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五举措推动全市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来源: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甘肃省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以来,平凉市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城乡联动、共治共享,通过“五个加强”全力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夯实责任体系。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项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印发了《平凉市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平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平凉市“垃圾革命”行动方案》《平凉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垃圾治理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工作的通知》《平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全域无垃圾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等,深入推进城区、乡村、农业面源、各类市场、交通沿线、河道沟道、学校医院、景区景点、建筑工地、厂矿企业等“十大环境卫生治理行动”。将专项治理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逐级签订责任书,形成了市、县、乡、村、社五级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是加强设施建设,全力补齐弱项短板。加快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实现了县城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加快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成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36处、垃圾处理设施33个,敷设污水管网130.4公里。全面配备乡村环卫保洁设施,购置配备垃圾斗(箱)2.65万个、垃圾收集转运车3266辆;加强乡村环卫保洁队伍建设,配备村庄保洁员11274名。
三是加强综合治理,努力改善人居环境。部署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全域无垃圾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推进城区、乡村、农业面源、各类市场、交通沿线、河道沟道、学校医院、景区景点、建筑工地、厂矿企业“十大环境卫生治理”,累计清理各类垃圾170多万吨,创建清洁村庄694个、美丽乡村402个,新建改建户用卫生厕所84689座,行政村卫生公厕1251座。推广以“村收集、站贮转、企加工”为主要形式的废旧农膜再生利用模式,扶持建成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25家,回收网点143个,回收率达81.54%。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和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3%,农村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4.7%,畜禽粪便恶臭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下功夫解决倾倒垃圾、河道堵塞、水质污染等问题。彻底治理学校及周边环境卫生,广泛开展旅游线路沿线及景区风貌集中整治,深入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加强工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全市农村地区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到100%。
四是加强工作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制定出台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标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保洁员管理办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督查考核办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红黑榜”发布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街长制、路长制、网格化管理、督查通报等管理制度,设立了全域无垃圾工作群和“随手拍”等微信投诉举报平台,开通了投诉举报电话,建立起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监督的管护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企业”的运行模式,推广农村环境卫生市场化运营,由第三方服务企业按需配备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对乡镇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运、集中处理,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利用水泥窑资源化协同处理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垃圾400余吨,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推进公益诉讼监督,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公益诉讼”专项活动,检察机关对14个乡镇19个垃圾点进行了诉讼监督,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五是加强宣传发动,构建全民参与格局。开展乡镇、行政村创建达标活动,推行“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兑换活动,激励广大群众主动投身到治理工作中来,真正使卫生保洁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开展“全域无垃圾”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户、进社区宣传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积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累计发放(张贴)各类宣传资料 100多万份,悬挂横幅、书写标语14572条,推送信息3075条,制作板报3401期。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