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寺名的由来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2-03-24 09:07
张 俊

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遣使者赴西域求法,当使者陪同天竺高僧回到洛阳时,先是住在专门接待外国来客的鸿胪寺,第二年才另建新住所。因高僧为西域来客,所以新住所仍以寺相称;又因为佛经、佛像等物是由白马驭来,因而新住所便被称作白马寺。由此可见,“寺”,最早是一种中国官署名,后来才为佛教建筑所专用,寺名也逐渐地域化和个性化。
 
1郦道元像

郦道元像
 
为寺庙取名是件大事,也是很讲究的事,那寺名简单的几个字里,往往含有极深的文化意蕴。章华寺最初叫章台寺,后来之所以改成现名,这与豫章冈上曾经有过一座楚章华台有关。
 
荆州城北五公里处的楚纪南城遗址,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郢都,楚人在这里立国411年,共经历了20代楚王。这里曾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一座城市,东汉的桓谭在《新论》中记道:“楚王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可见当年的郢都是多么的繁华。   富甲天下的楚王们是很会享乐的,他们为了狩猎与出巡的方便,在郢都之外建有许多座行宫。相传楚灵王七年(前534年),楚灵王在豫章冈上建过一座章华台,也称章华宫。后汉的边让写《章华台赋》赞美它:“穷土木之技,殚珍宝之实,举国营之,数年乃成”。汉代的贾谊在《新书》中说:“台甚高,三休乃至”,也就是说登此台需途中休息三次才可入宫门,可见这章华台的殿宇是何等的巍峨壮观。
 
2郦道元著《水经注》

郦道元著《水经注》
 
楚灵王喜欢在宫中看细腰女跳舞,故当时有“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之说,章华台因此又称作“细腰宫”。可惜的是章华台行宫在秦国大将白起拔郢时,被一把火烧掉了。

章华台究尽建在哪里,古今学者对建址地说法不一。例如,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在离湖侧,高十丈,广十五丈”;明代的袁中道则说:“章华在今三湖之间,所云蒿台寺诸处,或其遗址,是则近沙市为豫章台矣”; 上世纪80年代,谭其骧、邹衡等在潜江龙湾考古时,发现楚国大型宫苑群落,认定那里就是章华台遗址,等等。
 
3沈括像

沈括像
 
沙市的一些历史文化研究者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章华台曾建有多座,豫章冈上的就是其中的一座。因为古代典籍里对此已讲得很清楚,例如,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说:“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皆有之”;明代的李贤等编撰的《明一统志》也说:“章华台有二:一在江陵沙市,一在监利”。据此来看,不能因为在龙湾发现了章华台遗址,就否认豫章冈章华台的存在,谁能肯定章华台只建过一座?当年沙市考古人员在章华寺中曾发现过贝壳路,而这只有在章华台里才会出现。
 
4沈括著《梦溪笔谈》

沈括著《梦溪笔谈》
 
江陵是楚文化的发祥之地,章华台曾经建在豫章冈上,因此将章台寺改称章华寺,这不仅是一种地方情怀,更是考虑到对楚文化文脉的延续,当年改寺名的僧人真是太有眼光了。
 
楚灵王是一个昏暴之君,他当年进宫去探望生病的楚王郏敖,竟用束冠的长缨将其勒死,而后自立为国君;他为了维持霸主国的面子,四处征讨,与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弄得天下不宁;为了供自己享乐,他横征暴敛去修章华台,闹得民不聊生,怨声四起,等等。最后只落得个众叛亲离,吊死在荒郊野外的下场。
 
应该说楚灵王是一个活得很失败的人,败就败在他一生深陷“贪、嗔、痴”的泥潭不能自拔。楚灵王身上的这种劣根,在后世人身上都会有,对此现象,佛典中称为中了“三毒”,而唯一的解脱之道就是证得涅槃。
 
5李贤等编著的《明一统志》

李贤等编著的《明一统志》
 
“长夏清幽萧寺中,章华人去古台空”(清来谦鸣《章华台·七绝》)。章华台最终化为尘埃,楚灵王只落下一抔黄土,这世上有什么是值得人去“贪、嗔、痴”,去拼死相争的?在章华寺礼佛,回味章华台兴衰的故事,或许能对“空”的含义有深一层的理解,心中也会生出几分清静来。
 
(选自《章华寺的钟声》  摄影  江永武)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