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雪楼的文脉
张 俊
1986年秋,我参加市建设志修志时认识了朱翰昆先生,他修过市民政志,常在《沙市纵横》杂志上写文章。我俩算是同行,我又喜欢看他的文章,一来二往就成了忘年交。
朱翰昆先生
1998年2月的一天,朱老给我送来一本书,书名叫《荆楚杂记研究》,是他自己选编的文集。我说朱老您给题个字,他就写了“赠给张俊老弟指正惠存”,朱老长我38岁,我说您这是把自己变年轻把我变老,他笑眯眯地点头称是。
朱老毕业于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国文系,之后长期在多所中学任教,他用业余时间研究荆沙的历史文化,写过不少有份量的文章,是大家公认的“活字典”。朱老写文章引用的素材都很新鲜,例如他在书中《明末文学公安派》一文中写公安“三袁”在沙市建房,特别是袁宏道建卷雪楼的事,我似乎就从未听说过,读后有种窥视内幕的快意。
朱翰昆著的《荆楚杂记研究》
晚明时的公安“三袁”,是指公安籍的袁氏三兄弟,老大袁宗道(字伯修)、老二袁宏道(字中郎)、老三袁中道(字小修)。这三兄弟都是进士出身,都做过官,又都写得一手好诗文。他们提出的“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至今影响着中国文坛。
朱老在那篇文章中说:“三袁皆在沙市置有房屋,如袁宗道在阜康门旁兴安巷口建有砚北楼,取唐段成‘饮宴之暇,常居砚北’之意(朱老在此句后加了‘或云亦为袁宏道之宅不确’)。”“袁宏道后在今渡江的码头下建一楼名卷雪楼,意为层楼耸翠,俯瞰江流,风起涛涌,就如卷雪。”“袁中道在万寿塔北月湖垸建有金粟园为别墅,因园旁有金粟庵,绕屋皆植岩桂而名。”朱老认为,正是“三袁”“多次寓居沙市,与公安派后起之秀相交往,使晚明时期的荆沙文风出现‘琵琶多于饭甑(饭钵子),措大(读书人)多于鲫鱼’的佳象和美喻。”
朱老还说:袁宏道没看到卷雪楼建成,“惜楼未竣工而病逝于龙堂寺前一李姓宅中,楼为其子袁述之完成居之,与叔中道常过从,接待公安派诸文友以共切磋。”这里是需要解释或补充说明一下的,因为袁小修在《卷雪楼记》中说:“九十九洲(指沙市河道里的沙滩),乍隐乍现。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霁雨旦暮,烟景万状。于是中郎登而乐之。”这也就是说,袁宏道是登上卷雪楼观过江景的,当时那座楼或许是已经建成或将要建成。
民国时的卷雪楼
朱老在文中说,袁宏道曾经为卷雪楼写过一副对联,是准备挂在楼门前的:袁宏道“四十二岁主陕西乡试,游秦中(今陕西中部平原)。这一年顾宪成辞官,归主东林书院讲学。十一月返京,小修亦来京,共度除夕。四十三岁春请假南归,与小修同行至沙市,为将落成之卷雪楼撰一联云:‘长天夜散千山月,远水晴收万里云’(乃杜少陵刻于秦中一山中)。”朱老在这里说的袁宏道“撰一联”,用的是诗圣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故世人称杜少陵)的诗句,据说是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鄜州的羌村与家人团聚,写在所住窑洞外的石壁上。很可能是袁宏道那年游秦中时见到了这首诗,他觉得其中两句用在卷雪楼上合适,于是便借诗成联。朱老说的“撰一联”,可能本意并非是指袁宏道自己撰写了这副对联,而是亲笔书写或从杜诗石刻拓片摹写,且后一种可能性最大。袁宏道应是一个书法大家,平时就喜好收集古碑字贴,袁小修在《游居杮录》中就说过: “中郎卷雪楼已可登眺,大江浩淼,围绕砚几,望见远山如画。下楼检秦中石刻,有对一联:‘长天夜散千山月,远水晴收万里云’。乃杜少陵笔,刻于秦中一山中石。”
重建的卷雪楼
朱先生还说,卷雪楼“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时,与附近康济桥、通济桥、瓷器街、石土地街、铁炉巷等一并崩毁江中。”卷雪楼被洪水冲毁是件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但当地人并没有因为楼的毁掉而淡忘“三袁”,尤其是袁宏道,他当年为沙市普仰寺铸千手观音铜像写的募疏文,去章华寺礼佛后在看花台写的诗,以及在便河桥观龙舟竞渡、去塔桥北郊踏青写的诗文等都是载入史册的。人们看到这些,心中自会有浩气升腾。
上世纪30年代初建沙市中山公园时,沙市望族邓家曾将自家花园中的二亭一阁捐献给公园,这就是后来建在蜈蚣岭上的镜漪亭、爽秋亭及公园动物园斜对面的卷雪楼。那座三层砖木阁楼被命名为 “卷雪楼”,我想是由时任公园筹建处副主任的李宝常先生提出来的,园内不少亭阁的对联是他撰写的。他饱读诗书,又是书法家,应当是对“三袁”怀有敬意的人,对那座阁楼冠以旧名,无非是为延续城市文脉而已。
入夜后的卷雪楼
民国时在沙市中山公园建的卷雪楼,据说是毁于1940年6月日军飞机对沙市的大轰炸。虽说卷雪楼再次被毁,但当地人还是没有忘记它。2013年,由社会各界捐资又重建了一座更大的卷雪楼,它通高约27米,框架结构,共有五层,飞檐翘角,两侧配廓亭,气势不凡地雄峙在江津湖畔。在新建卷雪楼的一、二层还布置有“三袁”文化展示内容,彰显出荆州人对弘扬“三袁”文化的极大热忱。
我想,倘若有一天能找到那两句杜诗石刻拓片,“撰一联”挂在卷雪楼上,那朱先生在天之灵有知,也一定会拍手称快的。
2023年7月13日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