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西秀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环境美 产业优 百姓富
(来源:铜仁网)
群山环绕,碧水潺潺。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一栋栋雅致的小楼依山而建,村民傍水而居,庭院一尘不染。村子周围遍布金刺梨,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好一幅“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如诗画卷。
不只是大坝村。近年来,在西秀大地,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战役徐徐拉开。该区结合山地实际,突出统筹“政、企、农”,抓实“建、管、养”;实施以村聚景、以景聚业、以业聚富工程,走出了一条农村人居改善新路,农村人居环境形成了贵州样板。如今,西秀区曾被“脏乱差”淹没的广袤农村,渐次被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所替代。
农村人居环境破题
“这几年,大家出门打工和发展产业都赚到钱了,纷纷修了新楼房,但是房子外面还是垃圾遍地,晴天灰尘飞,下雨路难走,心里也不好过哟!”在大坝村,一村民的话讲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
的确,随着外出务工和农业产业的发展,西秀区农村部分农民逐渐富裕起来,然而,农村的生活环境却是人们难以释怀的。这种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折射出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中凸显的新矛盾。
一边是村民们致富后的迫切期盼。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秀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逐渐提高,今年上半年,该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56亿元,同比增长13.6%;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38亿元,增长38.7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410元,同比增长1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529元,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收入高起来的农民由“要温饱”向“盼环境”转变。另一边是落后的农村环境。很多农村广泛存在工业和养殖业发展带来的水源污染,使得人居饮水质量堪忧;房屋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居住质量整体不高;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
西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初期,西秀区农村人居环境差,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城乡差距明显。
捧着“金饭碗”,坐在脏乱差堆里,这不是小康社会。为了摆脱农村“越脏越穷、越穷越脏”的恶性循环,实现全面同步小康,西秀区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围绕省委“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目标,按照安顺市委“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创建标准,紧盯农村美、农业优、百姓富这一目标,以时不我待的干劲、百折不挠的韧劲、静水深流的稳劲、不甘人后的拼劲,以规划三图合一、收运三级联动、成本三方承担、管护三位一体,“三维共治”农村垃圾污水,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五美工程”。
随后,西秀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编制了《西秀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域规划(2016-2020年)》,将城市、乡镇、农村规划三图合一,明确近期、中期目标,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分批次规划建设,通过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四级联动模式实现城乡垃圾治理一体化。
打响改善人居环境战
安顺市委常委、西秀区委书记郭伟谊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难点在于谁来建设、谁来管理、谁来养护,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统筹政府、农民和企业的力量,充分释放政府的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企业的参与作用,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破解规划、资金和管理等难题,形成了一套可持续、能发展的‘建管养’机制,助推村庄变盆景、盆景变花园、花园变产业。”把西秀打造成一座温暖人心、流连忘返的城市,实现居者悦、远者来。
目标措施明确,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战役在西秀区打响。近年来,该区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管理模式,从对年久失修的房屋进行重新整修、大力推进集中建房等方面着手,保障农村群众住房功能齐全。同时,完善道路、厕所、排水管沟、河道、垃圾转运等基础设施,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实现乡村环境整洁。促进该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迈上新的台阶。
西秀区刘官乡大黑村曾是二类贫困村。那时,村内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私搭乱建严重,村容村貌破旧,村民生活困苦。整个村子没有一条好路,哪家娶媳妇嫁姑娘都要准备一双水鞋,一遇洪水季节,田地里庄稼被冲得一片狼藉。村支两委一穷二白,一无办公场所,二无办公设施,开会到处“打游击”,村干部无地办公,群众办事无处可去。
2013年6月,大黑村抢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良好机遇,申报示范村建设项目,编制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大黑村确立了“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思路,力求以生态种植和田园风光为支撑,发展旅游业带动其他行业。短短半年,大黑村就整合各类项目20多个,建设资金达800万元,治理河道、荷塘、堰塘,修建观光步道、景山公园,保护天然竹林,新建果园27亩、无公害蔬菜63亩。通过对生态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大黑村的外形与内涵,让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来,大黑村先后被评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等。
