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102”红色基因|筑梦辉煌60年的湖北工建
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归口湖北省国资委的国有独资、具有60多年历史的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
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后勤部,1953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1955年组建为建工部华北工程局。中国长春一汽、北京十大建筑、内蒙一机厂、包钢等一批新中国重点项目和国防工程留下了深深的足迹。1969年为建设中国二汽(现为东风汽车公司)迁入湖北十堰,组建为国家建委102工程指挥部,1972年划归湖北省改编为湖北省第一建工局,1984年更名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1996年更名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公司,2006年改制重组为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现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出资国有独资公司。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工建)的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其职工队伍来源主要是两个部队的建筑单位:一个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0兵团后勤部,在天津吸收“利群”和“四义”两个营造厂的技术管理人员组建了公营“时代建筑公司”,至1953年2月改为建筑工程部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另一支是195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3兵团37军109师抗美援朝回国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参加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1955年5月,建筑工程第二师集体转业,与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公司合并,同时抽调华北直属三公司、参加一汽建设的部直属工程公司的部分力量及建工部机械化总公司包头施工站的力量,组建为建筑工程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刘向道任总公司经理,苗树森任党委书记,实现了企业的初期创建。
五十多年来,企业在建制上分分合合,时聚时散,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诞生、发展的过程。企业名称发生了若干次变更:1958年8月,建筑工程部决定将包头工程总公司改为建工部包头工程局,同年12月又改为建筑工程部第二工程局,1964年5月改为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自1954年至1964年总部设在包头,1965年10月改为建工部第八工程局,总部迁至北京,1969年5月组建为建工部102工程指挥部,1972年12月下放湖北省,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1975年改为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简称一局),1984年9月改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1996年改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公司,2006年12月改制为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湖北工建)。
创建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企业的创建时期,在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百废待兴的大背景下,根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建设需要,承建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先后参加过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重型机器厂(富拉尔基)、哈尔滨亚麻厂、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大庆电厂、北京人民大会堂、包钢部分工程;包头447厂(第一机械制造厂)、617厂(第二机械制造厂)、408厂(建华厂)、187电厂、包头二电厂、包头糖厂、包头铝厂、包头棉纺厂、宁夏卓资山水泥厂;大同、包头、固阳国防工程、包头市政民用工程,全国“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包头工程局承建16项。在创建初期,职工队伍经过有组织的培训,技术力量和施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进更新,充分体现了国家队的实力。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周恩来曾先后到包头视察二局承建的工程,接见建设包钢的各单位代表,朱德同志为二局亲笔题词:“多快好省地建设工厂”。
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是企业的发展时期,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如火如荼,作为建筑行业的一支劲旅,企业足迹遍及长城内外,以包头为中心,承建的工程遍及整个华北和北方大部省市,先后完成了包头第一工人文化宫、五一研究所、公庙子飞机场、邯郸水泥厂、华北地区大部分国防工程、呼和浩特5204国防工程、呼和浩特飞机场、矿山机械厂、综合电机厂、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化纤厂、延安毛主席纪念馆等工程项目。期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造成党政组织瘫痪,停产闹革命,企业生产一度干干停停,发展速度受到很大影响。
十堰二汽建设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做出了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被列入国民经济计划。1966年8月22日,国家建委决定,将北京市建工局第三建筑公司全部建制5828人,西郊构件厂全部建制400人,机械公司汽车一厂建制382人,工业安装公司一个工区建制577人,材料公司三站建制193人,共计职工7380人,调至十堰支援三线建设。这批队伍的一部分于1966年进入十堰,1967年4月1日二汽正式开工,开工后破土兴建的有通用铸锻厂、设备修造厂、机动处、供应处、专业厂际通讯等,但开工不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施工队伍和二汽职能部门的职工,被迫离开现场,工程建设被迫停工,二汽建设未能大规模展开,仍处在施工准备阶段。直到1969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二汽在湖北省郧阳十堰地区建设的总体方案,召开了二汽建设现场会,对二汽建设的领导指挥、总体方案、建设进度安排作出部署。2月中旬,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及所属五个分部成立。第一分部:十堰办事处(十堰市前身),负责地材生产、供应;第二分部:二汽汽车运输团,负责运输;第三分部:第二汽车制造厂;第四分部:东风轮胎厂;第五分部:二汽第二修建处和铁路处,负责厂区公路、铁路建设的单位。建设总指挥部另辖102工程指挥部,承担二汽基建施工。1969年5月14日,建筑工程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成立建筑工程部一0二工程指挥部,施工队伍以原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为基础,新调进或即将调进第六工程局的一个工程处,第八工程局的机关、第一工程公司、第四工程公司、第八工程公司、第一安装公司、第二安装公司的一部分,机械施工总公司长春技校,土石方四个队等单位,加上新招收的职工子弟3500多人,以第八工程局系统为主约7000多人调进十堰。1969年6月起陆续从北京、包头、呼和浩特、贵州、湖南、四川、山西、大庆等地开赴湖北十堰,参加十堰二汽建设。
十堰二汽建设初期,一0二工程指挥部有正式职工3.3万人,临时工7000多人,共计4万余人。老职工原籍分布主要是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诸省区市,在招收老职工子女就业、接受上海、北京、苏州、武汉、包头、沈阳建校、新疆建设兵团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同时,1970年在湖北郧县、房县、丹江口、竹溪、襄阳、枣阳、云梦、浠水、红安、黄梅、蕲春、麻城、新洲、汉阳等县市招收青年工人 5300多人。职工中除为数不多的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外,绝大部分是汉族。一0二工程指挥部享有地区级待遇,对其所属的施工队伍,按团、营、连编制,下设七个土建工程团,两个安装工程团,一个机运团,一个土石方团,一个机械修配厂,一个木材加工厂,一个构件厂,一个建筑科学研究所,一个职工医院,一个材料供应处等十七个二级单位,均为县团级。一0二工程指挥部革委会的办事机构,遵照一元化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和精简的原则,设立政工组、生产组、办事组、后勤组。工程指挥部对下属单位驻地按有利生产、方便工作的原则,进行了布局,并将二汽各个专业厂的施工任务分配到各单位。
十堰二汽时期的三次大规模调迁及建制变更。第一次是1972年底,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决定:将102工程指挥部所属原北京三建公司及其配属单位的施工队伍调回北京市承担施工任务,共有干部职工一万余人,同时将国家建委一0二工程指挥部下放湖北省。根据这一变化,湖北省革命委员会鄂革(1972)214号批复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直属单位组织编制问题,组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由原二汽建设总指挥部所属施工队伍102工程指挥部组编,机关编制150人(干部130人,工勤人员20人),属企业编制,单位级别为地区级。1973年1月1日起,国家建委一0二工程指挥部更名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张育才任党委第一书记,王子旗任局长、书记(未到任)。共有正式职工23000人,另有家属工、临时工10000余人。一0二工程指挥部下属单位第四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第一建筑公司,第五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第二建筑公司,第六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第三建筑公司,第七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第四建筑公司,第二安装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设备安装公司,机械运输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机械运输施工公司,土石方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土石方施工公司,机械修配厂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机修厂,构件厂划归第四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划归第一建筑公司,建筑科学研究所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建筑科学研究所与新成立的技术处合署办公,材料供应处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材料供应处,102职工医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职工医院。
