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风云之四——唐牺支稳定荆沙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4-07-05 14:20
张 俊
 
民军攻占荆沙之后,唐牺支司令长抓紧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礼送王正雅部返湘。荆沙是湖北的地盘,只能由湖北人来管,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二是荆沙旗人善后。旗人人数众多,八旗军刚放下武器,若不及时解决善后问题,势必会战火重燃。
 
前一件事,费了一些周折,但办得还算顺利,达到了让王正雅部撤回湖南的目的。王正雅入住将军署后,每天享受着美女美食,金银珠宝任他取用,舒适生活让他乐不思蜀,不由起了占踞荆州城的心思。他一边暗示旗人出面挽留,另一边向湘军政府都督谭延闿报告,说荆州的安危已经离不开他。谭都督不明就里,仅根据王正雅的电告,以为荆州城是王正雅率部所克,便向鄂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去电,请他下令让王部留驻荆州,并负责旗人善后事宜。
 
1鄂军都督府大都督黎元洪
鄂军都督府大都督黎元洪
 
当时,黎元洪在忙安定武汉三镇的事,对荆州情况不是很清楚,便在1911年12月23日给谭延闿复电说:“荆州克复,王统领正雅,既为满汉欢迎,且该处为三省重镇,抚治得人,无忧反侧,拟将该统领驻荆筹画善后事宜,敝处甚表同情。请即由尊处会衔,饬该统领驻守荆州。”唐牺支的民军为攻克荆沙付出了巨大代价,他的民军大多数是川汉铁路工人,见王正雅反客为主,一股火气就上来了。从此鄂湘两军由暗斗到明斗,无故也找三分茬,都想把对方逼出荆州。
 
唐牺支对此事的处理倒也冷静,他没有正面与王正雅发生冲突,而是借助黎元洪来解决问题。他多次向黎元洪去电,反复陈述宜昌民军攻克荆州不易,战果轻易送人是重大损失不说,且王正雅部留在湖北,将不利于鄂军政府的政令畅通。他的苦口婆心终于说服了黎元洪,后经黎元洪与谭延闿反复交涉,谭延闿才下令让王正雅部撤回湖南。
 
唐牺支在处理旗人善后事宜时,感到难度超出了他的想象。首先是旗人的恩饷无处筹措。八旗军原是个军事组织,以往官兵除了操练,既不耕作又不经商,生活全靠朝廷发饷银。官兵的岁奉饷银按官职的高低划分:荆州将军是三千五百二十四两;左、右翼副都统是八百五十四两;协领是三百六十两;最低官佐笔贴式是一百一十六两。
 
2鄂军都督府安民告示
鄂军都督府安民告示
 
总之,大官的待遇都不错,有的还有闲钱置产。但是底层旗兵的岁饷银却低得可怜:委甲兵岁奉是二十四两、步甲兵是二十两,最低的余兵则只有十二两(清《荆州驻防志》)。旗兵都是靠饷银度日,如今饷银没了,日子也就难过。可是唐牺支司令长手中也无存银,这笔救急恩饷一时不知从哪里去弄。
 
其次是满汉人一时难以融和。唐牺支本想让汉人帮旗人一把,与旗人一起种田、做工、经商,让旗人有口饭吃,但是大多数汉人对此反应冷淡。八旗军驻防荆州后,旗人以主子自居,视汉人为奴才,伤害汉人的事时常发生。譬如八旗军一到荆沙,就占了汉人的两万多亩良田作养马场,使成百上千的汉人长期衣食无着;又如在光绪末年,有一个戏班子在草市唱戏,看戏时一个汉人和一个旗人为小事发生争吵,最后竟引起全场的汉人与旗人对骂,乃至动手互殴,结果死伤了不少人。汉人对旗人积怨太深,如今要汉人帮旗人度难关,这心头结怨一时还打不开,强扭在一起也只会生乱。
 
再次是旗人一时难以适应以劳动谋生。不少旗人除了会骑马射箭、操枪使炮、懂点拳脚功夫外,其他的事都不会做,也不屑于去做。过去,他们多余的精力是放在“提雀笼、打野兽、入赌局、坐酒楼”等方面。在汉人的眼里,让这些身无长技的旗人自食其力,那简直是赶着鸭子上架。
 
对于如何安置荆州旗人,黎元洪都督也有过考虑,并为此曾做出过四条指令:一、无财产者均按甲酌给谋生费若干元;二、有财产者,除予以必要生计费外,其余财产均归民军保护;三、凡护送出境者,由民军指定定点,分散安置;四、准其随地佃田耕种,不必指定公田。

