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风云之一 ——光复前夜的荆州满城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4-06-13 14:54

张 俊
 
1911年10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支驻防荆州的八旗军(简称“八旗军”)出沙市迎禧门,过古白云桥,沿着荆沙河边的一条土路向荆州城东门奔去。这支队伍的营地在荆州城,十多天前,荆州将军连魁得知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的消息后,才将这支队伍派往沙市,在青龙观、太师渊、石闸门、宝塔河等要道口设岗,盘查往来行人,以防革命党人潜入荆沙联络起事。但是就在最近,连魁将军得到密报,在宜昌起义成功的革命党人唐牺支,即将率部攻打荆州,于是他下令让这支队伍火速撤回荆州城。
 
1清末时的荆州城
清末时的荆州城
 
1911年10月10日夜晚,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于十一日黎明占领武昌,当晚拿下汉阳,在十二日又收复了汉口,武汉三镇宣布光复。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震动,朝廷惊徨失措,而“八旗军”将领更是惶恐不安。
 
武昌起义仅半个月,湖南、江西、陕西数省先后宣布起义或独立,大清顿时处于土崩瓦解之中。尤其让连魁将军感到惊恐的是:十月十九日,驻宜昌湖北新军的唐牺支部一举光复宜昌。随后,宜昌民军司令部传檄荆州将军及都统,要他们“务期开导贵族,率顺来归”,否则兵戎相见,血洗荆州将军府。
 
宜昌劝降的消息传出后,荆沙的汉人是暗自高兴,而旗人则是惶恐不安,不免在想:难道大清的气数真的已尽,祖宗数百年在荆州创下的基业将毁于一旦?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出于国祚长治久安的考虑,在全国十三个军事重镇派出八旗军驻防,荆州为驻防地之一。当时,派往荆州的兵员由三个地方拨出,即北京拨满蒙八旗兵2000千人、西安拨1000千人、江宁(今南京)拨1000千人,总计为4000千人。后来又增加了步甲兵、养育兵、匠役等,连同随行的眷属,到荆州的总人数约7200多人。到清光绪八年(1882年),“八旗军”及眷属已有1100多户,总数达2.5万人(清《荆州驻防志》),是扼守长江中上游的一支重要力量。
 
“八旗军”大本营设在荆州城。荆州城又名江陵城,相传由三国蜀将关羽始筑,东晋的荆州刺史桓温、南朝的梁元帝萧绎、五代十国后梁的高季兴等人,都曾兴修过城墙。特别是建南平国,在荆州称王的高季兴,曾下令将距城五十里内的墓砖掘出修城,首次将荆州城的土城墙变成了砖城墙。
 
自古以来,荆州就是一个战略要地。因为争夺者众,时有烽烟四起,荆州城墙也是屡毁屡建。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安抚使赵雄重修砖城;宋德祐年,元将阿里海牙率领蒙古骑兵打下荆州,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平毁荆州城墙,以防他人夺城扺抗;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吴王朱元璋命参知政事杨景再修城墙;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荆州称王的张献忠在撤往四川前,将城墙毁掉大半;清顺治三年(1646年),荆南道镇守李栖风和总兵郑四维,又依明代墙基修复了城墙。
 
荆州城,东西长约3.75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高约9米、周长约11.28公里,城内面积约4.5平方公里。在地图上看荆州城,其状如同一瓣剥开的橘子;城墙上开有6座门,每座门后有瓮城。城墙上建有4个藏兵洞、24座炮台、5100个箭垛;环城墙有一条护城河,从“太湖港”引来的水,可以通过北面城墙下的水洞入城,与城内的几座小湖相通。荆州城墙高壕深,只要囤粮蓄水,根本就不惧敌军围城,故有“铁打的荆州城”之称。
 
当年,“八旗军”入城后驻扎在城东,与汉人居住地并无明显分界。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万城堤破,洪水将荆州城的西门冲毁,重修城墙时,乾隆帝发来上谕:“此次荆州城若欲改建,满城亦止须照西安、杭州等式样,于府城内筑墙为界,不必另立一城,以致糜费。”(清《荆州驻防志》)按照乾隆帝的上谕,在南纪门与远安门之间筑起了一道南北走向的隔墙,其高度约为城墙的一半,称为“界城”,俗称“杆城子”(《荆楚研究杂记》)。
 