第二次是1976年7月,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国家建委决定,由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组织施工队伍,配备必要的设备,支援天津、塘沽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建设。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第二建筑公司、第四建筑公司全建制,工程局机关及其它下属单位抽调部分人员调至天津、塘沽、汉沽担负灾后重建任务。根据抗震救灾的需要,工程局陆续将一万多职工调往天津、塘沽、汉沽地区,参加灾后重建。工程局成立了支援天津抗震救灾工程指挥部,1976年12月27日经十堰市委批准,成立中共一局支援天津抗震救灾工程指挥部临时委员会,工程局党委副书记王树本兼任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1980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批准,张育才任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支援天津抗震救灾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指挥长,王树本、张兰祥任副书记,边定、马凤山任临时党委常委、副指挥长,李子雅任副指挥长、副总工程师,领导指挥支援抗震救灾工作,这些领导同志不再担任第一建筑工程局的领导职务。
第三次是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支援天津抗震救灾的施工队伍调出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组建为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第六工程局。湖北省委对第一建筑工程局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郭云武任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党委书记,洪滋任局长。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对留在湖北的施工力量进行了重新整合,撤销了第四建筑公司,调减为第一、第二、第三三个土建工程公司,将构件厂划归三公司。抽调三公司二处、三公司一处一个施工队、三处一个施工队、留在湖北的四公司直属队、一公司三处和这两个公司的机运站、加工厂、机关的部分职工,于1982年2月组建了新的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第二建筑公司,公司第一任经理胡正午,党委书记陈会钧,公司驻地武汉中南一路26号,先后承担了华中师范、湖北日报社、纺织学院、中医学院、城建学院、武汉果品公司冷库、武汉制药厂、省文联、长航大楼等三十多个建设单位的扩建。工程局机关22个处室调减为19个处室。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总部机关于1981年10月由十堰市迁往襄樊市,第一建筑公司、机械运输公司、材料供应处、职工医院、建筑设计所也相继由十堰市迁往襄樊市,土石方工程公司机关由十堰市迁往武汉市。
改革开放时期。八十年代初开始,湖北工建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建筑企业在全国率先打破计划经济旧体制,进入市场,湖北工建审时度势,采取一系列新举措,使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 走出十堰,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随着二汽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基建高峰已过,适应建筑企业改革的新形势,施工力量陆续向外转移。湖北工建制定了“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海外”的经营方针。除一部分施工队伍继续留在十堰完成二汽、十堰的建设任务外,大部分施工队伍开始逐步外迁,施工足迹遍布十堰二汽及全国各地。完成了二汽扩建、东风轮胎厂扩建、十堰商贸大楼、金融大厦、流芳大厦、香格里拉城市花园、太和医院住院部大楼、十堰电厂、二汽电厂、二汽煤气厂煤气柜制作安装、十堰三环工业园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在襄樊市,陆续承担了湖北化纤厂电厂、长丝分厂、二汽襄樊基地、襄樊热电厂、襄樊酒厂、襄樊水泥厂、毛呢厂、卷烟厂、铜版纸厂、襄樊鼓楼商场、新华市场、卧龙饭店、湖北制药厂等大批建设工程。在武汉承建了武汉长航生活区、办公大楼、湖北日报社、武汉果品公司冷库、武汉制药厂、省文联、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城建学院、纺织学院、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二汽神龙基地、省消防指挥中心、省人民检察院大楼、省民政厅办公楼、省纪委住宅楼、汉正街商业区、武汉健民随州药业、武汉国际青年大厦、武汉美林青城小区、武钢热力厂鼓风站、武钢北湖口废水闭环利用工程、武汉二郎庙污水处理厂平流沉淀池、武汉龙王嘴污水处理厂辐流沉淀池、华师一附中体育中心等大批建筑工程。在省内其它地市相继完成了宜昌东山电厂、三峡管理中心办公大楼、湖北沙市骏马纸业、汉十高速公路出口工程、湖北郧西金钱河大桥、龙潭一级公路路桥工程、京珠高速公路张公联络线工程、京珠高速公路北段第一合同段工程、川陕高速、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湖北沙洋平湖大桥、湖北宜化、葛店化工厂等工程。在其它省市自治区承建的工程,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有:北京亚运村运动员公寓、康乐宫、北京上地佳园、北京科实信息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号供热厂、北京华润蓝天协鑫燃气热电厂、上海南翔花园小区。深圳上洞电厂、广东江门电厂、广东饶平电厂、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广东江门振龙纸业、广东珠海红塔仁恒纸业、广东番禺享斯迈化工染料生产线、。山东日照钢铁公司电厂、烟台山医院、南京钢铁有限公司煤气综合利用工程气机及工艺管道、山西大同大富豪购物广场、福州长福世纪花园、河南焦作美?中城、江西赛得利化纤有限公司工程、海南大炼化10万立方油罐工程、青海盐湖钾肥百万吨盐化工工程、航空航天部火箭撬滑轨试验场、武昌新客站等建设项目。
——实施战略转移,积极推进本部实体化。湖北工建作为国家和省属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运行费用的资金来源,形式有所不同,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的七十年代,1967—1973吃经常费,是国家拨给施工单位的保证完成建筑安装工程所必需的费用,费用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材料费、施工费的35%编制预算。生产装备基本由国家投资或调拨,其它运行费用,由企业每年编制经常费预算,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拨付。二是按人头(人平960元)将费用拨给建工部,建工部再直接拨给施工单位。不足申请补发解决,结余退回部里。经常费项目主要包括职工工资、福利费、调遣费、医药费、探亲费、用具费、公杂费、劳动用品费、维修费、奖励费、车马费、学习经费等十三项经常费,生活基地建设主要由国家下达投资限额,通过建设银行控制使用。到1973年开始取消经常费办法,改为取费制,工程局机关靠向二级单位收取管理费运转。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加入市场竞争行列,湖北工建审时度势,转换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了总部机关实体化进程,大力实施战略转变,即:将总部机关由单纯管理型机关转变为既对二级单位实施管理,同时自身开始直接运作项目,使总部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实体;果断地将集团本部由襄樊搬迁武汉,完成本部机关的战略转移;生产经营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企业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企业组织由松散型架构向紧密型架构转变;海外市场由借船出海向独立作战转变;调整企业组织架构,实施法人管项目,促使集团由以前的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和集团化经营方向转变,促进和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集团的整体功能,提升了集团的集约化管理能力。
——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湖北工建利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专业化施工作业能力优势,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和领域,在坚持围绕做大做强房屋建筑主业的同时,大力向路桥、环保、新能源、房地产、钢结构、建筑机械制造、建筑装饰、融资等领域拓展,取得了不菲的业绩。湖北工程机械厂由二汽建设时期的机械大修厂,发展成为年工业产值近亿元的建筑机械制造厂,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并销售海外;新组建的钢结构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走出国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在海外工程方面,湖北工建多次走出国门,伊拉克、科威特、埃及住宅项目、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电站项目、沙特阿拉伯水泥生产项目、利比亚塔拉根2000套住宅,都留下了湖北工建的足迹。
——完善基地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湖北工建在近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南征北战,随时代变迁,逐步改变了居无定所的游击局面,基本拥有了定点湖北的永久驻地,企业和职工队伍分布于武汉、十堰、襄樊、枣阳四个城市。职工住房不断得到改善,有90%以上职工逐步从十堰二汽建设初期的芦席棚、干打垒、油毡房搬进砖混或框架结构的永久式住房,住房面积不断增大,由七十年代的三四十平米,增大到八十多到一百多平米。全集团各单位都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网络化平台、无纸化办公;施工现场的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职工宿舍配有空调、电视机、洗衣机,文体娱乐、洗浴卫生场所一应俱全,施工现场体现出现代文明。
——坚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湖北工建根据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部署,结合企业面临的新形势,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实施了“三个一块”的总体改制方案,即:解散清算一块,对一公司实施解散清算;民营化改制一块,对三公司、土木公司、天华公司、工程机械厂四个单位实行民营化改革;重组一块,对资产质量较好的集团本部、安装公司、机械化公司、物资公司、监理公司进行重组,组建一个国有独资的新公司。全集团有8000多职工进行身份置换,解除了与企业的劳动关系。
目前,湖北工建经过企业改制,一个全新的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在2006年底注册成立,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新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已经建立,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湖北工建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始新的征程,十堰二汽建设时期培育起来的一0二精神,将永远激励工建人,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奋勇争先,为实现跨越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
十堰攻坚,迎难而上
各路建设者奔赴十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关头,经受文化大革命洗劫的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召开,文化大革命远没有结束的迹象;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封锁还在继续,中苏珍宝岛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前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中苏两国似乎不可避免地要卷入一场大战。国家在危难之际,做出了加快三线建设(即战略大后方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重大战略部署。毛主席早在1953年提出的要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意见,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筹备和多次项目论证后,终于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确定建设方案,调集建设队伍,在1969年开始了大规模施工!
