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罗汉寺“钢模之乡”叫响中外市场
罗汉寺街道一钢模企业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加紧赶工一大型桥墩钢模。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
“来看看这个‘大块头’,这是我们正在建造一个铁路主跨桥墩墩帽的钢模,足足有80吨重!”8月26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黄陂区罗汉寺街的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罗汉园区,看到一个巨大的钢模件,武汉楚天浩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勇自豪地介绍,该桥墩将用于广州白云铁路客运站的建设。
乡镇崛起,远销海外,罗汉寺打造“钢模之乡”
钢模是用于混凝土浇筑成型的钢制模板,广泛运用于高速公路、高铁、水利等建筑工程之中。“现在,罗汉寺已经是全国钢模产品生产的主力军了。”罗汉钢模协会会长、武汉瑞锦丰路桥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耿立辉说,“到今天这个规模,罗汉寺钢模产业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辛发展。”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罗汉寺街有一批制造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那时,建筑行业普遍使用的还是木制模板,在武钢引进钢制模板技术后,罗汉寺街的乡镇企业也开始转为生产钢制模板,同时也不断有工人开始以个体户的身份,依托乡镇企业参与到钢模生产之中。
“当时大家都很愿意进厂当工人,乡镇企业互相支撑着发展。”耿立辉说。借助武汉九省通衢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钢材产品供应,罗汉寺街的钢模产业有了一定的成长。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罗汉寺街钢模企业抓准商机,由原来的简单房建钢模生产提升为路桥钢模和钢构生产,同时乡镇企业改制,一批管理灵活、经营成本较低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好风凭借力,罗汉寺街钢模产业发挥集群效应,顺势崛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罗汉寺的钢模企业已经达到31家,每天钢模产品出货量最大达1500吨,产品远销至沙特、利比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是国内最大的钢模产品集散地之一。
罗汉寺街的钢模产业直接带动400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物流、安装、原材料、餐饮等就业1万余人。
智能化,环保化,罗汉寺钢模产业加快提档升级
“我们的钢模从传统简单的制造行业,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鸿鹏机械董事长吴仁建告诉记者。
鸿鹏机械目前在罗汉寺与红安有两家公司,年产值超过7000万元。除了普通的路桥钢模产品外,鸿鹏还生产适用于隧道、港口、码头的钢模和钢结构产品。让吴仁建记忆深刻的是位于马尔代夫的中马友谊大桥蓝色景观门。“那个景观门非常漂亮,设计施工要求也非常高。大桥通车仪式就在我们参与建设的景观门下举办,让我非常自豪。”吴仁建说。
在不断扩展产品广度的同时,罗汉寺的钢模企业在生产设备和工艺上也下足了功夫。原有的等离子切割机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钢模企业就有了购买激光切割机的计划,但是一台激光切割机售价高达上百万,让企业一时难以选择。“去年,街道得知我们的问题后,立即帮我们牵线搭桥,挑选优质厂家,组织钢模企业来‘团购’,还帮我们争取到了80万元的优惠价格,我们厂一下就买了3台。”武汉黄陂宏建路桥钢模有限公司负责人丁亚威介绍,目前罗汉寺街的钢模企业已陆续引进了17台激光切割机,生产效率相比以往大大提升,一台机器一天最多可以切割40吨钢材,仅需一个人就可以操作生产,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环保化”是罗汉寺钢模企业提档升级的另一方向。“现在几乎所有的钢模厂都新建了油漆房,大大减少了喷漆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都引进了设备,控制焊接时的烟尘。”耿立辉说。
武汉黄陂宏建路桥钢模有限公司开辟了“钢模租赁”业务。“宏建”与另外三家公司合作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钢模租赁业务的公司,通过重复利用钢模,满足绿色环保要求,开辟出新的市场,年产值达到了2000万元。
2020年,黄陂区启动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的建设,原罗汉工业园也更名为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罗汉园区。罗汉寺钢模企业与轨道交通产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他们的钢模、钢构件等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轨道建设工程中:武汉地铁7号线、21号线、中泰铁路……
“目前钢模产品主要还是用于轨道交通的基础建设,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开发出更多的钢材产品,更好地融入到轨交建设产业之中。”耿立辉说。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张惟乔 通讯员邱舒 崔家政)
(8月27日《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