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改革创新 综合施策 着力提升建筑工程品质
中华建设网讯:近年来,在湖北省住建厅的正确领导下,襄阳市深入贯彻落实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相关要求,改革创新、综合施策,积极推动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和监管水平提质提效,着力提升工程建设品质。2020年1月16日,全国第一张《住宅质量合格证》在襄阳首发。9月1日起,“一证两书”制度全面铺开。12月10日,全省住宅工程品质提升暨推行“一证两书”经验交流观摩会在襄阳市召开,住建部质安司领导莅临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2020年以来,组织鄂西北片区开展了7次现场交流活动,现场参加人员2000余人次,网络参与人员超过10万人次,有效促进了鄂西北片区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总体提升。2018年以来,襄阳市连续3年实现建筑工程安全生产“零事故、零死亡”。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提升住宅工程品质。当下,不管是几千元的手机还是几百元的小型家电,均有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而作为老百姓最大的消费支出,一套价值上百万元的住宅,却没有质量合格证和详细的使用说明,质量得不到保障,多地引发购房群众与房产企业的矛盾纠纷。襄阳市住建局以问题为导向,以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编写《住宅工程质量小常识》《既有住宅质量手册》免费发放,主动承担全省住宅“一证两书”试点任务,对住宅工程分户验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分户验收内容,明确组织实施方式,严格开展分户验收。2020年1月1日起竣工验收的商品住宅,全部按套出具《住宅质量合格证》,并采取“施工许可证编号+企业自行编制序号”的方式,确保编号唯一性。积极参与省住建厅“两书”修订工作,示范文本下发后,立即组织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客服、公关、物业、法务、工程等部门负责人开展培训,深入工地现场宣讲30多场次。截至目前,襄阳市区所有商品住宅已全面实行“一证两书”制度,累计发放“一证两书”2.3万余套,有效维护了购房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
坚持目标导向,积极推动创建优质工程。以建筑原材料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为重点,把好建筑材料“第一关”,从源头消除工程质量隐患,保障建筑工程品质。一是加强进场原材料质量监管。对钢筋、玻纤网、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电线电缆等进场原材料开展专项检查,采用抽检分离、盲样检测方式,由监督人员对样品盲样编号、统一送检,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二是规范混凝土质量全过程管理。强化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监管,并在全省率先实行混凝土“交货检验”制度,预拌混凝土在交货现场制作试块并进行信息化唯一性标识后,及时上传到省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平台,做到混凝土从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使用全过程闭合管理。三是加强对第三方检测企业的监管。对襄阳市所有的检测机构的检测过程实行视频监控全覆盖,规范样品制作和检测操作程序,对市区见证取样原材料从取样、送样到检验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同时,为总结“美丽襄阳”建设成果,开展“襄阳市十大优秀市政园林项目”评选,网上参与人数达到50万人次。2020年共有1个项目获鲁班奖,21项工程获省建设优质工程,40项工程获省建筑结构优质工程。
坚持责任导向,全面夯实各方主体责任。系统谋划、多点发力,着力构建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权责一致、科学合理的责任保障体系。一是牵住建设单位“牛鼻子”。压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2020年6月1日起,襄阳市中心城区新开工的住宅工程,由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工程建设中、交付使用前,分别在网站公示相关质量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目前已有260多个工程开展了质量信息公示。指导房建项目举行“工地开放日”活动,邀请业主和媒体记者现场观摩,既增加了质量监管环节,又能减少交房时的矛盾。二是实现质量安全监督“全覆盖”。将住建部门涉及的市政、房建、供排水、园林、消防、装饰装修等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督范围,确保质量安全监管覆盖住建系统全领域、全过程。2020年,襄阳市区254个项目实现监督覆盖率达100%。三是坚持市县联动“一盘棋”。加强与各县(市、区)住建部门联系交流,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巡查督导,不定期对各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消防备案、检测机构进行随机抽查,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促进全市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结果导向,建筑安全生产实现“双零”。坚持底线思维,打出“组合拳”,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一是依托行业协会开展自律监督。切实发挥襄阳市建筑业协会、房地产业协会和建设工程安全协会、建筑起重机械安全协会、模架安全协会作用,对全市施工现场安全状况进行巡查,开展行业自律性检查和信用管理社会评价,把行业协会打造成质量安全监督的“前哨阵地”。二是加强建筑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建成了占地27亩的特种作业及三类人员培训基地,可满足培训考核、功能展示、安全体验等不同需求,全国58个城市的相关人员赴襄阳考察学习,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安全生产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三类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4.3万余人,组织安全专项培训5876人,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保持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每月对全市在建项目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扬尘治理等进行评分,列入“红黄绿榜”在网上公开晾晒。针对连续两次列入“红榜”、现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违反工程建设基本程序的项目,一律列入“黑名单”通报。三年来,共将199个责任主体列入“黑名单”,查处案件368起,处罚4300多万元。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