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鼎盛数章华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2-02-21 12:01
张 俊

东汉时期,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至于何时传到沙市似乎已不可考,但佛教的兴盛之况却是有史书记载的。清《沙市志略》上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半荆郢间”,“荆郢间”当然就包括沙市。
1南朝梁武帝

南朝梁武帝

荆州城北原有一座长沙寺,建于东晋永和二年(346年),是由郡人故长沙太守滕畯的宅院改建。后来,长沙寺迁至荆州城东面的草市,元时被废,在其故址上建了一座岱岳庙。长沙寺名气虽说不上大,但在南朝梁中大通三年(531年)发生的一起轰动长江中下游的大事却与这座寺有关。这一年,在建康(今南京)的梁武帝萧衍派人到长沙寺,将寺中的一尊佛像迎往都城供奉。迎接佛像的那天,“四众应幕送至江津”,江津是沙市的古称,这也就是说,这尊佛像是被众信徒恭送至沙市码头,从那里乘船去建康的。

梁武帝是个对亲人心怀慈悲的人,他的六弟萧宏与他的大女儿通奸乱伦,后来奸情败露,大女儿自尽,他不仅没有杀萧宏,反而给萧加封了官职;他的次子萧综,是吴淑媛怀孕7个月生下的儿子,疑是东昏侯的遗腹子,但他却视若己出,还封萧综为王;他看破红尘不想做皇帝,曾经三次出家,都被大臣赎请回来。后来发生侯景之乱,86岁的梁武帝竟被饿死宫中。

或许正是因为梁武帝好佛,且影响了家人,他的孙子梁宣帝萧詧、重孙梁明帝萧岿中兴社稷时,仍相继大兴佛教。作为梁元帝定都之地的江陵,其佛教自然就进入到鼎盛期,当时的佛寺多达108座,僧尼有3200人;天皇、陟屺、大明等诸多大寺庙更是名扬四方,那天皇寺(明代改为护国寺)的遗址,在今沙市立新乡的荆沙村;陟屺寺的遗址,则在今沙市联合乡的竺桥村,可见当时的沙市,佛教的香火是何等的兴旺。
2清末民初的章华寺山门

清末民初的章华寺山门

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曾说:李耳(老子)是我的祖宗,太上老君的名位应当在释迦牟尼佛之上,道士、女冠的地位也应在僧尼之上。尽管唐初期出现了崇道抑佛的局面,但沙市的佛教似乎受影响不大,观音寺、天王寺、龙堂寺、菩提寺等寺庙都是建于唐代,以致大诗人刘禹锡途经沙市后,在《自江陵沿流中》写道:“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到了宋代,建寺之风依旧盛行,普仰寺等大佛寺都是那时建的。
 
3御赐的《大藏经》

御赐的《大藏经》

元明时期,沙市多兵革之祸,但奇怪的是佛寺却如春笋一般,不断地拔地而起。元代除新建了章台寺,即后来的章华寺外,还建有大佛寺、东岳庙、雪山寺等寺庙;明代则建有岱岳庙、泰山庙、镇江寺、二圣寺等寺庙,建寺规模竟多达32座。

清代,荆州城里驻扎着八旗军,加之受城墙限制的缘故,城里只有承天寺、马王庙等几座古寺,而沙市这边则有仁寿宫、万寿宫、汤泗庙、白庙子等,供佛事活动的场所多达89座,可谓是四面有佛堂,八方响佛音。
 
4御赐的半副銮驾

御赐的半副銮驾
 
清末民初,在荆沙众多的佛寺中,数章华寺的规模最大,声名也最响。清嘉庆年间,章台寺更名为章华寺。在清光绪年间,章华寺僧人净月进京面觐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被赐予“四品僧正”,还赏了《龙藏》、半副銮驾等物,这使得章华寺声名鹊起,一跃成为鄂西的佛教中心。那时,不少寺庙的僧尼、居士林的居士,都是章华寺的受戒弟子。
 
一个地方佛教兴盛,反映的是那里的人心向善度高 。清末民初的沙市,是江汉平原的物资聚散地,“十三帮”商人在这里兴业,市面繁荣,民风淳朴,这多少都是与佛教的影响有些关系的。
 
(选自《章华寺的钟声》  摄影  江永武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