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厂址选在湖北省西部秦岭、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汉水上游南岸,其东部与丹江口市相邻,南部与房县接壤,西、北部为郧县环抱。厂址的选择体现了国家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指导思想。依托二汽形成的十堰市,市区、厂区融为一体。厂区属中山和低山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平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山上树木茂密,植被丛生,老白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市,与二汽同时开工的襄渝铁路与老白公路平行从市区厂区通过,公路、铁路两边是低矮山丘,沿线分出很多沟沟叉叉,形成树枝状的带型城市。二汽的二十七个专业厂和东风轮胎厂就分布在这些沟沟叉叉之中。
1969年5月14日,建筑工程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成立“建筑工程部一0二工程指挥部”(后来演变为湖北工建),承担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施工任务。先后决定抽调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建工部第八工程局的第一建筑公司、第四工程公司、第八工程公司、机械运输公司、第一安装公司、第二安装公司的一部分;第六工程局的第四工程处,机械施工总公司长春技校,土石方四个队(建工部第二土石方工程公司、21支队、22支队、31支队)等单位,参加二汽建设。这些队伍从1969年的3月份起,开始陆续从北京、包头、大同、呼和浩特、长春、大庆、贵州安顺、广西南宁、宁夏等地向十堰调迁,都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满怀为了早一天建成二汽、“哪里需要哪安家”的豪情,从四面八方奔赴十堰。到1970年初,一0二工程指挥部系统施工队伍四万余人大部集结到位。
双手托起汽车城
第二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四至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国家总概算建设投资22.4亿元,初步设计核定建筑总面积315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145万平米,民用建筑面积143万平米。建设项目包含二汽27个专业厂、6个辅助生产厂、全厂560条生产线、117条自动线, 另有东风轮胎厂和供电、供排水、通讯、铁路、道路、防洪、设备安装、环保等公用工程,建设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作为二汽建设的主力,湖北工建四万建筑职工全力投身二汽建设,同时积极参加十堰的城市建设,写下了感人诗篇,留下了光辉足迹。具不完全统计,1969年至1981年12年间,湖北工建完成二汽工业与民用总建筑面积240多万平米,完成施工产值11.3亿元。
—— 深山沟里摆战场。二汽大规模施工建设开始后,一0二工程指挥部对二汽的施工任务进行分工,将下属单位按区域和专业厂位置进行布局:土建一团承担冲模厂、底盘零件厂、钢板弹簧厂、水箱厂、标准件厂等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土建二团承担通用铸锻厂、设备修造厂、刃量具厂、动力厂、车身厂、车架厂、总装厂等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土建三团承担设备制造厂、车轮厂、车箱厂、传动轴厂等工业建筑工程施工;土建四团承担铸造一厂、发动机厂、化油器厂、轴瓦厂、变速箱厂等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土建五团承担木材加工厂、车桥厂、锻造厂等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土建六团承担铸造二厂、白浪机务段、水厂等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土建七团承担东风轮胎厂工业建筑施工任务。1973年春,随着施工任务的变化和工作需要,土建一、二、三团(原北京三建)撤离十堰二汽回北京,施工人员减少到2.3万人(不含民兵),施工任务分别作了调整。一团承担的任务交给四团,二团承担的任务交给七团,三团承担的任务交给六团。
—— 经受艰苦考验。艰苦是建筑工人职业的最大特点,建筑工人最大的特点是特别能吃苦,二汽建设的艰苦性有目共睹。二汽二十七个专业厂,其中二十四个分布在三十二公里长的二十条大小山沟里。厂房进沟,宿舍上山,哪里有厂房,哪里就有建筑职工。从四面八方赶往十堰的职工,背着行李,经过汽车、火车的若干次中转到达丹江,再坐船经过丹江水库九个多小时的水路,到达郧阳邓湾码头,最后再乘卡车到达驻地。初到十堰,到处是一片荒山野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职工们一下感到钻进了大山沟,抬头是山,低头是农田,农民还是过着很原始的生活,几近刀耕火种,每到中午、傍晚时刻,炊烟从农民家里的房檐四周升腾而起,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蛙声在不停地叫。山里的小河水量不大,有小鱼小虾小螃蟹。最早到达的先遣人员,到达后就住在老乡家里,房子不够住就住牛棚,打地铺,第二天就开始了安营扎寨,搭席棚、盖食堂、建厕所、挖水井,建设自己的生活设施。二汽建厂初期,在片面的“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加之建厂总体规划不完善,职工生活驻地多数建在洼地和沿河两岸,平时火灾频繁,雨季洪水侵袭,不少住房建在正式建筑的位置上或规划河道范围,仅1977年8月8日大洪水,被淹住房达16.3万平米,浸泡的机械设备、仪器仪表6309台(件),受灾职工3670余人,受灾家庭1610户,给广大职工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大部分职工住的是芦席棚、干打垒、活动板房,冬冷夏热,只能挡风避雨,冬天盖两床棉被还嫌冷,夏天钻进密不透风的蚊帐,手拿一把大蒲扇,边摇边睡,一住就是十多年。吃的是定量供应的米面油,蔬菜很少,肉类等副食品基本上要从河南等外地采购,吃变味的肉是家常便饭,有时没有蔬菜就吃咸菜、喝盐水。没有澡堂,没有电扇,生活娱乐设施极少,当年的艰苦环境被职工编为歌谣“十堰十大怪”传颂:“不分城里和城外;一条马路直通外;说她是城市,种瓜又种菜;说她是农村,工厂山沟盖;红苕叶子当白菜;拣了石头当煤卖;电话没人走得快;下雨打伞头朝外;公路有山又有海;车进十堰跳起来。”这便是当时十堰状况的真实写照。施工条件的艰苦更是不言而喻,工程开工初期,工地上没有路,小推车、木板车、毛驴车是主要运输工具,靠人抬肩扛搬运到工地。施工机械根本无法与现代化的先进设备相比,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施工机械,如:小型挖土机、铲运机、推土机、履带式起重机、老式塔式起重机、自卸汽车、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空气压缩机、金属切削机床、压路机、卷扬机、钢筋切断机等代表六七十年代水平的设备。
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没有难倒具有战争年代光荣革命传统的建筑职工,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千方百计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蔬菜不够吃,就在工地附近开荒种菜,养猪喂鸡,走毛主席提出的“五七”道路。办起了小理发室、照相馆、卫生所、缝纫部、小餐馆、冰棍房、菜店、粮店、小卖部,为职工服务。为了丰富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办起了广播站,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由八个工程团各拍一部样板戏,组织巡回演出;有条件的单位都组织了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观看露天电影是当时职工最为欢迎的文化生活,在从红卫进入花果的右侧住宅区(今花果路靠山一侧),当时工程开工刚刚做完场地平整,在那里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从此人们便把那里称作卖花楼;施工现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小车推不动,人穿着高筒雨靴艰难迈步,职工们就边修路边施工。二汽从1969年9月正式大规模施工,到1975年6月建成两吨半越野车生产阵地,是二汽建设的高峰时期。面对艰难困苦,建筑工地上传扬着一句句鼓舞人心的宣传口号:“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下雨当流汗,刮风当电扇”、“黑天当白天,雨天当晴天,一天顶两天,一人顶两人”、“不要等喊看,只要争抢干!”“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精神,像江山民兵那样出几身汗、滚几身泥、脱几身皮、掉几斤肉,也要早日建成二汽,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早放心”,“三线建设要抢在战争前面”、“二汽早建成,世界革命早胜利”、“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等等,足见当时建筑职工担负的艰巨使命和表现出的壮志豪情。
