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公厕管理迈向“精细化”
(来源:漳州城市管理 )
“最近我老家拆迁,老伴来陪我啦,加上这些俱全的设施,真像个家!”说话的人是56岁的保洁员胡瑞宝,她口中的“家”,实际上是闽师大南门边环保公厕。该公厕建在环境优美的江滨路旁,尽管采访时天气炎热,加上附近因施工停水,但整间公厕明亮洁净,没有异味——这是胡瑞宝清洁的结果。她说:“以前同村人总夸我家干净,那自己住的地方当然要保持干净。”
公厕为家,起因是2018年漳州市实行公厕24小时免费开放制度。
“许多的士司机反映,夜间出行常遇公厕关门,很是无奈。于是我们将公厕建设在大润发、人民广场、汽车站等人流量较密集的区域和路段。日常管养实行专人管辖,确保公厕整洁。”漳州市环卫中心市容科副科长李占林告诉记者,去年8月起,171名公厕保洁员重新调整,部分分布在市区47座全天开放公厕,部分分布在辖区内其余133座位置相对偏僻、人流量较少定时开放的公厕。
“厕所革命”以来,新建和翻新的公厕为保洁员划定了约5平方米的私人空间。在胡瑞宝的小房间内,记者看到床铺、冰箱、电饭煲、电视机、空调等日常用品一应俱全。
胡瑞宝不但中意自己的新住所,对新工作也认真负责。“每天都有来江滨路运动和摆桌泡茶的人,深夜都还有人光顾呢。”胡瑞宝说,专人管辖能够及时发现公厕中是否有打闹、破坏、断电、漏水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立即处理。
记者了解到,全天免费开放的47座公厕安排了25名公厕保洁员。这些保洁员大都有自己固定的住所,每日穿梭在几座环保公厕之间负责清洁工作。
信息化 智慧管理
6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漳州古城内的漳南道巷公厕。从外观看,古香古色的砖墙和水彩画墙镶嵌在古城中。走进公厕内,可以看到醒目的电子显示屏,群众在进入使用前可以查看每间公厕是否有人以及使用时长。
电子显示屏方便排队如厕的群众,也方便保洁员工作。“尤其是新增设的第三卫生间,内含残疾人座位、儿童小便器、儿童坐便器、儿童洗手盆、婴儿护理台、儿童安全座椅等,一旦这类人遇到困难,可以使用蹲位告警器的一键报警功能,第一时间发出求助,寻求工作人员帮忙。”该公厕保洁员介绍,这也是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做法之一。
近年来,漳州市区建立“智慧环卫智能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其中,升级改造22座智慧型公厕,采用4G物联网卡把数据无线传输至环卫中心机房。记者在机房看到,每座公厕均可查看公厕人流量、厕位情况、用电用水情况,甚至连公厕的空气质量都能监测,显示了详细的氨气、硫化氢等实时参数。
“各项参数是为了掌握和分析各公厕的卫生情况,参数若超过规定值,系统就会自动告警,提醒管理员做好保洁工作,提高公厕卫生清洁度。”该系统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考虑到南方天气湿热,监控系统又添加了温度和湿度两项参数,防止湿热环境让公厕滋生细菌。“一方面监督保洁员工作,另一方面也监测公厕内的除臭设备、通风设备、自动检测异味设备等是否正常运作。”
强督查 监管升级
“今天查看的20座公厕,情况都良好。”49岁的陈素花是一名公厕巡查员,按照惯例,每天要走访巡查20家公厕,完成当天任务。
据了解,漳州市公厕检查考评标准和监督考核办法修订,聘用11名公厕巡查员,根据地域远近,每人巡查11至21座公厕。他们将每日发现的情况问题,上传至环卫中心细分,下达至保洁员落实到位。
“实行绩效挂钩,激发巡查员的责任心。”漳州市环卫中心主任柯冰冰认为,多一个环节检查、监督能够让公厕管理更上一个台阶。因此2019年起,中心实行党员挂钩公厕长制度,由每位党员挂钩10~15座公厕,在单位原有的督查科常态化抽查机制上再次强化考评。
李占林就是一名挂钩公厕长。疫情期间,他在腾飞路市实小北门的公厕检查时发现,该公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功能不完善。“水本该往下冲,但有些坑位出水口较高,影响公厕卫生。”李占林介绍,要掐断病毒传播途径,保持公厕卫生十分重要。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李占林很快找来了施工队,解决该问题。
为强化公众监督,每座公厕内都悬挂公示牌,内容包括公厕名称及编号、厕管员工号、公厕长、管理单位、投诉监督电话,方便群众监督。
“让群众对公厕的管理进行评价,相关人员能第一时间获知情况采取措施,从而提高公厕管理效率。”李占林介绍,除此之外,漳州还从民众的需求出发,在公厕内醒目位置张贴“文明如厕”“环保小贴士”等宣传画报及提示标语,摆放绿化小盆景,引导广大群众文明如厕、爱护环境,并号召更多群众参与到维护公厕清洁、爱护公共设施的行动中来,提升漳州文明形象,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