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步入常态化
2016年以来,新余市不断创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大力实施“村组保洁收集、乡镇清运压缩、县区二次转运、市集中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体制,建立“全链条布局、高密度暗访、众媒体曝光、无底线问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和“月明查、季暗访、媒体通报、领导约谈”常态化督查考核机制,强化“四个坚持”,落实“四个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步入常态化,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困惑,全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特色区、全省洁净美丽乡村典范奠定了扎实基础。
全市所有县区在全省率先提前通过了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验收,此项工作连续两年全省四小市排名第一,并先后两次受到省委领导的表扬和肯定批示。
坚持常态化运行管理,落实体制保障
在全市推行“村组保洁收集、乡镇清运压缩、县区二次转运、市集中处理”的“全链条布局”,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工作网络体系已经建立且环环相扣,常态化治理、监管体制已经形成。
各村组按村庄规模和要求,每50户左右配备一名保洁员,负责村组的日常环境卫生保洁和收集工作。全市32个涉农乡镇(办)共有保洁员3825人,每千人约4.86名,保洁员工资已实现了逐月发放。同时,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让广大村民自觉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各乡镇按照“日产日清”的作业要求,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将各村组的生活垃圾全部收运至各乡镇垃圾中转站进行打包压缩处理。全市已建成垃圾中转站32个,配有垃圾收集车164辆、垃圾转运车29辆、密封式垃圾箱4396个、垃圾收集桶71077个,按照10~15户标准配备了1个垃圾桶,实现了“垃圾有车运,垃圾有人清”的目标。
各县区配齐垃圾运输车辆,及时将所辖乡镇的生活垃圾运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全市各县区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市场化外包转运,如渝水区的二次清运工作统一外包给百洁盛敏贸易公司,仙女湖区统一外包给永清环保公司。
引进永清环保,在全省率先建起垃圾焚烧发电厂,发电厂日焚烧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可达600吨,满足了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求,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向何处去”的问题。随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入常态化,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总量基本保持稳定,月均5000-6000吨,按农村人口人均日产0.4千克垃圾计算,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
坚持常态化督查考核,落实机制保障
为防止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一阵风”、“走过场”,建立了“月明查、季暗访、媒体通报、领导约谈”常态化督查考核机制。
各县(区)在每月底前对辖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行检查,并将各乡(镇)检查得分及排名情况报市新村办。由市新村办牵头,组织住建、城管、环保、农业、卫计委等成员单位组成联合暗访组,每季度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进行暗访,并以文字、照片、视频的方式记录暗访情况。为确保暗访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坚持不提前电话通知,不与县(区)、乡(镇)打招呼,不听县(区)、乡(镇)汇报,不要乡(镇)、村干部陪同。全市的暗访工作均由一个暗访组完成,一把尺子量到底。
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注重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每季暗访结束后,对各县(区)、乡镇的检查情况进行统计排名,形成季度暗访通报,并在新闻媒体通报暗访结果,点名批评问题较突出、排名靠后的乡镇。
坚持常态化奖惩激励,落实制度保障
在每季暗访结束后,对排名前10名的乡镇按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的等次,分别奖补5万元、3万元、2万元。目前,全市共发放奖补资金261万元。对暗访考核倒数第一名且考核分值低于70分的县(区),由市主要领导对县(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考核分值低于75分的乡镇,由县(区)主要领导对乡镇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一年度内两次被约谈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责令县(区)进一步组织处理。2016年至今,全市共约谈8个乡镇主要负责人。
三年来,新余市持续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市、县(区)、乡镇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18年,全市财政预算经费共5534.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预算806万元,各县(区)级财政共预算4728.4万元,按农村人口计算,全市人均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约71元。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