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能耗限额重落实 奖罚并重有手段 节能改造奖励多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19-03-20 09:58
 北京城满眼都是建筑。你可能每天都会在办公室、商场、医院、酒店、学校等各种建筑里活动,但是你不一定了解他们。

他们不简单,可以说很复杂。北京的公共建筑大部分是“80后”,面积动辄几千平米,甚至上万平米,主要靠水、气、热维持运行,种类多、能耗高。目前,北京有1.7亿平方米既有非节能公共建筑,每天都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急需改造。

精细化节能改造 你想象不到的“细”

近年来,北京的公共建筑主动开启节能改造模式:向节能公司诊断问题、“量体裁衣”设计节能改造方案、由表及里改造十几项系统、优化日常运行管理。

一栋建筑,就像人体一样,改造起来系统而复杂。

改造前,他们可能是这样的:一栋几万平方米的建筑,一年消耗电、水、气折合费用1000多万,整栋建筑只有一个计量系统,大量使用卤素灯、白炽灯等传统光源,热水用电加热,采暖、热水、制冷等设备靠人工经验手动调节,公共区域温控无人管理,冷热水管道及换热器的保温不良,没有节水设备和中水回收系统……

改造前的高耗能、高成本,造成了能源的严重浪费。

综合节能改造后,他们变成了这样:配置了智能管理系统、制冷控制系统、温控系统和统一的能源管理平台,安装了各项用能计量表等;将传统白炽灯等,更换成更节能、耐用的LED灯,配上光源调控系统,并在公共区域实现自动感应调节光源;梳理更换建筑管道线路,降低水、电、气能耗……真正实现低碳节能。

设置“用能红线” 每年公布榜单

要让北京近万栋公共建筑“自我改造”,不仅需要产权人有优化管理、开源节流、节能降耗的意识,更需要建立系统管理机制——建立能耗限额标准、严格奖罚公开、优化能源利用和加大节能改造资金奖励。

对每栋公共建筑设置“用能红线”,是节能改造的第一步。2014年起从,北京市开始建立能耗限额“大数据”标准,以建筑用电量为切入点,经过3年的数据采集,已经将9610栋、1.27亿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纳入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更新每栋建筑的地址、面积、功能、产权人、运行管理单位和用电量等信息。今后将逐步囊括水、天然气、热力等,进行全能监测和管理。

除了设置“用能红线”,市住建委每年还要对每栋公共建筑面积3000平米以上,同时公共建筑面积超过50%的建筑,进行严格考核,公开奖惩名单,督促产权人加强能源管理,实施节能改造。

今年9月,共有52家80栋公共建筑,由于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超电耗限额20%被点名通报,对外公布项目名称、地址、产权和运行单位,从公布的名单上看,通报的建筑主要有饭店、办公楼、运动场馆、百货商场等。同时,每年也会发布“优秀榜单”,今年,共有111家单位的154栋建筑上榜,他们都是2016年实际用电降低率前5%的优秀建筑,其中33家单位的48栋建筑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成为行业节能标杆。

自我审计 “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2016年对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超限额建筑进行考核,市住建委共收到能源审计报告59份,公共建筑业主提出的异议材料64份,约谈5家,对拒不进行能源审计的32家单位,移交执法部门。

2017年被通报超限额的52家80栋公共建筑,市住建委已责令其进行能源审计,借助第三方力量进行自检,找到超限额的原因和节能潜力,以备今后“量身定制”节能改造方案。

对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的考核和执法不是目的,如何让非节能建筑优化管理,进行节能改造才是最终目标。

今年7月,北京市主动对实施节能改造的公共建筑,给予30元/平方米的市级资金奖励,让改造单位和公共建筑直接受益。按照奖励政策,如果是一栋35000平方米的大厦,实施节能改造后,大厦综合节能率达20%以上,就能申请105万元的奖励资金。

北京市2018年底前,北京将完成不少于6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实现节能量约6万吨标准煤。

相关阅读:北京建筑节能管理“大数据”

1.新建建筑节能

2016年,北京市新增城镇节能民用建筑3674.41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2003.06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671.35万平方米,全部按照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施工。我市累计建成城镇节能住宅47127.9万平方米,节能住宅占全部既有住宅的92.5%;累计建成城镇节能民用建筑63611.4万平方米,节能民用建筑占全部既有民用建筑总量的75.5%,节能住宅和节能民用建筑的比重继续居各省市首位。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2012年起,北京市以落实国务院、住房建设部下达的住宅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任务为切入点,发布了《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对老旧小区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十二五”期间,共完成5532万平方米老旧住宅节能改造。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40余亿元,惠及居民81.9余万户。我市从2006年开始推进郊区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对既有农宅进行节能保温改造,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58.35万户农宅节能改造、新建翻建和节能抗震加固综合改造,农村节能建筑比例大幅提高。2016年,我市共完成13.8万平方米中央国家机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3.绿色建筑

2013年起全市新建建筑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要求至少达到一星级水平,实施保障性住房房绿色建筑行动,2016年起在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中全面执行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截止到2017年7月底,北京市设计和新建符合绿色建筑标准项目1.28亿平方米,通过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项目共240项,建筑面积2577.8万平方米,居全国前列。开展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技园等10个园区评为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共对22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进行奖励,奖励资金5468万元,奖励面积376万平米。

4.装配式建筑

自2017年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以来,我市在土地出让、项目立项等环节加快落实,在科技研发、标准制定、产业规划等方面积极推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新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中全面实施,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截止2017年8月底,土地招拍挂环节落实项目约360万平方米,占总出让面积的81.8%;保障性住房实施装配式建筑共27881套,约237万平方米;10家预制构件企业进入“部品目录”混凝土预制构件产能113万立方米。

5.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在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研发、大跨组合结构体系研发、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建造、复杂条件下地铁设施与隧道施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空前规模的北京CBD东扩超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在大型复杂超高层建筑群建造、复杂地下空间结构与综合管廊系统建造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集成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

结合城乡建设重点工作,以绿色建筑技术为主导,在新型结构体系、新功能与高性能材料、再生环保材料、工业化建造、绿色建筑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成果,并完善了设计、施工、产品等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五年间,发布了40余项地方标准,涵盖建筑外墙外保温、绿色施工、建材绿色生产、供热计量施工验收、能效测评、建筑垃圾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等不同方面。完成了300余项企业标准备案。

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技术研发课题100余项,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十二五”期间,组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287项,其中5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国家级工法、北京市工法等自主知识产权1000余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彰显了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作用,引领了城乡建设科技快速发展。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