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上的“湖北贡献”
湖北日报见习记者 胡祎 记者 戴辉 通讯员 贺德波 肖帆 李帅
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作为“一带一路”上的“中老旗舰项目”,中老铁路是首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5年多来,近8000名湖北建设者远征西南边陲,完成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任务,为中老铁路顺利通车贡献了“湖北智慧”和“湖北力量”。
啃下隧道工程“硬骨头”
中老铁路行经云南西部和老挝北部山区,沿途山高谷深、地质复杂,跨越湄公河等众多水系,桥隧比国内段达到87%、老挝段达到62.7%。有人戏言,云南是“彩云之南”,也是“施工之难”。
中铁十一局四公司1500多名职工参建的中老铁路玉磨段9标线路全长20.48公里,项目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新华隧道、石头寨隧道全长分别为15845米、11842米,是施工中难啃的“硬骨头”。
新华隧道日涌水量一般达58000方,属于国内最长的地壳活跃高风险隧道。石头寨隧道最大埋深约773米,作业面温度超过50℃。曾在2018年三次涌水,其中最大一次涌水持续7天。为确保施工进度,项目四公司打通两个斜井,最多时6个作业面同时施工;在隧道洞内配备自主研发的90千瓦超大型空调机不间断运转降温。
施工中,项目技术团队经过试验,摸索出有效办法控制隧道变形,成功攻克这两个高难度隧道。
中交二航局承担的中老铁路玉磨段17标站前工程,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境内,正线全长约14.7公里。其中的西双版纳隧道,岩层稳定性极差且变化快,极易发生变形塌方、突泥突水等地质灾害,施工像在“水帘洞”里排水,内部施工点最高温度将近40℃,湿度最高达98%,如同“桑拿房”,成为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1200多名建设者,每天至少消耗约20吨冰块降温。
二航局团队创新采用在隧道小里程方向增设辅助坑洞的“迂回平导”方案,经过1600多个日夜艰苦奋战,顺利打通隧道。
高标准完成电气化工程
中老铁路设计时速160公里,全线为Ⅰ级电气化铁路。
两年来,在汉央企中铁武汉电气化局4000多名职工奋战在900多公里的电气化工地上,其中在老挝境内的建设者中有100多位湖北人。2019年11月起,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艰苦奋战,按照250公里高铁的标准完成了全线的电气化施工。施工中,还研发、创新出隧道多功能作业平台等近百种装置、技术,将原本需要5年多才能完成的工程缩短了一半以上。
针对中老铁路行经地区峡谷深和高海拔、多地震、多热带雨林等特征,湖北建设者在BIM深化设计、数字建造管理、智能工装研发、专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创新突破。作为最早一批抵达老挝的施工人员,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老挝境内项目部办公室主任刘明已在老挝工作一年多。28岁的刘明来自湖北仙桃,她眼下最大的愿望就是中老铁路常态化运营以后,能带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坐一次。
中铁建电气化局南方公司1000多人承担磨丁站至琅勃拉邦站管段170公里共8个车站的通信、信号工程、房屋及其附属工程施工任务。富莱基站到班萨诺基站施工管段横跨了湄公河,现场施工要采用轮渡和农用三轮车运输材料和设备,才能有效保障施工进度。为解决人员不足,他们大量招聘当地劳工,既保障了施工进度也促进了老挝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老挝人到武汉学开火车
位于襄阳的金鹰重工,是一家专注铁路工程装备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为中老铁路配套生产的重型轨道车、接触网作业车、起重轨道车等产品分派应用到万象南站、万荣站、琅勃拉邦站、孟塞站等工区开展线路施工、巡检、维保等作业,为中老铁路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2016年10月24日,首批22名老挝铁路管理人员,来到武汉高铁训练段,学习铁路相关知识。作为全路唯一一家以实作培训为重点的高铁主要行车工种准入培训机构,武汉高铁训练段开设的课程涵盖了通信、供电、工务、司机、机械师、调度员等铁路运输主要工种和影像观摩等内容。
“中国铁路员工热情友好,愿中老友谊更加深厚长存……”老挝公共工程与运输部培训中心副主任通占·科玛尼翁说。
(12月5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