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工作综述
来源:名城中心
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天水市坚持把全域无垃圾治理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与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强化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广泛发动群众,全力以赴整体推进。天水市清水县2018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齐心协力抓治理。各县区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县区、乡镇、村组三级管理机制。清水县、秦州区采取定期自查、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从严整治遗存的卫生死角和顽疾;麦积区、甘谷县、武山县、秦安县多部门集中对重点乡镇村容村貌进行集中整治;张家川县开展全域无垃圾“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整治效果。各县区通过持续用力开展治理,对督查发现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了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效不断提升。
(二)强化问责抓治理。各县区先后启动了问责机制,把通报与问责落实到位。查出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62起,处罚金额12.8万元,责令限期改正135起。开展环境卫生暗访37次、明察63次,发放交办单60余份,解决反馈问题200余个。采取提醒、诫勉谈话等组织措施,对行动迟缓的县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因责任缺失影响全局的1名科级干部进行免职处理,对9个乡镇的党政负责人进行提醒谈话。各县区以强有力的督查问责,推动治理工作常态化。
(三)健全机制抓治理。秦州区、清水县全面落实“四长”负责制,按照“村收集、镇运输、片区处理”的运行机制,提升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效率。麦积区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将全区垃圾处理项目统一发包甘肃建投,实行一体化采购、一体化管理。甘谷县以行政村村民议事委员会为平台,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建立卫生管理费收缴制度,有效缓解农村垃圾治理经费紧张的局面。武山县推行县级领导包片、科级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包组的全域无垃圾治理责任制度,层层分解责任,强化压力传导。秦安县、张家川县结合村规民约,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乡分评议、张贴“红黑榜”等活动,治理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各县区不断完善定期考评机制,坚持一月一检查,每季度对乡镇进行排名,形成“走动式”、“压茬式”督查,建立了目标责任管理机制。
二、工作做法
探索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形成了一套从日常督查到整改落实再到激励约束的环境整治工作机制。
(一)突出顶层设计,成果惠及全市农民。按照《天水市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全市所有乡镇垃圾转运场(站)、村庄垃圾收集点、收集车辆、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所有村庄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乡镇、村庄分别建设符合本地实际的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网络,初步形成规范、有效、稳定的保洁管理机制。
(二)突出乡镇特色,着力加强规划引领。以“美丽庭院”“示范村”、“文明户”创建工作为抓手,通过拆除残垣断墙、破旧房屋,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杂物,清扫清运村内巷道垃圾,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县(区)、乡(镇)、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编制实现100%全覆盖,建成省级示范村68个,市级示范村100个,整洁村数量达到村庄数量的63.4%。
(三)突出分类减量,推广示范化建设。在全市推广“清水经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和利用。一是实行“三筐一桶”户分类。引导农户利用三筐一桶,按照“废品回收人员+村级回收点”的模式,实现垃圾减量约60%。二是实行“两点三场”村收集。在每个自然村建设1—2个垃圾点和可回收物存放点,解决生产生活资料乱堆乱放的问题。三是“垃圾焚烧”片区处理。规划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或焚烧处理站”,由县区负责,乡镇统一将垃圾收集运至填埋场或焚烧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建设废旧农膜加工厂或废纸回收企业2家,实现废旧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四)突出舆论引导,引导群众参与。依托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各类媒介,每周循环播发消息、图片。截至目前,天水电视台滚动播出新闻157条,天水日报在“全域无垃圾我们在行动”刊发新闻稿件97篇,“掌上天水云平台”、“手机报”推送信息85条,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营造了人人动手、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五)突出长效管理,巩固工作成果。把“五个一”(一套实施方案和办法、一个覆盖城乡的网络体系、一支业务熟练的工作队伍、一套有效的资金保障制度、一个权责一致的责任清单)制度落实好。探索完善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四长”(镇长、片长、村主任、巷长)负责制,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片区处理”的运行机制,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运输、统一处理,提升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效率。
三、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陈年垃圾清理仍有死角。无人机巡查表明,天水市“三边一部”(公路边、铁路边、池塘河边,城乡结合部)等部位整治不力,乡村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等传统垃圾倾倒区域清理不够彻底,部分区域治理出现反弹回潮。二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大。目前,全市还有18座乡镇垃圾焚烧站、98座压缩站未开工建设,全市农村垃圾焚烧站、压缩站开工率(含建成)分别为69.8%和7.6%。三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市区、县城治理效果好,城乡结合部、乡镇、农村治理效果一般。
四、工作计划
下一步,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力推动工作责任落实,促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投入。结合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天水市农村垃圾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项目资金支持,通过设立政府专项基金,撬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营运管理,从根本上改进城乡垃圾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依托中节能天水循环产业园,对城镇垃圾处理设施覆盖范围内的10个街道办事处、19个乡镇的生活垃圾进行垃圾焚烧发电资源化利用。对运输距离过远或地处偏远不具备转运条件的采取分散建设小型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力争今年8月底完成53座垃圾焚烧站、剩余686户农村卫生公厕新建及改造。
三是全面推行村庄清扫保洁制度。一是建立卫生管理费征收制度。根据《甘肃省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五章保障措施第二十三条”以行政村村民议事委员会为平台建立卫生管理费征收制度,按照10—15元/人/年的标准,向村民收缴卫生管理费,有效缓解农村环境保洁经费短缺的问题。二是建立保洁队伍配备制度。按照每个村(村民小组)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200户(含200户)以上村庄保洁人员不能低于3人的标准组配备保洁人员(公益性岗位人员兼任),配齐集镇、过境公路、行政村、自然村四级专兼职保洁队伍。三是建立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度。科学划分保洁责任区,确保日常垃圾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四是发挥督查检查问责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管控和阶段性考核,坚持一月一检查、一月一评比,每月对乡镇进行排名通报,不断完善定期考评机制。加大对无人机航拍巡查取证点的整改力度,杜绝将未整改取证点或整改不彻底取证点照片上传无人机航拍巡查取证系统的现象发生。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