——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二汽建设的一期工程最为艰巨,目标是从1969年9月大规模施工开始到1975年上半年实现第一个车型两吨半越野车形成年产25000辆的生产能力,作为二汽建设的主力军,深山沟里摆战场,展开了一场二汽建设的大会战。开山、铺路、架桥、送电、引水、安设备,打桩、吊装、建厂房,群山沸腾了,到处是机器的轰鸣声,到了夜晚灯火通明,日以继夜的施工场面,不断引来几里几十里外的老乡前来观看。102工程指挥部这支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光辉历史的队伍,指挥部和各工程团两级领导中,大多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参加革命的同志,到十堰时大多50岁左右;生产技术工人骨干主要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军人,到十堰时大多40出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管理人员大多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十堰时大多30多岁;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大都是20出头,有的是刚从部队转业,有的是从农村新招收的工人,满腔热血,决心在二汽建设中接受锻炼和考验。广大干部职工以大庆人为榜样,坚持“争、抢、干”,反对“等、喊、看”,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和技术素质双过硬的队伍,五年多树立了6个集体和9名个人全局标兵,51个优秀集体和219个模范人物,评选了48个基层单位的先进典型和31个样板工程。这五年,共完成工业建筑面积997000平米,民用建筑852000平米,屋面保温和质量返修670000平米,安装设备14131台,土石方1000万立方米,推平和劈掉近100个大小山头,构件吊装160000吨,砌筑25000万块砖,浇灌混凝土90万立方米,生产钢构件15000吨,汽车运输6000万公里,安装厂外管道干线56公里,厂外供水供电干线92公里,支农改田造地1560亩,建安工作量3.66亿元。
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在大规模施工开始后,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通路、通电、通水、做好场地平整。土石方团以最快的速度把机械设备运到工地,很快投入到打通厂区道路、厂房用地平整的战斗,数百台铲运机、推土机日夜穿梭,劈山开路,铲平山头,填平河谷,摘取了一块块适应厂房建设的场地,把连接厂区的道路一条条与老白公路连接起来。推土机、铲运机驾驶员身处烈日和发动机双重高温下,赤膊坐在狭窄的驾驶室,每天几千次地重复着登、拉、踹高强度操作动作,并且有时还要面临推土机从几十米高的山上滚落山下或者河水中,造成机毁人亡的生死考验。为了把电尽快送到工地,安装公司职工全部出动,肩抬人扛把输电线和铁塔运上山。为了解决施工用水问题,各单位在暂时没有自来水的情况下,就在工地旁挖水井,在小河旁架起水泵房,解决施工用水问题。
十堰二汽建设时期,湖北工建作为国家队,机械装备应该说是先进的,无论从数量上和技术上都代表了国家水平,但是进入二汽建设工地后,远远不能适应施工需要,最为突出的就是运输设备和吊装设备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机运团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制造吊装运输设备。二汽建厂初期,多少个专业厂同时开工,承担厂房结构吊装的履带吊车转运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在没有吊车转运专用平板拖车的情况下,几十吨重的履带吊车只能以每小时几公里的速度,从一个工地“爬”往另一个工地。指挥部把建造平板拖车的重任交给了机运团,在全团能工巧匠的配合下,连绵细雨中铁工连上百人昼夜奋战在工棚里,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机械加工和人工抡大锤一起上,十几天的时间,硬是制造出两台当时在国内技术、质量均属上乘的60吨平板拖车,一举突破了制约二汽建设的一个难题。施工高峰期吊车不够用,现有吊车吨位达不到,就自制土吊车、用土拔杆吊装。在十堰城区,随处可见横架在马路上的二汽专用铁路桥,都是机运团采用“龙门吊预架桥梁吊装法”、“便道横移法”、在土造的大功率卷扬机搭就的“龙门吊”的配合下,用三台、甚至四台履带吊车合抬桥梁等创新的施工方法,以履带吊车和土办法相结合创造出架桥奇迹。
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建筑工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山沟里场地狭小,唯一的大型构件厂就是六堰那一个(现六堰广场),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为了解决供需矛盾,工程指挥部制定了构件厂生产与现场制作相结合的生产办法,一部分混凝土预制构件在构件厂生产,大部分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生产,用地膜、翻转模板技术不仅解决了生产场地问题,还节约了大量模板材料。
—— 争时间,抢速度,施工会战接连不断。十堰二汽建设时期,为了争时间抢速度,施工组织经常采取搞会战的方式,施工计划由一个个的会战组成。有为某节日献礼会战,有为实现某一形象进度的会战,有开门红会战,有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会战等等。例如1973年下半年开始到1976年下半年,针对1975年上半年实现两吨半越野车形成生产能力、到1975年下半年形成五吨民用车的生产能力、1976年三吨半越野车定型投产的会战,组织三大战役,明确达到“四点”、“三线”、“两个面”的目标:“四点”,即铸造一厂、铸造二厂、锻造厂、车身厂的土建和安装项目以及调试攻关项目;“三线”,即供水工程(黄龙引水工程)、厂区道路、供气;“两个面”,即全厂工程质量处理和各专业厂厂区的防洪、护坡工程及土石方二次平整。指挥部把这一时间跨度长的会战分解为若干短、平、快的小型会战。1975年5月组织的车厢厂会战,关系到两吨半越野车的全面投产,是出车的“瓶子口”,现场领导小组要求35天建成投产,这些工程包括酸洗、焊接、锅炉房、毛辊冲等十个主要车间,26500多平米,既有新建扩建,又有返修改建,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三公司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用28天完成了会战目标。1975-1977年工程局又围绕二汽建厂目标,集中力量组织了大型屋面板生产、专业厂收尾工程、混凝土大管生产、泡沫混凝土生产、砌筑工程、吊装工程、土方施工、黄龙引水工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等九场会战。当时在这三年多时间中,边大量施工,边进行大量生产准备,边正式投产,工作错综复杂,施工任务非常艰巨,工程局围绕二汽出车目标排出65项重点工程,坚持政治工作、生产指挥、材料供应、生活服务四到现场,在全局工程处以上的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干部实行了顶班劳动、定点劳动、突击劳动、和劳动日制度,那里有重点,哪里就有干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干部,干部和工人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加班加点是很正常的事,机关干部到工地参加劳动,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多个小时连轴转,定点劳动最长的达三个月。为了确保会战目标的实现,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岗位都调动起来,卫生所要把时令药品、卫生防疫用品送到工地和职工宿舍,后勤的职工要把饮用水送到工地,炊事班的同志在保证一两千人一日三餐的同时(那时的职工大食堂就餐人数都在一两千人以上),还要把饭菜送到工地,让在工地加班的人及时吃上热饭热菜。
铸造一厂是二汽三大毛坯厂之一,素有二汽“四大金刚”其一之称,主要生产三个基本车型发动机的全部铸件和汽车底盘制动毂铸件,产品最大件为缸体,每件重137.5公斤,而加工它的生产线,也是二汽建设中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了。铸造一厂kw缸体自动线由德国kw公司制造,其产量为每6秒钟生产一个缸体部件,当时因中德尚未建交,通过法国友好人士转卖我国。自动线制造精良,自动化程度极高,就电气而言,整个控制都是用逻辑元件程序控制,这在七十年代初是中国进口设备中自动化程度高、技术难度大、调试技术复杂的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1970年初,设备运到中国,原打算请德国专家来中国帮助调试,因专家费用太高,又基于当时战备因素,二汽决定先在上海进行试安装,如不出现问题,再运到十堰正式安装。于是在上海安亭建了一个调试车间,1970年7月25日和8月20日,安装公司派出两批技术人员和工人,由刘明英带队(电器负责人谭洪生,设备负责人任福全,管道负责人梁根虚、董继昌),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安装调试,使设备空运转达到了设计要求。在上海调试过程中,在上海电力设计院配合下,对全套设备进行测绘,克服了各种困难,例如只有图纸没有说明书,安装公司参加调试人员花了两个月时间对图纸公关,摸透整个系统控制要求,并在电器调试中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全套设备2100多个逻辑元件中有75个不合格,用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逻辑元件代替,德国厂商进行了赔偿,并赠送100个元件表示友好,对我方调试技术十分钦佩。二是对电器原理图上的错误进行了修改,由于电器原理图的修改,要求机械系统同步改进,对地下室8台油泵和3个储油罐协调操作的改进,就是在郭绪宽和有关人员研究下得到了解决,受到二汽管理人员的赞誉。1971年3月15日,缸体自动线在铸造一厂正式安装,到9月5日既不到半年的时间,自动线安装完毕,二汽召开了缸体自动线安装调试庆功大会,当时的总厂厂长饶斌给有功人员戴上大红花。自动线安装在安装公司史册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从联邦德国引进的KW多触头高压造型自动线)