基础设施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在规划引导下,西秀区以维护村集体利益为前提,对多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打包,通过PPP模式,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污水、垃圾和公共基础设施等人居环境改造项目,北京首创、四川华宇等集团化企业投入资金,承建了全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并在合同期内依法获取经营利润。同时,依托区内两家大型绿色能源企业,在全省率先构建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全覆盖系统,一年时间就实现全区农村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推进污水项目2017年实现全覆盖,不但解决了企业营运管护的后顾之忧,而且还能够增加企业“变废为宝”的收益。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西秀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特别是周边200多个屯堡村落,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人居环境改善如何推进?郭伟谊给出了答案:“尊重农民意愿,缩小城乡差距、保留城乡差异,统一规划和地方差异相结合。”
整治不易,保持更难。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西秀区避免一阵风、一刀切,建立长效机制,对14个乡镇193个行政村多个村进行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和自然历史文化,建设“升级版”的新农村,避免了千篇一律。如今,经过精心打造,一村一特色的格局逐渐成型,独特的村居风貌正在留住乡愁。
走进七眼桥镇本寨村,一幢幢具有浓厚屯堡历史文化的民居紧挨在一起,吸引着人们前来旅游。这个被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正与黄果树瀑布一起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屯堡的高原山地、乡村景观都成了一大奇观。
然而,在几年前,本寨村贫穷落后,“雨天泥,晴天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居环境恶劣、农业产业落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近年来,本寨村对人居环境进行升级改造:更新路灯、治理河道、铺设石板路、修建停车场等,带动了屯堡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实现了“挖掘大明遗迹,传承屯堡文化,再现江南风情,打造休闲胜地”的目标。
如今,石墙、石房、石雕楼,以石材为主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充满中国风的水墨画卷。现在,本寨依然保留着明朝江南地区的建筑、服饰、饮食、民俗等文化,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而该区致力于打造的浪塘村“微田园”,既有房前屋后的田园风光,又有生态节能的停车场,还有人工湿地型的污水处理设施,更有功能完善的乡村旅馆,充分保留了乡村生态田园和农家情趣,让乡村既保持开敞的空间、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浪塘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中国十大休闲乡村之一”。
“美丽的人居环境不能全是小洋楼,更应结合当地风土人情,这样才能留住特色,传承文化,保持原汁原味的东西。”西秀区区长陈天一是说。
西秀区在人居环境改善中,把集中新建与对农民自建房改造结合起来,坚持少拆房、不砍树、不填湖,注重沿袭农村风貌、保持风格和谐,除了打造本寨村外,还形成了双堡镇大坝村、大西桥镇下九溪村、杨武乡平田村和猛帮村等一大批特色示范村。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化名村的初现,西秀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美丽乡村”产业示范县。
乡村处处现美景
“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必须尊重老百姓的意愿,让他们参与进来,从中获得实惠,这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真正内涵。”郭伟谊说,西秀区在改善人居环境的时候,始终把促进区域发展、农民增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环境改善与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提升的多赢,以村聚景,以景聚业,以业聚富。
以村聚景,西秀区采用“1+N”镇村联动、产镇景联动等模式,突出以牂牁文化、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三线文化、商旅文化、饮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黔中文化”,赋予每个村庄灵魂和灵性,通过先打造点、后连成线、再聚成片,近三年建成了55个风格各异的美丽乡村,形成了以古镇古村古河流+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东线屯堡乡村游,以民风民俗民族+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南线镇村园体验游。
在景区内,布局具有西秀特色的蔬菜、茶叶、粮油、药果、畜牧五张产业名片,让农民的左口袋装下“旅游钱”,右口袋放入“产业金”。近年来,成功打造建设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5个、农业示范点220个,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1家,覆盖全区所有乡镇。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储运、销售、服务的特色产业链条。搭建电商平台,实现黔货出山,建立两个区级大数据平台、27个村级电商服务平台,实现了产品在网上、交易在线上。通过电商+文化,卖文化、卖产品、卖工艺,传承乡愁古韵,“周官傩雕”、“安顺蜡染”、“屯堡地戏”、“丝头系腰”、“旧州鸡辣子”、“布依腐乳”、“屯堡元素”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食品真正飘洋过海、远渡重洋。
随着产业发展,农民从第一产业迈向第二产业,跨进第三产业,从单纯依靠种植业生存的农民成为股东、工人、老板、商贩、服务员。目前,西秀区已经培育发展了150余家乡村客栈,100余户特色食品餐饮户,80余户民间手工艺品生产户,通过乡村旅游推介,带动特色食品不断发展,产生了“浪塘人家”等60余户示范带头户。8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34个贫困村出列,4.46万贫困人口脱贫。
大西桥镇下九溪村作为一个屯堡保存完好的村子,近年来,该村探索创新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前提,以发展“旅游+环境”、“旅游+品牌”、“旅游+文化”、“旅游+养殖”等新兴业态为手段,村民人人参与为主体,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的“改善环境+全面小康”模式,走出了一条人居环境改善与农村发展的新路子。该村茶叶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覆盖了村辖区所有坡地,成品茶叶远销江浙一带,年产值2000万余元。如今,走进下九溪,就走进了茶园飘香的绿色世界,千亩茶园尽收眼底,寥寥茶香沁人心脾。
旧州镇浪塘村、大西桥镇鲍屯村、七眼桥镇本寨村、双堡镇山京村、杨武乡平田村、猛邦村……一个个居住条件好、农村产业兴、业余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在西秀区涌现,让农民起居山水之间、共享发展成果。
现在的在西秀大地,古诗里的田园牧歌渐行渐近,与现代化的便捷生活相辉映,绘出一幅靓丽的山水图画。(魏翔)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