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光章华在行动
张 俊
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拨乱反正,社会生活重回正轨。当时恢复章华寺,既是佛教信徒的强烈愿望,也是地方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责任。1988年金秋,在沙市市人民政府、章华寺僧众和居士们的共同努力下,章华寺恢复终于迎来了曙光。
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拨乱反正,社会生活重回正轨。当时恢复章华寺,既是佛教信徒的强烈愿望,也是地方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责任。1988年金秋,在沙市市人民政府、章华寺僧众和居士们的共同努力下,章华寺恢复终于迎来了曙光。
恢复章华寺时的情景(摄影 赵楚辉)
1956年,章华寺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寺中的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藏经楼等都是古建筑。“文革”期间,那几座古建筑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所以在“文革”结束后,最早入寺进行恢复工作的是沙市文物部门。1979年,国家文物局在当阳玉泉寺举办古建筑修缮培训班时,市文物部门就派人去学习,为章华寺等古建筑的修缮做准备。1980年,沙市博物馆恢复后,侯玉民馆长一边为恢复章华寺筹款,一边派人对寺中殿堂进行初步维修。1986年,沙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成立后,恢复章华寺成为局里的一项重要工作,局长曾宪举、副局长张继复及刘世松等人,为此奔忙更是不遗余力。
当年,恢复章华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工厂拆迁。1981年,省文化部门曾答应下拨30万元专用于章华寺修复,但前提是沙市政府要先将天王殿前的那座大厂房拆除,因为厂房不拆,殿宇修得再好也没实际意义。沙市市政府当然急需这笔钱,但一算账,搬迁工厂至少要200万,而这还不包括安置在寺中居住多年的职工。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各行各业搞建设都需要钱,市财政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的迁厂费,无奈只好自己想办法分步化解难题。
章华寺住持宽莲法师在大殿前留影(摄影 赵楚辉)
“文革”中,章华寺的藏经楼成了工厂职工宿舍,将居住在楼里的人迁出去是件大难事,那时房源紧张,一下安置几十户职工无异于是拿梯子登天。但为了尽快启动恢复工作,市政府负责人说,就是天梯也要上。1988年6月,市政府印发《关于恢复章华寺寺庙问题的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市无线电一厂必须严守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章华寺只出不进”的原则,凡住在寺内的职工都要逐步迁出,与恢复和管理章华寺无关的人员,今后一律不得进入章华寺。为此,市政府成立了以曾宪举为组长的“章华寺寺庙工作小组”,分管副市长赵祖福更是亲自出马,为动员住在寺内的“三十七家房客”搬家,他一户户登门,一个个做外迁说服工作。经过数年的努力,市无线电一厂终于搬迁,迁出的职工也得到安置,沙市市委和市政府用行动兑现了向李先念主席做出的承诺。
自章华寺恢复工作启动之后,社会各界就给予了高度关注,一些有社会影响的大厂,在物资方面给予了大力援助,如市打包厂捐被褥100床,市热水瓶厂捐水瓶10箱,市自来水厂安装了供水管道,市供电局架好了电灯,市邮政局安装了电话,市农药厂送来了红幡帐,等等。此外,一些市民也自愿为恢复章华寺慷慨解囊,还有香港的圣一法师、台湾的李果品等人也都捐赠了善款。“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有各方的善举,才加快了章华寺的恢复,古寺现出久违的祥和之象。
上世纪90年代初,宽莲法师(右二)与台湾陈居士(左二)、本文作者(左一)在大殿前留影
1988年11月15日,是一个载入章华寺史册的日子。这天下午,秋阳灿烂,和风送爽,昔日冷清的寺庙人头攒动,欢笑声不断。市政府张朝斌秘书长带着市规划、土地、宗教局的工作人员来了,从当阳请回来的宽莲法师也带着众弟子来了。那一天,宽莲法师身披袈裟,满面春风,他亲眼目睹了围墙砌筑工程的放线,那道石灰线圈起了三殿、一室、一楼、一池、两树。这个线圈,犹如孙大圣用金箍棒画出的一道法圈,从此,他与弟子们的佛事活动不会再受到干扰,因为佛光再次照耀了章华寺。
(选自《章华寺的钟声》 摄影 江永武)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