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富了群众强了信心——记白城市住建局驻村书记王博
到今年四月,白城市五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如何做好巩固提升防止返贫?驻村工作队是否持续保持战斗力?怎样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带着诸多疑问,记者深入到白城市各乡村,与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交流,倾听基层干部和脱贫群众的心声,努力寻求脱贫攻坚“下半篇”文章的答案。
五月中旬,刚刚结束了旱田播种,稻田里又忙碌了起来。白城市洮北区东胜乡晓光村的水田里,插秧机驶过处,一株株秧苗便矗立其中,生机勃勃。
“王书记,你咋来了?”“我来看看插秧的情况。你家不是种旱田的吗?咋跑这儿来了?”“我家地种完了,来这种水稻打工,一天200百元呢!”村民魏小奎一边说一边笑着将秧苗盘装上插秧机。
望着眼前这一片片绿色的水田,驻村第一书记王博的眼中满是期待,他说:“这两年,晓光村的高标准农田改造,让全村96%的农户受益增收。今年春天,村里又改了几片水田。村里的农机合作社的用工订单也跟着多了起来,我到田里来看看有啥需要村上帮忙解决的。”
晓光村在2018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并在2019年被省政府评为吉林省“千村示范村”。村里的道路平直干净,家家户户的院落也收拾得利索。由于是农忙时节,村里除了老人和孩子,剩下的人大多都在地里忙活着。
特色产业叠加 脱贫增收有保障
“我们村不只种旱田和水田,扶贫合作社也很有特色,我带你们去看看。”王博说。
在旭日东升家庭农场,一只紧紧跟随在母羊身旁的可爱小羊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时,头羊从羊舍中跑出,带动身后一大群羊鱼贯而出,场面很是好看。
“这些羊是我们旭日东升家庭农场的,也是我们的扶贫项目。”王博说。
农场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拥有羊舍400平方米,活动场所750平方米的养殖园区,目前养殖了近300只小尾寒羊。
随着电动卷帘门的缓缓升起,记者走进1000平方米的农机库房,作为又一项扶贫产业项目,晓光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水稻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打包机、拖拉机、打药机等大型农机具16台套,租赁收入同样用于贫困户的分红。
“你看这些大棚里的水稻苗多好,很快就要投到水田里了。这些大棚也是我们的扶贫产业项目。”32栋大棚排列开来,向里面看去,正育着水稻苗。
“我们村的扶贫产业项目经营状况都不错,具有长久稳定的收益,各项产业叠加的收益不但让我们村没有了贫困户,连边缘户都没有了。”王博说。
人居环境大变样 文明之花处处开
路过村民郝守宽家门口,几位村民在和郝大爷聊天,老郝家可是村上的一个标杆,院子收拾得那叫一个干净。村民说,郝大爷家的院子夏天那是花的海洋,可漂亮了,再过一段时间来就能看到了。
“和以前比现在村里发生的变化那是太大了,你看我现在都不喝酒了,改养花了。”郝大爷笑着说。
在贫困户张志伟家,他的母亲常玉清拧开自来水龙头正在淘米做饭,饭做上了,老人却也没闲着,用抹布把室内擦得一尘不染。
“现在这外边这么干净,家里更不能比外边差。”常玉清说。
这几年,晓光村新建了村部、卫生室和文化广场,全村修建了村村通公路,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并安装了路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新建围墙、厕所、绿化植树等,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良好的村容村貌促进村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之风正吹遍乡村的每一处角落,村民纷纷争取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荣誉。
不走的工作队 新的征途在召唤
“一座座砖房平地起,一条条水泥路户户通,一盏盏路灯放光明,一行行绿树迎春风,户户通上自来水,喝上健康又卫生,村街天天有人扫,家园美丽更洁净。”这是村民邓云贵写的一首诗,表达他对近几年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走进邓云贵家的院子,邓云贵的老伴儿笑着把我们迎进屋。
“今天进院咋没喊我名字呢?往常你一喊我听声就知道你来了。”视力模糊的邓云贵坐在炕沿上说。
“看着没,这进院不喊一嗓子我邓叔还不乐意了。”王博笑着说。
“就乐意听你的声音,和你说的话比我和儿子说的话都多。”邓云贵也笑着说。
“我邓叔老有才了,可惜腿脚不好不能走。你看这屋里的花和墙上的照片布置的,多有情调。”王博指着贴满了儿孙照片的墙说。
“多亏了驻村工作队对我们的照顾,土房也换新房了,米面油给我们送,啥活都帮我们干,就跟一家人似的。”邓云贵说。
几年来,驻村工作队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经常入户与贫困群众交流交心、宣传政策、为民办好事实事,深受群众好评。
“一晃儿我驻村已经快四年了,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三十多岁来到农村,是基层工作锻炼了我,让我成长,让我的根立在了农村。现在我也即将进入不惑之年了,我一点也不迷惑,为乡村振兴贡献上我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我的目标。”
在即将离开晓光村的时候,记者得知为了确保脱贫后不松劲,白城市又启动了新一轮的“三帮扶、一推动”行动,王博和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又开始了新的忙碌。
来源:白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来源:白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