黄龙引水工程是十堰二汽给水工程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重点解决十堰二汽工业与人民生活用水问题,是二汽一期工程的必保项目。引水工程以黄龙水库为水源,沿老白公路西起堵河堤,东至头堰水厂,全程18.5公里,走径弯曲崎岖,穿过二十六个河道,翻越一座47米的高山,施工十分艰苦。一局汇集了五个公司、十一个工程处、两个公社、九个生产队的优势兵力,集中了挖土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60多台,运输车辆60多部,各种水泵84台,掀起了黄龙引水工程会战。黄龙引水工程管线采用直径1米、长5米的承插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最高工作压力为0.6Mpa,管线翻山过河,经过不同地质层,施工难度很大。引水工程于1972年动工,土建施工、水管预制、敷设安装全部由湖北工建承担。由于文革干扰,到1973年底才完成1.83公里,1974年在中央治理整顿路线指引下,工程进度不断加快,一个月就挖沟下管1.52公里,大大超过原定550米的月计划。由于是第一次承建这样的工程,施工遇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构件厂以前从未制作过这样大口径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上水管道,构件厂在指挥部领导下,开展技术公关,自制生产设备,经过反复试验后,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上水管道的产品质量达到设计标准要求,一根根光滑漂亮、质量上乘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子生产出来,当时不少同志都不相信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二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橡胶圈柔性接口施工,当时国内尚无统一制作标准,曾经有过的类似工程,最大管径只有600mm、0.6 Mpa、3km长,经过安装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艰苦努力,不仅制定出预应力混凝土管和接口橡胶圈的检验标准,还编制了具体的施工技术措施,创造了七十年代初期预应力混凝土管橡胶柔性接口工程的全国纪录。敷设安装时,每班12人下沟,开始每天敷设安装25根、125米,后来最快时每天超过47根、235米。1975年4月,黄龙引水工程胜利完工,全线正式通水。
二汽技术中心群体工程,是二汽的技术研发中心,由14个单位工程组成。1984年3月开工,1985年12月交工,比计划提前9个月。被评为全优大院,其中技术中心主楼被评为湖北省全优样板工程,得到主建方一致好评,受到湖北省监督总站、二汽总厂的表扬和奖励,二汽总厂厂长陈清泰拍板奖励三公司20万元,老厂长黄正夏、马跃亲自为工程竣工剪彩。
(二汽老厂长黄正夏在技术中心主楼落成典礼上讲话)
—— 东风轮胎厂是湖北工建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施工的又一大型项目,它是我国建国以来建设的最大的轮胎厂,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00万套载重汽车轮胎,70%为二汽配套,30%销往全国各地。工程自1969年8月开工建设,第五工程团(一局第二建筑公司)、第七工程团(一局第四建筑公司)、第六工程团(一局第三建筑公司)先后承担东风轮胎厂的建设施工,工程分期进行。1968年11月至1969年8月是施工准备阶段,土石方团仅用三个月时间,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第五、第七工程团将临时设施搭建完毕。1969年11月至1974年,为第一期工程阶段,建成了炼胶、压延、成型、硫化、内胎等生产车间,完成了工业建筑面积66200平米,安装设备928台,形成普通轮胎30万套的生产能力。1975年至1978年,为第二期工程阶段,因厂方把清理在建项目和重点放在扫尾工程上,放慢了建设速度,使新增的20万套生产能力没有达到投产条件。1979年至1983年,为第三期工程阶段,这一阶段的工厂建设立足调整、发展为目标,形成了60万套生产能力。伴随东风轮胎厂的建设和发展,湖北工建又承担了东风轮胎厂的121、123等车间的续建扩建任务,其中于九十年代初开工建设的123车间,即年产30万套全钢丝子午胎项目,建筑面积4.8万平米,承担施工任务的三公司,精心组织,精心施工,获得了45米大跨度预应力张拉技术成果,工程项目获得质量楚天杯奖。
—— 妇女能顶半天。十堰二汽建设时期,在建设工地上,到处活跃着一支支娘子军,那就是“五七”家属连。为了弥补施工劳动力不足,解决吃菜难、吃肉难、吃水果难、生活服务难等生活困难,工程指挥部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按照湖北省委、省革委会《关于组织家属办工厂,坚持走“五七”道路的通知》的要求,把家属组织起来创办“五七”家属工厂或“五七”家属劳动连,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为职工服务。一0二工程指挥部系统组织了2000多人的家属连队伍,她们大多30多岁,稍大一点的40出头,在工地上主要从事建筑材料装卸、运输、施工现场清理、仓库材料搬运等繁重体力劳动,也有一些家属工从事铸造、小五金、小构件制作,还有些从事缝纫、小饭馆、照相馆、小五金厂、小菜场、冰棍房、打煤场、托儿所、小卖部等生活服务工作。这些家属连有正规的组织管理,负责人由企业正式管理人员担任,实行单独核算。她们一天拿着不足一元钱的报酬,却干着和男职工一样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连续几天几夜不回家,劳动强度远远超过妇女的生理极限。到1976年,参加“五七连”的家属工达到1783人,装卸各种建筑材料214万吨,建立生活服务网点71个,成立家属工厂13个,产品达34种。
—— 民兵为二汽建设建功立业。二汽建设时期,配合第一建筑工程局施工的民兵近7000人,他们主要来自湖北部分区县,在每一个建筑工地,重点承担人工挖土方、搬运、修路、力工等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与职工并肩战斗,为二汽建设洒下了辛劳的汗水。
—— 排除干扰,坚持科学建厂。十堰二汽建设时期,正值文革十年内乱的高潮,建设施工也不可避免的受到错误路线的干扰。建厂初期,取消了甲乙方委托承包制度,二汽建设在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领导下进行,吃的是大锅饭,虽然对统一指挥联合作战有一定好处,但降低了效率,影响了专业性作用发挥。二汽建设采取“大交叉四边建厂”的建设施工方案,即: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 边生产。在“出政治车”思潮影响下,搞所谓“设计革命”、“芦席棚里闹革命”,错误的砍掉了一些十分关键的项目,也在施工单位推行所谓的勤俭建厂方针,打乱程序施工,把施工队调来调去,采用穿鞋戴帽、干打垒、单槽瓦四波瓦屋面、轻钢屋架等简易施工方法。所谓干打垒,就是职工住房、厂房的维护墙不是用红砖砌,而是用黄土、白灰按8:2的比例拌匀,采用农村民间夯打技术做成墙体,墙体基础一般用红砖砌筑,高不足1米,干打垒墙体达到高度后,再用硬木制作的拍子,用细土加5%左右的水泥拌制均匀后拍打在墙面上,展现在眼前的是表面平整的土墙。在“将干打垒推向施工的各个方面”、“枪毙红砖、让干打垒开花结果”口号指导下,干打垒施工给二汽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所谓穿鞋戴帽,就是为了抢进度,贯彻“四边建厂”方针,厂房施工按照打好基础——立起柱子——盖上屋面,就开始设备安装,搞了许多半拉子工程,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所谓单槽瓦(是一种表面系数大、横向刚度弱的开口薄壁构件)四波瓦屋面,主要是用冷拔丝和水泥砂浆制作的槽瓦,一块大概有两个平米,是一种再简陋不过的屋面施工方法,使用后渗漏严重,以致后来不得不全部返修,夹铺保温层和瓦楞铁。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厂房屋架采用薄壁型轻钢屋架和檩条,或组合屋架(钢筋混凝土和角钢组合),柱间联系梁采用槽形梁、空腹梁。设备已经进场,但厂房地面还没做,“左”的瞎指挥影响到施工的方方面面。1973年以前建设的77.4万平米工业建筑,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这几种施工方法和技术,使厂房施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1973年8月,国务院指示对二汽工程进行全面质量复查和处理,施工单位按照二汽建设总指挥部的部署,组织了屋面保温、质量返修战役,历时近两年。在以后的工程施工中,坚持科学思想,组织科学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二汽建设工程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国家对第二汽车制造厂基本建设竣工验收,给予“建筑安装工程质量合格,其中部分工程达到优良,竣工档案资料齐全,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是好的”的验收结论。
干打垒宿舍楼
返修厂房屋面
—— 在城市建设中留下足迹。二汽建设日新月异,十堰市的城市建设也是如火如荼,经过四十年的建设发展,一个崭新的汽车城屹立于武当山下、汉水之滨。一条条道路,一座座高楼,一个个市办工厂,众多的市政公共建筑,都留下了湖北工建人的足迹。有影响的项目主要有:十堰市东风剧院、十堰商贸大楼、金融大厦、太和医院住院部大楼、十堰市体育馆、金穗大厦、十堰市人民银行大厦、二汽花果医院和大片的住宅等民用建筑工程。同时承建了市办制动蹄厂、轮毂厂、油箱厂、缸套厂、棉纺厂、汽车改装厂、汽车配件铸造厂等十堰地方汽车工业项目,在郧县、郧西、竹溪、丹江等县(市)地方工业与民用建设项目建设中,湖北工建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汽襄樊基地开工典礼)
十堰流芳大厦
十堰市金城大厦
十堰二汽建设培育出“102精神”
十堰二汽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湖北工建人感到无比自豪,作为一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自始至终伴随十堰二汽的建设发展,在新中国的建设历史上堪称首屈一指。
湖北工建人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亚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厂,为十堰这座新兴城市添砖加瓦,1969—1982年有30多名职工因公为十堰二汽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十堰二汽建设中,湖北工建这支队伍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塑造出一种“102”精神,它是一种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精神!
