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大柴旦行委聚力打造高原精品特色城镇
来源: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
近年来,海西州大柴旦牢固树立城镇同步振兴理念,坚持“精细、精致、精美”的精品意识,明晰精品城镇建设路径,不断优化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原精品特色城镇初具雏形。
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一是优化环境卫生。以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为目标,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实施完成城镇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美化、“厕所革命”等工程,全力改善城镇卫生环境。二是完善服务功能。以提高城镇服务承载力、提升服务品质为目标,投资906万元建成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南广场,投资7550万元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及步行街主体工程,星级宾馆、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序时建设,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三是做强民生项目。紧扣基础设施、政权建设、城镇路网、居民住房等重点,整合资金4.18亿元,实施完成火车站站前广场及进场道路、集中供热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厂、老旧小区改造等58个重点民生建设项目,城镇发展环境、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厚植绿色屏障,打造宜居环境。一是筑牢生态屏障。结合区域干旱少雨、植被单一、土地荒漠化等实际,分别在柴旦镇汽配城、北环城路、东出口和锡铁山镇产业区、六公里出口等地实施人工造林和防风林带建设工程,绿化面积约247.1公顷,选聘公益林看护员、生态林管护员进行人工看护,全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二是改善城镇生态。坚定“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理念,以公共绿地绿化为“点”,河岸道路等林带为“线”,居民小区绿化为“面”,认真做好连点成线、以线扩面等城镇绿化工作,城镇绿化率达51%,宜居宜业宜游高原美丽新城镇建设开启新局面。三是做细基础保障。始终把发挥生态功能作为国土绿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累计投资1.5亿元,大力推进水源涵养地、湖泊湿地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统筹实施封山封育、生态红线划定等各类生态工程,退牧还草2万公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2万公顷,全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三、优化公共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一是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把民族教育纳入全区国民教育范畴,深入落实教育设施改善、教师素质提升等项目,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和“两免一补”等教育惠民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公用经费164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70万元、营养餐补助21万元、国家贫困生补助65万元,真正实现了“零辍学”和百分百初中升学。二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深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组建马海哈萨克族文艺演出队。全民健身运动会、民族服装展示会、柴达木之夏文艺汇演和“柴达木杯”汽车越野拉力赛、“瀚海骑士”柴达木山地自行车积分挑战赛等群众性系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三是医疗卫生全力保障。加强全科医学建设,建立以人民医院为中心,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15个,切实做到医疗服务全覆盖。认真落实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民生五项基因检测,开展母婴健康保障干预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维护居民健康权益。四是社会保障持续惠民。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力做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8853人、基本医疗5891人、失业保险10519人、工伤保险4681人、生育保险参保4786;参加居民养老保险908人、医疗保险2589人,实现了社会保障100%全覆盖。
四、聚焦特色优势,壮大经济实力。一是发展精品农牧业。突出生态、物种资源特色,坚持走“优、特、精”发展道路,以标准化种植基地和无公害绿色示范园建设为有效抓手,成立8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培育11家枸杞种植企业、1家蕨麻种植企业,在发展柴达木骆驼、柴达木绒山羊、饲草产业的同时,重点抓好枸杞、蕨麻扩量增产及中藏药材试种植,不断提升高原特色有机农牧业“品牌效应”。二是发展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建成以盐湖化工、精细化学品为主导,冶金、能源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融合发展的锡铁山、饮马峡、柴旦三个工业集中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力促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形成了“煤炭开采、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三是发展高原旅游业。借助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累计投资3.5亿元建成雪山温泉、北纬37度星空营地、乌素特(水上)雅丹、光影之城等热门景区,精心打造凸显“特色”、汇聚人气、推动发展的柴达木盆地旅游核心区,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实现创业创新的第五大支柱产业。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