界城的东边称为东城,也叫“满城”,为“八旗军”及眷属住地,原在此地的荆州府署、道衙、参将衙等都迁往西城,满城不允许汉人居住,荆州将军府,左、右翼都统府及“八旗军”兵营都在这里;界城的西面称为西城,也叫汉城,只住汉人不住旗人,是荆州府署、江陵县衙、集市所在地,关帝庙也在这里。在界城上开有两个小门,分别叫“南新门”和“北新门”。旗人可以从这两个门去汉城,而汉人只有公干,或者是去东边公安门外的水码头,才能从南新门入满城。
 
满城内有八条大街,分别以八旗名称命名:正白、镶白旗居东(今东方红中学一带);正红、镶红旗居西(今迎宾路一带);正黄、镶黄旗居北(今屈原路一带);正蓝、镶蓝旗居南(今公安门一带)。按照八旗传统建制,满城内的旗人,被划分为五十六个牛录额真,每牛录三百人,是一个“无事耕猎,有事征战”的组织。
 
满城经过两百多年的营建,这里有关内最大的将军府、最好的辅文书院,还有相当不错的酒楼、茶肆、斋店、铁匠铺等。地位高的旗人住宅大多是高堂华屋,在荆沙一带是最好的住房。
 
显然,将荆州城拱手送给汉人,让“八旗军”不战而降,这对荆州将军连魁、左翼副都统恒龄、右翼副都统松鹤等将领来说,是想都不会想的事。在他们看来,旗人过了几百年的承平日子,数代人吃朝廷俸禄,现在该是报效大清的时候,哪怕因此死在荆州城。
 
2清末荆州城墙上的“三管笔”
清末荆州城墙上的“三管笔”
 
“八旗军”敢拼死一战,也是有现实考虑的。眼下朝廷已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赶赴武昌,袁世凯已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北洋大军压境,鹿死谁手尚不可知,在这种背景下岂能轻言受降;再说前几天,连魁将军已经请驻沙市的日本领事帮忙,托他转请驻宜昌的英国领事向宜昌民军传话,希望“荆州中立自保”,与宜昌民军“彼此两不犯”。与此同时,连魁将军已联络好襄阳道尹喜源,荆襄两地互为掎角,随时联动策应,并伺机侧击武汉,配合南下北洋大军,共解大清之危。
 
在“八旗军”将领看来,守住荆沙,或者说守住荆州城,除了有外在的有利条件,还具备内在的抗衡实力。“八旗军”有五千多名官兵,官佐多是陆军学堂出身,而且装备精良:拥有克虏伯大炮4门、山炮12门、快枪4000支、各种子弹170多万发、战马300多匹,其它军备物资也准备充足。宜昌民军若从西边来,“八旗军”可在荆州城西边的八岭山、沮漳河、万城一带,凭险设防阻击。这里有山岗、河流、城墙,宜昌民军未必能轻易突破;即使“八旗军”在外线作战失利,还可退守荆州城内。荆州城墙高壕深,至少可坚守十天半月。以逸待劳、固守待援,乃不失为兵家上策。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八旗军”将士心中都明白,在每个人的身后都站着自己的亲人。这一回,不仅是在为朝廷打仗,也是在为保护家园而战,这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殊死搏斗。
 
正是因为有这些考虑,连魁将军才敢于对宜昌民军司令唐牺支的回话不屑一顾。唐司令在答复英国领事的信中,斥责荆州方面“乃无和平解决之实意,不过借此敷衍,为缓兵之计耳”,但是他同时又提出了“如果有保护满汉人民生命财产之真意,须另问切实办法”的建议。对此,连魁将军目前还不想多做回应。
 
在“八旗军”撤回荆州城后,满城内便开始出现动荡不安的状况。一些“八旗军”官兵嘴上说得很硬,暗地里却在让家人悄悄地收拾金银细软,藏匿带不走的物品,准备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便可随时逃离荆沙。
 
在荆州城的每一座城门口,都已经派有重兵把守,进出城的人与货物都会受到盘查。此外,对进出城的人还采取了限制措施,特别是盯紧了穿学生制服的人,凡是发现有革命党人嫌疑的,便立即抓捕或拖去杀头。此时的荆州城,已是风声鹤唳,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但是,无论连魁将军等将领,如何费尽心机地去加强荆州的防务,如何地为“八旗军”官兵打气壮胆,都已经不能阻击宜昌民军向荆州进军的步伐,一场注定是血肉横飞的大战,已悄然地逼近荆州城了。
 
(选自《荆州古城往事1876――1949》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