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为:一是一心为国,甘做奉献的精神。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把享受先给别人,把艰苦留给自己,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实行经常费制,失去了国家对企业搞基地建设投资的时机,加之十堰市政建设和二汽建设规划的多变,不断造成湖北工建大部分原生产、生活场地为城市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及二汽厂区建设让路,企业失去了自我武装、自主建设的能力,损失极为严重。为了给国家节约资金,宁可长期居住芦席棚、干打垒,每年为国家节约几百万基建款。还有不少老职工至今还居住在七十年代初的干打垒、木板房里,职工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晴天头顶烈日,雨天冒着风雨,夏天迎着酷暑,冬天忍受严寒,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是不甘落后、勇争第一的精神。湖北工建把大庆人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作风贯穿十堰二汽建设始终:严格生产计划管理,确保旬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的如期完成;严格材料管理,确保供应及时,管理细致,做到账、卡、物相符,摆放整齐;严格设备管理,多少台设备,都在什么地方,清清楚楚,完好率、利用率都在95%以上;严格成本管理,抓好工程预结算,坚持定期经济活动分析,把浪费降到最低;严格劳动定额管理,减少窝工,提高工时利用,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如此种种,湖北工建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的各项管理,在全国同行业中处领先水平,经常有不少建筑同行前来参观学习。
三是大胆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十堰二汽建设过程困难很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当时人们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地模法、翻模法、倒桩法、滑模法、土法吊装的运用,铸造一厂缸体自动线的安装调试,黄龙上水管的制造,东风轮胎厂每一个建厂目标的实现,都无一不是进取创新精神的体现。
四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忠实于党的事业的精神。二汽建设过程中,湖北工建顶住了林彪、“四人帮”一伙“停产闹革命”、“反击右倾翻案风”、“唯生产力论”的干扰,没有停一天工,保证了二汽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988年11月11日,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孔庆德回忆:二汽建设是1966年定的点,确定在十堰镇是周总理选的点。后来有了东西线之争,北京派了周子键,省军区派了副司令员张先让,还有中央派的谢北一,一同到了光化,谈了一气没谈成,第二次总理亲自指示让我和周子健、谢北一,还有其他许多人,直接到了十堰军分区,就在教导队那个四合院开会,周子健同志说开半个月,我说开一周就行,会一开一派说在大山里建厂非把人闷死不可,我表态说“怕闷死的就走,想造汽车的就留下来,留去自由”!结果哪一派也没走。
时间点确定下来后,102的建筑工人很快就到了,这支队伍觉悟是高的,吃不上,喝不上,大家什么困难也不怕,硬是顶下来了,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是很乱的,可是大字报就到了石花镇,山里可是就一个劲的建厂。当时是两大派,一派是极左路线支持的要造反,一派是毛主席指示的要建三线。102的老工人不听造反派那一套,喝口盐水,吃口冷馍就干活,什么都不计较硬是把厂建起来了,攻坚克难之中,102立了大功。
从开始建二汽,我们是怎么去的?去的人是丢了原有的基地,自带材料到二汽工地,一说支援三线就去了,是没条件可谈的。当时在二汽吃的是大锅饭,经常费在项目里是国家计委下拨的,我们建筑队伍是带着东西进去的(仅北京三建就带去1200个车皮的各类物资),光着屁股出来的。当时红卫建设总指挥部内甲乙方是一家,就一个财务一本账,根本没给大临设施费,什么利润也不能提取。下放湖北省时国家也没给钱。一0二当时的情况十分困难,国家投的资都买了设备,在建二汽中消耗掉了,给一些基建投资因忙于建厂也不能顾及基建,把钱退回部里不少。
虽然指挥工作中有可能存在失误,也听说现在仍有人干打垒存有批判之说,但是这个东西是学大庆人学大庆精神学来的,当时吃不上喝不上,居住更困难,非得用干打垒的方式来操作不可。
1988年11月12日,原二汽党委书记、厂长黄正夏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说:102的同志在建厂中是立了大功的。十堰市的历届领导,无不称赞湖北工建为十堰二汽建设立下的丰功伟绩! (湖北工建马景春编写 朱国强供稿)
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后勤部,1953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1955年组建为建工部华北工程局。中国长春一汽、北京十大建筑、内蒙一机厂、包钢等一批新中国重点项目和国防工程留下了深深的足迹。1969年为建设中国二汽(现为东风汽车公司)迁入湖北十堰,组建为国家建委102工程指挥部,1972年划归湖北省改编为湖北省第一建工局,1984年更名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1996年更名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公司,2006年改制重组为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现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出资国有独资公司。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工建)的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其职工队伍来源主要是两个部队的建筑单位:一个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0兵团后勤部,在天津吸收“利群”和“四义”两个营造厂的技术管理人员组建了公营“时代建筑公司”,至1953年2月改为建筑工程部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另一支是195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3兵团37军109师抗美援朝回国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参加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1955年5月,建筑工程第二师集体转业,与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公司合并,同时抽调华北直属三公司、参加一汽建设的部直属工程公司的部分力量及建工部机械化总公司包头施工站的力量,组建为建筑工程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刘向道任总公司经理,苗树森任党委书记,实现了企业的初期创建。
五十多年来,企业在建制上分分合合,时聚时散,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诞生、发展的过程。企业名称发生了若干次变更:1958年8月,建筑工程部决定将包头工程总公司改为建工部包头工程局,同年12月又改为建筑工程部第二工程局,1964年5月改为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自1954年至1964年总部设在包头,1965年10月改为建工部第八工程局,总部迁至北京,1969年5月组建为建工部102工程指挥部,1972年12月下放湖北省,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1975年改为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简称一局),1984年9月改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1996年改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公司,2006年12月改制为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湖北工建)。
创建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企业的创建时期,在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百废待兴的大背景下,根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建设需要,承建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先后参加过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重型机器厂(富拉尔基)、哈尔滨亚麻厂、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大庆电厂、北京人民大会堂、包钢部分工程;包头447厂(第一机械制造厂)、617厂(第二机械制造厂)、408厂(建华厂)、187电厂、包头二电厂、包头糖厂、包头铝厂、包头棉纺厂、宁夏卓资山水泥厂;大同、包头、固阳国防工程、包头市政民用工程,全国“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包头工程局承建16项。在创建初期,职工队伍经过有组织的培训,技术力量和施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进更新,充分体现了国家队的实力。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周恩来曾先后到包头视察二局承建的工程,接见建设包钢的各单位代表,朱德同志为二局亲笔题词:“多快好省地建设工厂”。
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是企业的发展时期,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如火如荼,作为建筑行业的一支劲旅,企业足迹遍及长城内外,以包头为中心,承建的工程遍及整个华北和北方大部省市,先后完成了包头第一工人文化宫、五一研究所、公庙子飞机场、邯郸水泥厂、华北地区大部分国防工程、呼和浩特5204国防工程、呼和浩特飞机场、矿山机械厂、综合电机厂、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化纤厂、延安毛主席纪念馆等工程项目。期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造成党政组织瘫痪,停产闹革命,企业生产一度干干停停,发展速度受到很大影响。
十堰二汽建设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做出了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被列入国民经济计划。1966年8月22日,国家建委决定,将北京市建工局第三建筑公司全部建制5828人,西郊构件厂全部建制400人,机械公司汽车一厂建制382人,工业安装公司一个工区建制577人,材料公司三站建制193人,共计职工7380人,调至十堰支援三线建设。这批队伍的一部分于1966年进入十堰,1967年4月1日二汽正式开工,开工后破土兴建的有通用铸锻厂、设备修造厂、机动处、供应处、专业厂际通讯等,但开工不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施工队伍和二汽职能部门的职工,被迫离开现场,工程建设被迫停工,二汽建设未能大规模展开,仍处在施工准备阶段。直到1969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二汽在湖北省郧阳十堰地区建设的总体方案,召开了二汽建设现场会,对二汽建设的领导指挥、总体方案、建设进度安排作出部署。2月中旬,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及所属五个分部成立。第一分部:十堰办事处(十堰市前身),负责地材生产、供应;第二分部:二汽汽车运输团,负责运输;第三分部:第二汽车制造厂;第四分部:东风轮胎厂;第五分部:二汽第二修建处和铁路处,负责厂区公路、铁路建设的单位。建设总指挥部另辖102工程指挥部,承担二汽基建施工。1969年5月14日,建筑工程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成立建筑工程部一0二工程指挥部,施工队伍以原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为基础,新调进或即将调进第六工程局的一个工程处,第八工程局的机关、第一工程公司、第四工程公司、第八工程公司、第一安装公司、第二安装公司的一部分,机械施工总公司长春技校,土石方四个队等单位,加上新招收的职工子弟3500多人,以第八工程局系统为主约7000多人调进十堰。1969年6月起陆续从北京、包头、呼和浩特、贵州、湖南、四川、山西、大庆等地开赴湖北十堰,参加十堰二汽建设。
十堰二汽建设初期,一0二工程指挥部有正式职工3.3万人,临时工7000多人,共计4万余人。老职工原籍分布主要是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诸省区市,在招收老职工子女就业、接受上海、北京、苏州、武汉、包头、沈阳建校、新疆建设兵团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同时,1970年在湖北郧县、房县、丹江口、竹溪、襄阳、枣阳、云梦、浠水、红安、黄梅、蕲春、麻城、新洲、汉阳等县市招收青年工人 5300多人。职工中除为数不多的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外,绝大部分是汉族。一0二工程指挥部享有地区级待遇,对其所属的施工队伍,按团、营、连编制,下设七个土建工程团,两个安装工程团,一个机运团,一个土石方团,一个机械修配厂,一个木材加工厂,一个构件厂,一个建筑科学研究所,一个职工医院,一个材料供应处等十七个二级单位,均为县团级。一0二工程指挥部革委会的办事机构,遵照一元化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和精简的原则,设立政工组、生产组、办事组、后勤组。工程指挥部对下属单位驻地按有利生产、方便工作的原则,进行了布局,并将二汽各个专业厂的施工任务分配到各单位。
