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废帝的叹息
张 俊
佛教是教人看清事物本质,让人六根清静,解脱人生烦恼的教义。古往今来,不少在官场、情场、生意场失意的人常去寺庙上香,求佛指点迷津,寻求心灵慰藉。平头百姓如此,帝王身的人也不例外,明废帝朱允炆就是这么一个人。
明废帝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保朱家的人世世代代做皇帝,他采用了两大策略:一是屠戮开国功臣,防止异姓人日后觊觎江山;二是将众多子孙封为藩王,分别驻守边境地区与军事要地,巩固皇室基业。但朱元璋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精心布下的局会在他死后不久,便将他的孙子,也是皇位继承人的朱允炆拖入了苦海。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故,孙子朱允炆继承帝位。为了巩固皇权,朱允炆听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几位辅佐大臣的建议,着手削弱各藩王的实力。如此一来,就激化了朝廷与藩王之间的矛盾,导致明王朝内部的分裂。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起兵北平,打着“清君侧”旗号,发起了“靖难之役”。朱棣率军从燕京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仅四年就打进了南京城,使得江山易主。
京师陷落后,关于朱允炆的下落主要有三种传言:一是被大火烧死。朱棣攻入京师后,皇宫燃起熊熊大火,朱允炆自感无处可逃,便与马皇后等人投火自焚;二是做了和尚。城破时,朱允炆乘乱潜出京城,遁入外地的一座寺庙,隐姓埋名做了和尚;三是去了南洋。破城之际,朱允炆乔装打扮成僧人,远走高飞,过海逃往南洋。
朱允炆看过的楚梅
篡位的朱棣疑心病很重,他不相信这些传言,为了得到朱允炆是生是死的准确答案,他派出心腹胡濙到民间暗访朱允炆的下落。胡濙用了21年,行遍天下州、县,其间他母亲去世,他都没有回乡丁忧,直到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才回到京城向朱棣回话。史载,他到宣府拜见朱棣时,朱棣已经就寝,但听说胡濙到来,便马上起床召他入内。胡濙将他寻找建文帝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朱棣,朱棣听后“至是疑始释”。
由于史书上没有记录胡濙带回消息的具体内容,所以后世对朱允炆的下落仍存有三种猜测:一是朱允炆已死,坟墓被胡濙找到;二是胡瀅找到了证据,朱允炆确已远渡重洋,消失得无影无踪;三是朱允炆早已遁入空门,与胡濙恳谈后,表明自己不再贪恋皇权,愿在庙里归隐一生的愿望。不管怎么说,被废黜的建文帝不论生死,都已经对朱棣不构成威胁。在与胡濙交谈后的第二年,朱棣就死在北征回师的途中。 废帝朱允炆的死活,朱棣是知道了,但不知情的百姓中仍流传着传说,其中做和尚说最为盛行。朱允炆是个有慧根的人,性情与其父朱标太子一样,温文尔雅,宽容厚道。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接近的是方孝儒等多位大儒,因而早有行仁政之心。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向明太祖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亲自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朝野人士赞赏。对如此仁厚的人,老百姓是不希望他暴死的,让他出家做和尚,使其善终是最好的结局。
出家人修行,既要靠自己精研佛典,还要靠游学外访高僧大德,如此才能修成正果。做了和尚的朱充炆懂得这个道理,他游学时去过不少寺庙,其中就来过章华寺。
《皇明世法录》,由明人陈仁锡编辑,全书60卷,现日本内阁文库和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都藏有善本。据该书记载,明永乐癸卯年(1423年),朱允炆与程济游楚,来沙市时曾到过章华寺,并写下“楚歌赵舞今何在?惟见寒鸦绕树啼”的诗句。朱允炆在章华寺吟诗,感叹世事无常,这事在清《江陵志馀》《沙市志略》上都有记载。
其实,历史上不少名人来沙市豫章冈看后,都曾发思古之幽情,留下一些沉重的诗句。如晚唐诗人、五代前蜀宰相韦庄写有《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绕铉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当年,朱允炆走进章华寺时,可能时值深秋或初冬,他看到的是寒鸦绕着古楚梅乱飞的情景。如此凄凉的景象,令他从楚章华宫的毁灭,联想到自己沦为出家人的遭遇,这才写下那充满悲凉意味的诗句。
(选自《章华寺的钟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