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下 三代人共同努力 深耕抗疫一线
为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救治,武汉决定参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蔡甸后官湖畔旁建设一座火神山医院,并于2月3日前建成投入使用。一声令下,上千名建设者火速云集,数百台挖掘机、推土机、渣土车密集施工。鏖战正酣的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千余名建设者忙碌的中,有这一样一群武水人的身影正在与时间赛跑。
60、70后的坚守初心
在火神山医院供水管道施工协调会上,一位负责人正在发言,发言的中年男人表情坚定,语言朴实有力,发言结束后,大家连连点头,足以说明了对他的认可。他就是程飞,水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经理,平日里大家习惯叫他“飞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公司“一把手”,程飞每天深入工地一线,对施工现场布置工作与技术骨干不断进行交流沟通,直至确定最佳方案。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工程要做好,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好头,下面的职工才会一起跟着干。”程飞时常这样提醒自己。自工程开工以来,他每天早晨第一个到现场,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可大家不知道的是,程飞的姐姐、姐夫作为医务工作者正战斗在抗疫一线,同为武水人的妻子也一直坚守在单位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结束一天紧张的工作回到家后,程飞还要继续照顾年迈的父母。“把这项任务保证质量、保证时间地完成,才是我们武水人最大的责任。”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程飞带领着这支工程“铁军”再次打了一场漂亮仗!
“工作了30多年,集中这么多机械同时施工的场面还是第一次见到。”水务建设工程公司副经理宋萍森说到。“大年三十晚上接到的施工任务,不到2个小时我们就集结了50多名职工赶到了施工现场并立即投入工作。“接到这样一个任务,对已经在工地打拼近40年的宋萍森来说,是件喜忧参半的事:喜的是公司有幸参与火神山医院的建设项目,根据公司的实力和多年累积的施工经验,肯定没有什么问题;忧的项目社会关注度高,责任重大,“生怕有差错”,能不能啃下这根硬骨头,宋萍森坦言自己的压力很大。
为了不辱使命,已经57岁的宋萍森一直深耕在工地一线,与数百名施工人员并肩作战。由于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现场交叉作业的情况时常发生,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宋萍森这些天来一直驻扎在施工现场,白天在现场指挥做好开挖沟槽、铺设管道、安装阀门等施工工作,晚上继续召集项目负责人们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当天发现的问题当天解决,绝不留到第二天。
由于现场施工断面紧缺,宋萍森利用自己多年丰富的施工经验,现场指导施工人员们如何见缝插针的寻找施工断面,在他的指导下,一晚上就完成了近800米的管道铺设。“虽然还有3年我就要退休了,但在只要在这个岗位一天,我就要对这个岗位认真负责到底。”宋萍森说。
80后的使命担当
在蔡甸火神山医院建设项目工地现场,身穿深蓝色冲锋衣的胡绪彪来回在工地上”穿梭“。自1月24日接到火神山医院供水管道施工任务以来,胡绪彪已经在工地连续奋战10个昼夜了。
二次供水工程公司是负责此次管道施工的总协调单位,而担任公司经理的胡绪彪对外不仅要做好与中建三局、武汉市政集团等多家参建单位的沟通协调,对内还要做好与管道公司、安装公司等兄弟单位的统筹调度。作为现场负责人,时刻不敢怠慢,他要比其他人跑更多的路,说更多的话,胡绪彪说,火神山工程专业性强,工序复杂、作业交叉面多,为此,他比以往更加关注每一个细节,为了保证质量,他必须时刻坚守在工地。
由于连续多天的熬夜工作,胡绪彪的身体也逐渐亮起了红灯,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依旧拖着虚弱的身体奋战在工地一线 。1月31日下午正在工地进行协调的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妻子啜泣的声音:”你赶快回来一趟吧,妈妈已经确诊感染了新冠状病毒肺炎了!“听到这个消息,胡绪彪心急如焚,可手头的工作一刻也不能耽误。由于医院床位紧张,胡绪彪的母亲只能在家里自行隔离,而家中只有年迈的父亲一人照顾,无法外出买药。虽然心里非常担心,但他还是把工作安排妥当后才匆匆前往医院开药给母亲送去,送完药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工地开工作协调会。
“现在任务终于完成了,我也能安心回家照顾妈了。”
