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山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保康特色”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万承权 朱代武 曾柏菡)近年来,湖北保康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切口,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紧围绕垃圾分类、垃圾收运、垃圾处置、共建共享“四个体系”,抓实抓牢小房子、小车子、小炉子、小牌子等“四小建设”,探索形成偏远乡镇垃圾分散就地焚烧处置和城区垃圾外运协同焚烧处置相结合的山区垃圾分类处理“保康模式”,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建设小房子——构建“三次分类、两网融合”的垃圾分类体系
垃圾分类一头连着民生、一头牵着文明,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考验基层社会精细化治理水平。
实行农户、村、镇自下而上的“三次分类”模式,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
引导农户初分。垃圾分类中,为每家农户配备2个垃圾分类桶、环保塑料袋,引导农户进行干湿分离。
推动村级细分。村级保洁员在村级垃圾分拣站内对收集的垃圾再次细分,实现源头减量。
扩大镇级精分。结合垃圾中转站建设,配套建成镇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对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应分尽分,对其他垃圾就地压缩转运。
探索减量考核。将垃圾分类源头减量作为重要考核依据,探索源头减量考核机制,以经济手段倒逼源头减量,确保垃圾分类全面铺开、全域覆盖、整县推进。
开动小车子——构建“三定上门、直收直运”的垃圾收运体系
进一步健全保洁队伍、完善收运设施,探索实施定人、定时、定点上门收运垃圾。
按照每100户1名保洁员的标准,建立垃圾分类清运队伍。
投入300万元,每村配备一辆“小车子”(村级垃圾分类收集车),实现一村一车。
大力推进“撤桶并点”,合理规划收运路线、收运时间、收运频率,实行定人、定时、定点上门收运垃圾。
村民可以足不出户投放垃圾,同时也能有效监督村民垃圾分类,减少垃圾停留时间,避免二次污染。
建好小炉子——构建“三类处置、无害焚烧”的垃圾处置体系
坚持村、镇、县分级负责,采取分类处置,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
村级分拣就地处置。在村一级重点抓好分类减量,实现易腐垃圾就地就近处置。
镇级分散焚烧处置。探索建设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小型焚烧设施,推进不宜回收的其他垃圾直接在当地焚烧处理。
县级协同焚烧处置。将县城区及城区周边村全面分类后的生活垃圾,集中转运至房县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处置。
贴上小牌子——构建“三方共治、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体系
垃圾分类,农村更美。保康将共同缔造理念融入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全过程,通过用好用活“五共”方法,从而全面调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共建共享。
强化宣传引导。全面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群众垃圾分类意识,进而建立健全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的农户分类机制,以此有效解决农户不愿分、不会分、准确分的问题,提升村民文明素养。
强化村民自治。各村立足党建引领,听民意、汇民智,共同谋划垃圾分类治理办法,成立人居环境整治村民理事会,协助村支两委抓好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监督、考核等工作,并探索垃圾处理有偿服务收费制度。
强化激励约束。各村制定垃圾分类评价办法及积分兑换制度,每家农户门前张贴“小牌子”,每月检查打分评比,激发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培养良好垃圾分类习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方能行稳致远。
保康县探索创新的垃圾分类处置模式,有效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减少了环境污染,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环保意识。人民群众在享受美好环境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福祉,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多期待。
奏响绿色发展旋律,描绘生态美丽画卷。
如今,在保康县,垃圾分类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绿色动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