1912年2月9日,黎元洪都督又给唐牺支司令来电:“荆州八旗,多无生计,饥寒交迫,情实可悯。诸君素抱共和主义,自当一视同仁。希设法周济,以拯无告而普大同。”
 
其实,在拿下荆沙之后,唐牺支对旗人善后就有一个考虑:“惟降约内有保护财产及发给恩饷两款,揆之荆宜财政,实难筹发。拟于满人特别殷实之家,提出经费,设立工厂,俾贫寒满人,进厂工作,以资谋生,并由司令部出具股票,以作发给恩饷之资,庶几款有由出,经济不致为难”(民国《武昌开国实录》)。
 
尽管旗人善后有千难万难,但为了执行黎元洪都督的指令,稳定荆沙的大局,唐牺支等人还是想了不少办法,在具体实施之后,荆沙的动荡局势有所减缓。
 
唐牺支会同江陵县知事黄炳言、沙市商会童月江等人,就旗人善后事宜进行磋商,并组建了荆旗善后局(后称旗民生计处)。该局请前湖北候补道朱纯经,御署归州知州余鼎臣主持,由朱纯经任总理,余鼎臣为协理。在该局的有效组织下,具体善后事宜逐渐展开。
 
3民国初期,正在施工的荆沙建筑工匠
民国初期,正在施工的荆沙建筑工匠
 
万城大堤(今荆江大堤),自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之后,其岁修资金改由国库拨款。1912年3月,万城大堤岁修开始时,黎元洪都督根据唐牺支司令长的电请,责成江陵县知事黄炳言,查明无生计旗民人数,迅速组织旗民上堤岁修,以工代赈,渡过难关。后荆旗善后局组织部分旗人去修堤,缓解了无米下锅的燃眉之急。
 
鄂西多山地,人烟稀少,有足够的荒地可供开垦。荆旗善后局一时安置不了那么多的旗人,便组织部分旗人去鄂西等处务农。1912年4月,荆旗善后局给一千五百个贫困旗人,每人发了三十块银元,让他们去鄂西、湘鄂交界处的山区开荒;不愿去的则可以自寻出路,于是旗人们改名换姓,有的回了东北或内蒙,有的去沙市等地讨生活。据说右翼副都统松鹤去沙市章华寺出家了。
 
民国时,曾任安徽省教育厅长的於曙峦,于1927年4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沙市》一文,他说:“当前清驻防时,有黑、乌、巴等大家。民国后,荆、沙间多不动产,余则穷苦不堪,流寓董市、江口、枝江等处,留荆者只千人左右而已。”为救济“留荆”的这个贫困群体,荆旗善后局责令那几户大家出资,在荆州城的东城建了一座铁工厂,专门生产农业及其它生活器具。铁工厂所需要的工人,都从旗人中挑选,如此便救助了不少贫困旗人,并使不少旗人掌握了生产技能,走上自食其力之路。
 
也有不少旗人根据自身条件,没有依靠荆旗善后局安置,走上独立谋生之路。譬如,一些筋骨强壮的男人多是去沙市、草市码头扛包,拖板车运货,或者去车行拉人力车;身体健壮的女人则多是给人当奶妈、佣人;还有不少人在大街小巷摆摊子,卖驴肉、子面锅块、欢喜坨、抠饺子一类的满人食品,以微薄的收入勉强渡难关。
 
41912年,荆州光复纪念章
1912年,荆州光复纪念章
 
1912年4月,荆州城内那一道划分汉城与满城的界墙被拆除。这道墙,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按乾隆帝的上谕修建,存续了一百二十四年。因为这道墙,满、汉城分离,满、汉人相隔,而拆除了这道墙,便意味着满、汉融合,五族共和的新时代来临。
 
唐牺支司令长在稳定荆沙局势之后,他的部队被改编成鄂军第七镇,后又改为师,唐牺支由统制改任师长,授陆军中将衔,二次革命后去了日本。袁世凯称帝后,唐牺支回国到汉口策划反袁。1920年,黎元洪再任民国总统后,令唐牺支北上,授北京将军府将军兼湖南督军赵恒惕的驻京代表。
 
可是,此时的唐牺支,终因长年操劳,将身体拖垮了。1924年,他因肺结核病去世,年仅三十七岁,后葬于北京城西门外的天主教义地。唐牺支去世后,已经下野的黎元洪发去唁电,并送葬仪一千块银元。当年曾受惠于他的荆州旗民,则只能面北一拜,遥祭英魂了。
 
(选自《荆州古城往事1876――1949》)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