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寒冬) 3月21日,山东省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对刚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十六条意见》进行解读。《意见》从实施简政放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深化建筑业改革、鼓励企业创新创优、财税金融扶持、强化监管服务等方面,明确了支持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后,山东新建民用建筑将在建设用地规划条件、项目建设条件中明确装配式建筑相关指标要求,棚改安置房、政府投资工程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按照装配式建筑标准建设。
据山东省住建厅厅长王玉志介绍, 《意见》的出台主要有3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建筑业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建筑业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也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产业和创新产业。从经济贡献看,我省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长期保持6%左右,上缴税收占全省税收的6%以上,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从产业规模看,2018年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9万亿,实现营业收入1.08万亿,与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同为过万亿的优势产业,带动了建材、物流、家居、家电等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吸纳就业看,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380万人,其中,农民工超过280万人,按每个农民工家庭平均3.5人计算,建筑业推动全省超过1000万农村人口增收,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二是山东省建筑业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问题。建筑业发展速度偏慢,总产值增速从2011年的20%下滑到2018年的12.4%;管理机制不活,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大而不强、专而不精,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究不深、投入不足、应用不多,难以承揽高铁、地铁、超高层建筑等高端项目,有效市场份额占有不足。这种情况与山东经济大省、建筑业大省的地位很不匹配,与走在前列的要求也很不适应,迫切需要出台有力政策措施促进行业加快发展。
三是山东省建筑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从政策支持上看,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改革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深化建筑业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从市场前景上看,"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质增速,特别是随着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一个时期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从产业基础上看,山东省拥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高素质的产业队伍,企业结构相对合理,在传统房屋建筑、市政工程以及电力、交通、水利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具备做大做强和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
《意见》共16条,从实施简政放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深化建筑业改革、鼓励企业创新创优、财税金融扶持、强化监管服务等6个方面,明确了支持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优化资质审批管理。开展审批告知承诺制试点,打破资质逐级晋升限制,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服务。
二是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的原则,将部分省级审批事项依法委托设区市住建部门实施。
三是放宽承揽业务范围。允许具备相应条件的总承包企业,承接资质类别内上一等级项目;允许一级及以上的市政和公路总承包企业之间、水利水电和港航总承包企业之间,互跨专业承接业务。
四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骨干企业采用联合体方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年销售(营业)收入突破一定数额的,按规定给予财政奖励。
五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通过组织推介活动为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平台;组建"海外工程发展联盟",带动工业产品、劳务、技术、标准输出。
六是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政府和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原则上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七是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在规划条件、项目建设条件中明确相关指标要求;棚改安置房、政府投资工程及大型公共建筑按照装配式标准建设。
八是深化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实施技术、质量、价格、信用等综合评价,防止恶意低价中标;依法赋予招标人资格预审权和定标权。
九是完善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支持大型施工企业保有骨干技术工人队伍,将专业作业企业纳入"小微企业"管理;坚决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十是加快科技创新。支持建筑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将建筑业科技创新列为省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内容。
十一是鼓励创建优质工程。各级政府对获得鲁班奖、泰山杯等奖项的企业,给予奖励;调整建设工程费用费率,实行优质优价。
十二是减轻企业负担。健全材料、人工等价格涨跌风险分担机制,推行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按规定减轻企业社会保险、临时接电费等负担。
十三是实行财税奖补。根据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对企业纳税予以奖补或允许延期缴纳。
十四是加大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建筑业特点金融产品,稳贷、续贷,支持上市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十五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开展建筑市场执法检查和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十六是精准对接服务。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改革发展,各有关部门"一对一"送政策上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