十堰二汽时期的三次大规模调迁及建制变更。第一次是1972年底,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决定:将102工程指挥部所属原北京三建公司及其配属单位的施工队伍调回北京市承担施工任务,共有干部职工一万余人,同时将国家建委一0二工程指挥部下放湖北省。根据这一变化,湖北省革命委员会鄂革(1972)214号批复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直属单位组织编制问题,组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由原二汽建设总指挥部所属施工队伍102工程指挥部组编,机关编制150人(干部130人,工勤人员20人),属企业编制,单位级别为地区级。1973年1月1日起,国家建委一0二工程指挥部更名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张育才任党委第一书记,王子旗任局长、书记(未到任)。共有正式职工23000人,另有家属工、临时工10000余人。一0二工程指挥部下属单位第四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第一建筑公司,第五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第二建筑公司,第六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第三建筑公司,第七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第四建筑公司,第二安装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设备安装公司,机械运输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机械运输施工公司,土石方工程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土石方施工公司,机械修配厂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机修厂,构件厂划归第四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划归第一建筑公司,建筑科学研究所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建筑科学研究所与新成立的技术处合署办公,材料供应处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材料供应处,102职工医院改为湖北省建委第一建工局职工医院。
第二次是1976年7月,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国家建委决定,由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组织施工队伍,配备必要的设备,支援天津、塘沽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建设。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第二建筑公司、第四建筑公司全建制,工程局机关及其它下属单位抽调部分人员调至天津、塘沽、汉沽担负灾后重建任务。根据抗震救灾的需要,工程局陆续将一万多职工调往天津、塘沽、汉沽地区,参加灾后重建。工程局成立了支援天津抗震救灾工程指挥部,1976年12月27日经十堰市委批准,成立中共一局支援天津抗震救灾工程指挥部临时委员会,工程局党委副书记王树本兼任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1980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批准,张育才任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支援天津抗震救灾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指挥长,王树本、张兰祥任副书记,边定、马凤山任临时党委常委、副指挥长,李子雅任副指挥长、副总工程师,领导指挥支援抗震救灾工作,这些领导同志不再担任第一建筑工程局的领导职务。
第三次是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支援天津抗震救灾的施工队伍调出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组建为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第六工程局。湖北省委对第一建筑工程局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郭云武任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党委书记,洪滋任局长。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对留在湖北的施工力量进行了重新整合,撤销了第四建筑公司,调减为第一、第二、第三三个土建工程公司,将构件厂划归三公司。抽调三公司二处、三公司一处一个施工队、三处一个施工队、留在湖北的四公司直属队、一公司三处和这两个公司的机运站、加工厂、机关的部分职工,于1982年2月组建了新的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第二建筑公司,公司第一任经理胡正午,党委书记陈会钧,公司驻地武汉中南一路26号,先后承担了华中师范、湖北日报社、纺织学院、中医学院、城建学院、武汉果品公司冷库、武汉制药厂、省文联、长航大楼等三十多个建设单位的扩建。工程局机关22个处室调减为19个处室。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总部机关于1981年10月由十堰市迁往襄樊市,第一建筑公司、机械运输公司、材料供应处、职工医院、建筑设计所也相继由十堰市迁往襄樊市,土石方工程公司机关由十堰市迁往武汉市。
改革开放时期。八十年代初开始,湖北工建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建筑企业在全国率先打破计划经济旧体制,进入市场,湖北工建审时度势,采取一系列新举措,使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 走出十堰,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随着二汽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基建高峰已过,适应建筑企业改革的新形势,施工力量陆续向外转移。湖北工建制定了“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海外”的经营方针。除一部分施工队伍继续留在十堰完成二汽、十堰的建设任务外,大部分施工队伍开始逐步外迁,施工足迹遍布十堰二汽及全国各地。完成了二汽扩建、东风轮胎厂扩建、十堰商贸大楼、金融大厦、流芳大厦、香格里拉城市花园、太和医院住院部大楼、十堰电厂、二汽电厂、二汽煤气厂煤气柜制作安装、十堰三环工业园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在襄樊市,陆续承担了湖北化纤厂电厂、长丝分厂、二汽襄樊基地、襄樊热电厂、襄樊酒厂、襄樊水泥厂、毛呢厂、卷烟厂、铜版纸厂、襄樊鼓楼商场、新华市场、卧龙饭店、湖北制药厂等大批建设工程。在武汉承建了武汉长航生活区、办公大楼、湖北日报社、武汉果品公司冷库、武汉制药厂、省文联、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城建学院、纺织学院、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二汽神龙基地、省消防指挥中心、省人民检察院大楼、省民政厅办公楼、省纪委住宅楼、汉正街商业区、武汉健民随州药业、武汉国际青年大厦、武汉美林青城小区、武钢热力厂鼓风站、武钢北湖口废水闭环利用工程、武汉二郎庙污水处理厂平流沉淀池、武汉龙王嘴污水处理厂辐流沉淀池、华师一附中体育中心等大批建筑工程。在省内其它地市相继完成了宜昌东山电厂、三峡管理中心办公大楼、湖北沙市骏马纸业、汉十高速公路出口工程、湖北郧西金钱河大桥、龙潭一级公路路桥工程、京珠高速公路张公联络线工程、京珠高速公路北段第一合同段工程、川陕高速、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湖北沙洋平湖大桥、湖北宜化、葛店化工厂等工程。在其它省市自治区承建的工程,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有:北京亚运村运动员公寓、康乐宫、北京上地佳园、北京科实信息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号供热厂、北京华润蓝天协鑫燃气热电厂、上海南翔花园小区。深圳上洞电厂、广东江门电厂、广东饶平电厂、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广东江门振龙纸业、广东珠海红塔仁恒纸业、广东番禺享斯迈化工染料生产线、。山东日照钢铁公司电厂、烟台山医院、南京钢铁有限公司煤气综合利用工程气机及工艺管道、山西大同大富豪购物广场、福州长福世纪花园、河南焦作美?中城、江西赛得利化纤有限公司工程、海南大炼化10万立方油罐工程、青海盐湖钾肥百万吨盐化工工程、航空航天部火箭撬滑轨试验场、武昌新客站等建设项目。
——实施战略转移,积极推进本部实体化。湖北工建作为国家和省属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运行费用的资金来源,形式有所不同,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的七十年代,1967—1973吃经常费,是国家拨给施工单位的保证完成建筑安装工程所必需的费用,费用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材料费、施工费的35%编制预算。生产装备基本由国家投资或调拨,其它运行费用,由企业每年编制经常费预算,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拨付。二是按人头(人平960元)将费用拨给建工部,建工部再直接拨给施工单位。不足申请补发解决,结余退回部里。经常费项目主要包括职工工资、福利费、调遣费、医药费、探亲费、用具费、公杂费、劳动用品费、维修费、奖励费、车马费、学习经费等十三项经常费,生活基地建设主要由国家下达投资限额,通过建设银行控制使用。到1973年开始取消经常费办法,改为取费制,工程局机关靠向二级单位收取管理费运转。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加入市场竞争行列,湖北工建审时度势,转换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了总部机关实体化进程,大力实施战略转变,即:将总部机关由单纯管理型机关转变为既对二级单位实施管理,同时自身开始直接运作项目,使总部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实体;果断地将集团本部由襄樊搬迁武汉,完成本部机关的战略转移;生产经营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企业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企业组织由松散型架构向紧密型架构转变;海外市场由借船出海向独立作战转变;调整企业组织架构,实施法人管项目,促使集团由以前的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和集团化经营方向转变,促进和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集团的整体功能,提升了集团的集约化管理能力。
——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湖北工建利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专业化施工作业能力优势,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和领域,在坚持围绕做大做强房屋建筑主业的同时,大力向路桥、环保、新能源、房地产、钢结构、建筑机械制造、建筑装饰、融资等领域拓展,取得了不菲的业绩。湖北工程机械厂由二汽建设时期的机械大修厂,发展成为年工业产值近亿元的建筑机械制造厂,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并销售海外;新组建的钢结构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走出国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在海外工程方面,湖北工建多次走出国门,伊拉克、科威特、埃及住宅项目、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电站项目、沙特阿拉伯水泥生产项目、利比亚塔拉根2000套住宅,都留下了湖北工建的足迹。
——完善基地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湖北工建在近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南征北战,随时代变迁,逐步改变了居无定所的游击局面,基本拥有了定点湖北的永久驻地,企业和职工队伍分布于武汉、十堰、襄樊、枣阳四个城市。职工住房不断得到改善,有90%以上职工逐步从十堰二汽建设初期的芦席棚、干打垒、油毡房搬进砖混或框架结构的永久式住房,住房面积不断增大,由七十年代的三四十平米,增大到八十多到一百多平米。全集团各单位都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网络化平台、无纸化办公;施工现场的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职工宿舍配有空调、电视机、洗衣机,文体娱乐、洗浴卫生场所一应俱全,施工现场体现出现代文明。
——坚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湖北工建根据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部署,结合企业面临的新形势,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实施了“三个一块”的总体改制方案,即:解散清算一块,对一公司实施解散清算;民营化改制一块,对三公司、土木公司、天华公司、工程机械厂四个单位实行民营化改革;重组一块,对资产质量较好的集团本部、安装公司、机械化公司、物资公司、监理公司进行重组,组建一个国有独资的新公司。全集团有8000多职工进行身份置换,解除了与企业的劳动关系。
目前,湖北工建经过企业改制,一个全新的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在2006年底注册成立,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新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已经建立,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湖北工建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始新的征程,十堰二汽建设时期培育起来的一0二精神,将永远激励工建人,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奋勇争先,为实现跨越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
十堰攻坚,迎难而上
各路建设者奔赴十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关头,经受文化大革命洗劫的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召开,文化大革命远没有结束的迹象;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封锁还在继续,中苏珍宝岛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前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中苏两国似乎不可避免地要卷入一场大战。国家在危难之际,做出了加快三线建设(即战略大后方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重大战略部署。毛主席早在1953年提出的要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意见,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筹备和多次项目论证后,终于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确定建设方案,调集建设队伍,在1969年开始了大规模施工!
