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中国一冶这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李丽 通讯员 丁仕均)近日,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牵头,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限责任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科技成果“人水和谐多功能城市生态堤岸建造关键技术”通过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技成果评价,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缓坡式生态堤岸与地下空间一体化技术
目前,该成果已推广应用至武青堤堤防江滩、环东湖绿道等10余项目,为历史名城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做出了示范作用,其中武青堤堤防江滩项目获全球C40“城市的未来”奖、环东湖绿道获“詹天佑奖”。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武青堤堤防江滩项目
本次评价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勇传,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等7位专家组成。他们认为该成果具有五大创新性:一是创新了多元融合堤岸设计技术;二是率先提出缓坡式生态堤岸与地下空间一体化新技术;三是提出了堤岸弹性生态景观空间营造技术;四是研发了基于冶金固废高炉重矿渣再利用的透水铺装材料;五是开发了智慧赋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管理技术、管控平台及智能保湿浇灌技术。成果已形成国家标准图集1部,团体标准3项,中冶集团企业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14件、实用新型17件,软件著作权4件,科技论文16篇,省部级工法7项。
1、多元融合堤岸设计技术
缓流滞蓄、聚水若财的海绵设计:将场地雨水有组织地导入生态植草沟,采用生态池塘、雨水调节池、下沉式绿地、透水地面铺装等滞蓄措施收集雨水,并作为水景观营造和绿化浇灌用水的主要水源,大幅节约滩地景观绿化的维护费用。
人水和谐、弹性适应的洪水风险管理:一改“控制洪水、叫洪水让路、与水争地”的刚性对抗式管理理念,采用了“与洪水共进退,以局部的退让换取全局的主动”的弹性应对和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理念。
一专多能、复合利用的多功能堤防设计:从注重单一防洪功能性向防洪、休憩、体育、文旅+、交通等多功能性转变,充分利用堤防地下空间构建双层停车场以及服务管理用房,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变灰为绿、去硬还生的生态护岸设计:一改以往盛行的河道渠化和硬化设计思路,去掉钢筋混凝土对河道洪水的约束,采用生态连锁护岸技术,变灰(灰色基础设施)为绿(绿色基础设施)、去硬(硬质化、渠道化驳岸)还生(生态化驳岸)。
缓坡式生态堤岸建造技术:缓坡式生态堤防使坡面面积增大,不仅解决了防洪、缓解堤身对观景视线阻挡的难题,也为坡面绿化带来更大的空间。打破了传统堤防人水相亲的阻隔,同时为城市生态堤岸江滩立体开发提供更大的布局空间。
超长堤防地下空间建造技术:首创堤防地下空间建造技术,采用后注浆桩+支护桩+隔渗墙组合的抗倾覆的安全设计技术,研究配置了纤维+膨胀剂+晶须组合补偿收缩混凝土,未占用有限的公共土地资源,提供更多的城市发展空间,相关研发技术解决了堤防地下空间防洪、开裂、抗浮等难题。
缓坡堤防与地下空间土料平衡消纳施工技术:土方原地摊销的解决了弃土占地,运距远、污染大,工期紧、成本大等难题,该技术运用revit软件提高了计算精度,对于建立的新地形有较好的三维可视性。通过设计优化和施工平衡技术,全部土方用于修建缓坡堤防及江滩绿化微地形,保证了挖填平衡,实现项目土方零排放。
3、堤岸弹性生态景观空间营造技术
大开大合植物绿化空间链接长江风道技术:结合武汉的气候特征,首创城市堤防江滩垂江绿轴绿化空间“大开大合”设计技术,将乔、灌、草的种植形成平行于主导风向或与风向大约成45°倾斜角的乔木带,建立多处可深入主城区核心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缓解热岛效应和雾霾现象、改善大气污染。
原生物种生境保育减小生态影响的江滩绿色营建技术:减小缓坡式堤防建造影响原来种植在堤边的防浪林,采用了多级自嵌式生态挡土墙,减少填土对树木的损害。以尊重江滩原生植被和修复江滩历史遗迹为基础,而进行景观设施调整的绿化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小对原生物种和生境的影响,保持原生生物多样性的持续稳定。
塑造多高程多层级滩地立体弹性滨水景观空间技术:利用丘陵型江滩高程变化,以低水位、常水位线、丰水期水位线、洪水位线为界限,建起“一级亲水休闲景观带、二级护坡滨水漫步景观带、三级滩地游览景观带、四级堤顶观光景观带”的“四带景观”,加强了江滩应对洪水的缓冲能力和抵御能力,提供了多层次的空间体验。
4、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生态堤岸建造技术
堤岸江滩的海绵城市实施技术:通过在江滩一些列海绵城市设计和设施,深度贯彻“渗”、“滞”、“蓄”、“净”、“用”、“排”的方针,既改善了堤岸生态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人工等成本。
新型复合透水路面新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针对透水铺装现有技术中,水泥基透水材料存在返碱、表观及力学表现差,陶瓷基透水砖生产能耗高、对环境压力大,且成本高昂等问题,研制了基于冶金固废高炉重矿渣的砂基透水材料并应用,各类指标均优于设计。
堤岸护坡的海绵式建造技术:针对传统的堤岸护坡形式一般为纯硬质结构,这些护坡虽然能满足加固堤岸的功能,但其景观生态效果差,提出了堤岸护坡的海绵式建造技术,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采用植生块护坡的方式进行堤岸护坡修复建造。
5、智慧赋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管理技术
堤岸生态保湿技术:开发了自动浇灌控制系统及技术。根据土壤的温度、湿度等实时数据,由内嵌的专家系统计算浇灌的水量、时间等,实现喷头的自动喷水浇灌。解决了堤岸土壤的湿度不够导致堤岸开裂甚至影响防洪安全的问题。
堤岸水生态建设效果评估与优化技术:开发了堤岸水生态建设效果评估技术,通过定量化、可视化的模拟分析,评价堤岸水生态建设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并进行方案优化,该技术可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支持。解决了当前堤岸水生态建设效果难以准确评价的问题。
水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开发了水生态坏境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统计计算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利用率、雨水水质等指标,实时评价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效果,为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解决了当前堤岸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难以实时掌控的问题。
水生态基础设施智慧管控平台:开发了水生态基础设施智慧管控技术及平台。对堤岸水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智慧管理与调控,实时分析雨水的水质水量情况,远程控制水泵、阀门等设备,实现对雨水按水质水量进行收集、回用与排放。解决了堤岸水生态基础设施分散,无法协同发挥作用,维护管理效率低的问题。
目前,该成果已推广应用至武青堤堤防江滩、环东湖绿道等10余项目,为历史名城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做出了示范作用,其中武青堤堤防江滩项目获全球C40“城市的未来”奖、环东湖绿道获“詹天佑奖”。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环东湖绿道工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