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补短板擦亮小城镇 展新颜全域美如画
咸宁市共有60个农村乡镇,近年来,通过建设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全市46个乡镇组织过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立面改造。2021年启动“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以来,全市确定建设24个示范型乡镇、36个基础型乡镇。目前,各乡镇全部编制了“擦亮小城镇” 规划方案,通过百日综合整治,各乡镇普遍达到了干净、整洁、有序的基础型美丽城镇要求;通过实施以“七补齐”为主要内容的“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咸安区的贺胜桥镇、汀泗桥镇、向阳湖镇,嘉鱼县的潘家湾镇;赤壁市的赵李桥镇、赤壁镇;通城县的大坪乡,崇阳县的高枧乡、桂花泉镇;通山县的九宫山镇,咸宁高新区的横沟桥镇等11个乡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达到了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示范型美丽城镇要求。
领导重视,高规格推动。在推动“擦亮小城镇”行动中,咸宁市坚持大员上阵、强力推进,建立市级主导,县级主体,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全市统一推动,县级政府为责任单位,乡级政府负责实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领导机制上,成立市级指挥部、县级指挥部、专项指挥部、镇级工作专班的四级指挥体系。一是成立市、县级指挥部。市、县(市、区)分别建立了以政府分管负责人为召集人、各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定期会商研究小城镇建设重点难点工作。二是成立专项工作指挥部。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和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分别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和常务副市长任指挥长,指挥、协调“三带”建设。三是乡镇成立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工作落实。市级统筹协调推进,县(市、区)作为责任主体,制定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考核,乡镇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地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规划引领,高起点谋划。应勇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谋定而后动,“有项目必规划,无设计不动工”。在“擦亮小城镇”工作中,咸宁注意突出规划引领,加强小城镇整体风貌、重要节点、街巷和区域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各县(市、区)要按照全省美丽城镇建设《工作导则》和《技术指南》要求,把“擦亮小城镇”的内容充实完善到镇域规划中去。要针对小城镇建设管理的重点难点,抓好项目设计,做到项目精挑细选、方案精打细算、管理精耕细作,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美丽城镇建设。一是把好脉。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为切实掌握咸宁市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短板,为有针对性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提供依据,2020年11月中旬,市住建局牵头成立由发改、自然资源、农业、城管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每个县(市、区)安排一天时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工作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咸宁市“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后印发实施。二是拓视野。为拓宽视野,理清工作思路,2021年3月,咸宁市组织各县(市、区)住建局分管负责人、创建示范型乡镇的乡镇长到湖北省“擦亮小城镇”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罗田县、仙桃市观摩学习;各县(市、区)也分别组织乡镇长到仙桃、浙江或本市“擦亮小城镇”做得比较好的赤壁市赵李桥镇、崇阳县高枧乡等地观摩学习。三是精规划。按照“县级统筹、乡镇主责、部门配合”原则,各县(市、区)均组织各乡镇编制了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规划。其中赤壁市由市政府统一安排市设计集团负责各乡镇规划编制;嘉鱼县聘请全省“擦亮小城镇”做得比较好的仙桃市的“擦亮小城镇”设计团队,整体规划嘉鱼县“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方案,探索以“EPC模式”推进“擦亮小城镇”项目建设,坚持一支设计团队全面操刀设计、全县一盘棋整体规划、一张蓝图整体推进“擦亮小城镇”项目建设工作。
注重精细,高品位建设。建设美丽城镇,关键是塑造既有灵秀山水、又有净美人居的城镇风景。一是因镇制宜,突出特色。城镇之间发展水平不一,文化特色不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在推动美丽城镇建设中,咸宁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镇施策,注重挖掘小城镇地域风貌特色、历史底蕴、文化脉络,避免了千镇一面、万楼一貌,体现了差异性,形成了形态多样性。如赵李桥镇的茶叶元素、赤壁镇的三国元素、大坪乡的瑶族元素、汀泗桥镇的红色元素、贺胜桥镇的鸡汤元素、高枧乡的山村古镇元素等,都在美丽城镇建设中得到体现。二是明确任务,把握重点。“擦亮小城镇”百日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是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要围绕“十项整治任务”克难攻坚,从“脏乱差”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入手,通过整治环境卫生,解决“脏”的现象;整治城镇秩序,解决“乱”的现象;整治乡容镇貌,解决“差”的现象。如咸安区从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秩序治理、线杆治理、水域治理、绿化治理六大方面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崇阳县各乡镇分别从规划办、市场监管所、派出所和社区抽调专人组建综合整治执法队伍,开展百日综合整治联合执法;通山县各乡镇领导带头参与分线整治,定时间,定标准,定向推进一条街道、一个市场、一条河流、一个小区、一段公路“五个一”提升项目,各乡镇机关站所和相关村(居)民对照十项整治任务,各家自扫门前雪,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多渠融资,高强度投入。