮助和关爱服务。通过“无碍”传递“大爱”,让城市成为充满活力与温度的美好家园。
 
城“无碍” 更“有爱”。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施行,让社会不断加深对无障碍理念的理解,认识到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友好型城市、残健融合型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都是必选项、必答题,它是全龄友好的必备条件。
 
建筑物出入口的坡化处理、通达的慢行道路系统、电梯里设置的横置按键、老旧小区加装的低位扶手……这些充满温情的变迁,“润物细无声”地改善着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生存境遇。作为社会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无障碍环境关乎全民福祉,人人都应当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参与者、监督者。这样凝聚起的社会共识,正是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最温暖、最磅礴的力量。
 
脚下“无碍”,出行“有爱”。一处处细节的提升,换来了特殊群体满意的声音,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下一步,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将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共同缔造的发展思想,切实抓好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无障碍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让改造提升后的环境设施能切实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无障碍城市建设氛围。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