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开发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淮北新闻网讯 我市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持续扩大园区发展规模、增强园区承载力,全市开发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据市发改委提供数据,2018年,全市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实现经营(销售)收入1019.9亿元,税收总收入32.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69亿元。
与此同时,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27271万美元,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92.6亿元,进出口总额64123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四上”企业548个,高新技术企业72家,2018年专利授权量550件。
我市在园区建设中坚持错位发展,根据各园区区位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进行差异化定位,协同发展、优势互补,避免低水平重复、同质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各有特色、发展各有侧重的错位发展格局。如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打造以陶铝新材料、生物医药为核心主导,以新能源、电子信息为战略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濉溪经济开发区(煤化工基地、濉芜产业园)以铝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和汽摩配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铝基基地、碳基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相山经济开发区由单一性食品企业向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产业转变,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围绕各自主攻方向,各开发园区立足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从招商模式和机制上“下狠手”,由招企业、引项目向招园区、引机制转变,探索“园中园”模式,逐步发展建设“德国专利产业园”“沪淮合作智慧产业园”等多个小园区。创新“4664”工作机制,即落实四项工作目标、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建立六项工作清单、发挥四个招商平台作用,实行定点招商,市级抓合作,县区抓产业集群。2018年,全市开发园区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33个,协议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就有76个。
针对园区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我市创新体制机制,赋予各开发园区更大自由度、自主权,探索实行“区政合一”管理。成立经济发展局,增强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创新用人机制,极探索全员聘用制人事管理体制,打破人才身份限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优化审批机制,探索区域评价及投资项目多评合一运行机制、工作机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环境。
为了营造开发园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让企业招得来、留得住、落得下、发展好。我市设立投资服务中心,从申请到建设、投产的全过程,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全市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实现“一区一基金”,并搭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四送一服”联系包保机制,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全面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开展企业全程代办制。
记者 黄顺 通讯员 温宗霖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