张建威,工程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人,也是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干部。第一眼看到他的人,都以为他还是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作为火神山医院供水管道施工项目上综合办公室唯一的顶梁柱和第一责任人,无疑,肩上的重担可想而知,在工地的这些天他不仅要及时传达公司防疫期间各项指令,同时还要做好施工期前的对外协调以及施工人员的后勤保障等工作,众所周知这些事情都是繁杂而琐碎的,但他总是能够想尽各种办法,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有时后勤人手不够,为了让一线施工人员吃上一口热腾腾饭菜,他就亲自拎上几十个盒饭送到工地。由于施工现场对车辆进行管控,张建威就提着重重的盒饭步行走到几公里外的指挥部,顾不上休息一下的他又立马戴上安全帽跑进工地看看现场什么需要帮忙的。为了大力宣传这些昼夜奋战,冲锋一线的建设者们的感人事迹,张建威积极发动各单位做好宣传工作,他自己一有时间也在现场采集一线人员的闪光点,在他的组织下,公司驰援火神山项目的事迹在多次在集团内部和新闻媒体上进行了正面宣传,极大的鼓舞了一线施工人员的斗志。“建威是个得力的助手,做事从不用我们操心,肯动脑子,又吃的了苦,不管做什么工作,交给他都放心。”领导们这样评价他。
为做好火神山医院供水管到铺设任务,公司将100多名管道施工人员划分成4个小组,以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做好与其他参建单位的对接协调工作,并且每个小组安排2名业务熟练的项目经理负责,81年出生的罗洪亮也是其中一个。由于此次铺设的供水管采用PE材质,加上现场许多大型机械同时操作,稍不注意就会挖破管道。为避免已经铺设好的水管被挖破,罗洪亮所负责的项目组实行”两班倒“,24小时轮番值守,不间断地对管道进行巡查。从大年初二至今,罗洪亮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有时一上工地就是7、8个小时,常常错过了饭点。趁短暂的休息时间,罗洪亮就坐在工地旁赶紧吃块面包就点矿泉水填饱肚子,吃完又马上开始紧张的工作。“这些都没什么,只希望医院能快点建起来,让更多生病的人及时得到治疗。”罗洪亮淡淡的说。
90后的薪火传承
除夕傍晚,正在与家人一起准备年夜饭的王秋林突然接到单位紧急电话,火神山还需要人手,你赶快过来!”放下电话后的他还来不及与家人吃上一口团年饭,就火速赶往了现场。“明晚7点前一定要完成施工任务!”接到命令的王秋林迅速投入紧张的工作。施工现场下着冰冷的小雨,挖掘机履带碾压着泥泞,随着载重卡车轰鸣驶过,地面都在微微震颤。除夕之夜,万家团圆之际,王秋林只能站在路边,端着冰冷的盒饭当年夜饭,匆匆吃完后又继续进入到紧张的施工之中。经过王秋林和数百名队友22个小时的彻夜奋战,终于在1月25日17时提前打通了火神山医院的供水通道,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整晚没怎么合过眼的王秋林这才能够回到家中休息一会。
第二天一早,只睡了5多小时王秋林又接到铺设火神山医院供水管道的任务,这一次一呆就是10天。王秋林是工程公司二公司一位年轻的施工员,这次他所在的项目组主要负责一段80米的管道铺设任务,而王秋林则是被安排水管的转运工作。由于运输车辆进不去,重达约600斤供水管道只能由他们一根一根抬到施工现场。有时人手不够,一根重数百斤的管道只有4个人抬,尽管只有短短几百米的路,但因为施工环境复杂,抬一根沉重的水管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而王秋林一天一抬就是5、6根。王秋林说,自己年轻,扛得住,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只要能让医院早点通水,这点辛苦和与病毒抗争的一线的医护人员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我报名!”看到单位要成立党员应急小分队的通知,刚刚预备党员转正的管道工程公司施工员文思达第一个举手报名。得知公司也参与了火神山医院建设,25岁的文思达就一直关注着工程进度,心里总想着自己也能出份力就好了。念念不忘,必有回想,1月31日晚文思达接到单位电话,安排他去现场做好管道泵压测试工作,心奋不已的文思达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设备来到了现场。由于施工断面不足,文思达负责的泵压工作一直到深夜才开始进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测试,直到确认没有管道破损情况,文思达才放心的回了家。
“纪元,行管中心通知去领口罩、酒精,你去对接一下。”“好的,马上出发!”“纪元,这几天施工人员的用餐都安排好冒?”“放心吧,主任,早就安排好了。”在火神山的指挥部,时常都可以见陈纪元忙碌的身影。每次吃饭前,他会把提前准备好的酒精送到每个人手上,叮嘱大家做好消毒工作,每过四个小时又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更换口罩,虽然不在施工一线,但陈纪元细致周到的后勤服务工作决解决了一线“战士”的后顾之忧,大家都对这个只有27岁的年轻小伙子赞叹不已。平常就喜欢摄影的他这一次也自告奋勇的充当“战地记者”,不顾危险在沟槽旁、管道边,记录了一幅幅武水人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动人画面。
从“70后”的坚守初心,到“80后”的使命担当,再到“90后”的薪火相传,哪里需要武水人,武水人就会永远在哪里。他们相信,只有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地努力,被摁下暂停键的武汉,终究会再次播放!
(武汉水务供稿 编审:朱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