“擦亮小城镇”工作最大的难点在资金。全市各县(市、区)采取向上争取、县级财政列支、乡镇自筹、社会参与、个人(单位)捐资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有效保障了建设美丽城镇行动正常开展。一是政府投入。近几年,全市各县(市、区)共投入近6亿元进行“擦亮小城镇”工作。咸安区政府每年列支1000万元财政预算,用于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各乡镇环境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崇阳县高枧乡投入1800万元,用于集镇街道立面改造、强弱电入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效果明显,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山区特色小镇;通山县九宫山镇投入300余万元,进行了立面改造、道路刷黑,小镇形象提升。二是积极申请转贷债券资金。2022年嘉鱼县发行一般债券资金4000万元用于保障2021年度“擦亮小城镇”项目实施;赤壁市以城发集团为融资平台,将停车场、集贸市场等经营性资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同时,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对接,把3000余亩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市场运作进行融资,全力支持“擦亮小城镇”项目建设。三是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咸安区汀泗桥镇通过区绿投公司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申请5000万元用于镇区建设和穿镇国道改造;赤壁市赵李桥镇打造“砖茶小镇”,引进卓尔集团投资1.8亿元,完成了基础设施全面改造、街道立面提升、地下综合管线铺设、游览线路景观提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青砖茶博物馆优化建设、旅游通道绿化、羊楼洞花海栈道修建等项目,古镇重现昔日风彩。
检查考核,高标准管理。在城镇建设上,坚持建管并重,加强源头管控,健全长效机制,做到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力求长期成效。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三抓三提高”。一是抓全民教育,提高参与意识。把城镇管理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结合起来,将美丽城镇建设有关要素列入文明城市申报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通过召开全镇城镇建设与管理动员大会,号召镇内广大商户和居民提高城镇管理意识;通过“小手拉大手”,把管理制度印发到中小学,让学生学习宣传进而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印制宣传资料,向群众散发,解答群众疑问;张贴标语口号,在乡镇主要街道悬挂标语“集镇是我家,创建造大家”等口号。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得到有效调动,形成了“人人爱护公物、人人参与城镇环境建设”的良好风气。二是抓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通过落实 “五包”(包卫生、包绿化、包市政公用设施、包建筑物容貌、包秩序)”、“五不准”(不准乱倒垃圾、不准损坏树木、不准乱贴乱画、不准私摆乱放,不准店外经营)责任制,城镇主要街道的交通秩序、经营秩序、市容秩序、卫生秩序、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三是抓考核督办,提高管理水平。将城市月考对象延伸到乡镇,市级制定考评细则,县(市、区)每月对所属乡镇进行考核排名,市政府城市月考领导小组进行通报。如崇阳县建立小城镇月考核机制,参照市对县城实施“城考”的机制,成立了城考工作专班,每月对全县11个乡镇集镇范围内的城市建设、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城镇秩序进行全方位的月度考核,随机抽查,拍照存档,不留死角,不讲情面,每月通报,奖惩兑现,城镇秩序和面貌大为改观;通山县政府委托第三方对全县各乡镇每月进行综合管理工作进行评分,倒逼奋勇争先,各乡镇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有力,城镇秩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2022年是全省“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全市各单位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东风,坚决贯彻落实全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乘势而上,奋力拼搏,打好三年行动收官战,为建设美丽咸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一是进一步巩固综合整治成果。各地将坚守“干净、整洁、有序”的底线目标,克服懈怠思想,坚持常抓不懈,坚决防止环境秩序问题反弹回潮。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各地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资金筹措方式,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向上争取、内部挖潜、撬动市场、整合资源,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美丽城镇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保障美丽城镇建设顺利推进。三是进一步加大督办考核奖惩。市“擦亮小城镇”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按照月调度、季拉练、季通报、半年评估、年度考核的机制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擦亮小城镇”工作进行督办考核,明年市级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对工作排名靠前的示范型和基础型乡镇给予奖励,对工作排名持续靠后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四是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建管并举措施,加强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完善从规划设计、审批、建设、管理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形成“全民参与、全域推进”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小城镇“精细化、专业化、长效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