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厂址选在湖北省西部秦岭、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汉水上游南岸,其东部与丹江口市相邻,南部与房县接壤,西、北部为郧县环抱。厂址的选择体现了国家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指导思想。依托二汽形成的十堰市,市区、厂区融为一体。厂区属中山和低山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平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山上树木茂密,植被丛生,老白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市,与二汽同时开工的襄渝铁路与老白公路平行从市区厂区通过,公路、铁路两边是低矮山丘,沿线分出很多沟沟叉叉,形成树枝状的带型城市。二汽的二十七个专业厂和东风轮胎厂就分布在这些沟沟叉叉之中。
1969年5月14日,建筑工程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成立“建筑工程部一0二工程指挥部”(后来演变为湖北工建),承担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施工任务。先后决定抽调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建工部第八工程局的第一建筑公司、第四工程公司、第八工程公司、机械运输公司、第一安装公司、第二安装公司的一部分;第六工程局的第四工程处,机械施工总公司长春技校,土石方四个队(建工部第二土石方工程公司、21支队、22支队、31支队)等单位,参加二汽建设。这些队伍从1969年的3月份起,开始陆续从北京、包头、大同、呼和浩特、长春、大庆、贵州安顺、广西南宁、宁夏等地向十堰调迁,都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满怀为了早一天建成二汽、“哪里需要哪安家”的豪情,从四面八方奔赴十堰。到1970年初,一0二工程指挥部系统施工队伍四万余人大部集结到位。
双手托起汽车城
第二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四至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国家总概算建设投资22.4亿元,初步设计核定建筑总面积315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145万平米,民用建筑面积143万平米。建设项目包含二汽27个专业厂、6个辅助生产厂、全厂560条生产线、117条自动线, 另有东风轮胎厂和供电、供排水、通讯、铁路、道路、防洪、设备安装、环保等公用工程,建设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作为二汽建设的主力,湖北工建四万建筑职工全力投身二汽建设,同时积极参加十堰的城市建设,写下了感人诗篇,留下了光辉足迹。具不完全统计,1969年至1981年12年间,湖北工建完成二汽工业与民用总建筑面积240多万平米,完成施工产值11.3亿元。
—— 深山沟里摆战场。二汽大规模施工建设开始后,一0二工程指挥部对二汽的施工任务进行分工,将下属单位按区域和专业厂位置进行布局:土建一团承担冲模厂、底盘零件厂、钢板弹簧厂、水箱厂、标准件厂等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土建二团承担通用铸锻厂、设备修造厂、刃量具厂、动力厂、车身厂、车架厂、总装厂等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土建三团承担设备制造厂、车轮厂、车箱厂、传动轴厂等工业建筑工程施工;土建四团承担铸造一厂、发动机厂、化油器厂、轴瓦厂、变速箱厂等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土建五团承担木材加工厂、车桥厂、锻造厂等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土建六团承担铸造二厂、白浪机务段、水厂等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土建七团承担东风轮胎厂工业建筑施工任务。1973年春,随着施工任务的变化和工作需要,土建一、二、三团(原北京三建)撤离十堰二汽回北京,施工人员减少到2.3万人(不含民兵),施工任务分别作了调整。一团承担的任务交给四团,二团承担的任务交给七团,三团承担的任务交给六团。
—— 经受艰苦考验。艰苦是建筑工人职业的最大特点,建筑工人最大的特点是特别能吃苦,二汽建设的艰苦性有目共睹。二汽二十七个专业厂,其中二十四个分布在三十二公里长的二十条大小山沟里。厂房进沟,宿舍上山,哪里有厂房,哪里就有建筑职工。从四面八方赶往十堰的职工,背着行李,经过汽车、火车的若干次中转到达丹江,再坐船经过丹江水库九个多小时的水路,到达郧阳邓湾码头,最后再乘卡车到达驻地。初到十堰,到处是一片荒山野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职工们一下感到钻进了大山沟,抬头是山,低头是农田,农民还是过着很原始的生活,几近刀耕火种,每到中午、傍晚时刻,炊烟从农民家里的房檐四周升腾而起,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蛙声在不停地叫。山里的小河水量不大,有小鱼小虾小螃蟹。最早到达的先遣人员,到达后就住在老乡家里,房子不够住就住牛棚,打地铺,第二天就开始了安营扎寨,搭席棚、盖食堂、建厕所、挖水井,建设自己的生活设施。二汽建厂初期,在片面的“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加之建厂总体规划不完善,职工生活驻地多数建在洼地和沿河两岸,平时火灾频繁,雨季洪水侵袭,不少住房建在正式建筑的位置上或规划河道范围,仅1977年8月8日大洪水,被淹住房达16.3万平米,浸泡的机械设备、仪器仪表6309台(件),受灾职工3670余人,受灾家庭1610户,给广大职工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大部分职工住的是芦席棚、干打垒、活动板房,冬冷夏热,只能挡风避雨,冬天盖两床棉被还嫌冷,夏天钻进密不透风的蚊帐,手拿一把大蒲扇,边摇边睡,一住就是十多年。吃的是定量供应的米面油,蔬菜很少,肉类等副食品基本上要从河南等外地采购,吃变味的肉是家常便饭,有时没有蔬菜就吃咸菜、喝盐水。没有澡堂,没有电扇,生活娱乐设施极少,当年的艰苦环境被职工编为歌谣“十堰十大怪”传颂:“不分城里和城外;一条马路直通外;说她是城市,种瓜又种菜;说她是农村,工厂山沟盖;红苕叶子当白菜;拣了石头当煤卖;电话没人走得快;下雨打伞头朝外;公路有山又有海;车进十堰跳起来。”这便是当时十堰状况的真实写照。施工条件的艰苦更是不言而喻,工程开工初期,工地上没有路,小推车、木板车、毛驴车是主要运输工具,靠人抬肩扛搬运到工地。施工机械根本无法与现代化的先进设备相比,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施工机械,如:小型挖土机、铲运机、推土机、履带式起重机、老式塔式起重机、自卸汽车、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空气压缩机、金属切削机床、压路机、卷扬机、钢筋切断机等代表六七十年代水平的设备。
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没有难倒具有战争年代光荣革命传统的建筑职工,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千方百计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蔬菜不够吃,就在工地附近开荒种菜,养猪喂鸡,走毛主席提出的“五七”道路。办起了小理发室、照相馆、卫生所、缝纫部、小餐馆、冰棍房、菜店、粮店、小卖部,为职工服务。为了丰富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办起了广播站,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由八个工程团各拍一部样板戏,组织巡回演出;有条件的单位都组织了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观看露天电影是当时职工最为欢迎的文化生活,在从红卫进入花果的右侧住宅区(今花果路靠山一侧),当时工程开工刚刚做完场地平整,在那里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从此人们便把那里称作卖花楼;施工现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小车推不动,人穿着高筒雨靴艰难迈步,职工们就边修路边施工。二汽从1969年9月正式大规模施工,到1975年6月建成两吨半越野车生产阵地,是二汽建设的高峰时期。面对艰难困苦,建筑工地上传扬着一句句鼓舞人心的宣传口号:“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下雨当流汗,刮风当电扇”、“黑天当白天,雨天当晴天,一天顶两天,一人顶两人”、“不要等喊看,只要争抢干!”“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精神,像江山民兵那样出几身汗、滚几身泥、脱几身皮、掉几斤肉,也要早日建成二汽,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早放心”,“三线建设要抢在战争前面”、“二汽早建成,世界革命早胜利”、“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等等,足见当时建筑职工担负的艰巨使命和表现出的壮志豪情。
——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二汽建设的一期工程最为艰巨,目标是从1969年9月大规模施工开始到1975年上半年实现第一个车型两吨半越野车形成年产25000辆的生产能力,作为二汽建设的主力军,深山沟里摆战场,展开了一场二汽建设的大会战。开山、铺路、架桥、送电、引水、安设备,打桩、吊装、建厂房,群山沸腾了,到处是机器的轰鸣声,到了夜晚灯火通明,日以继夜的施工场面,不断引来几里几十里外的老乡前来观看。102工程指挥部这支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光辉历史的队伍,指挥部和各工程团两级领导中,大多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参加革命的同志,到十堰时大多50岁左右;生产技术工人骨干主要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军人,到十堰时大多40出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管理人员大多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十堰时大多30多岁;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大都是20出头,有的是刚从部队转业,有的是从农村新招收的工人,满腔热血,决心在二汽建设中接受锻炼和考验。广大干部职工以大庆人为榜样,坚持“争、抢、干”,反对“等、喊、看”,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和技术素质双过硬的队伍,五年多树立了6个集体和9名个人全局标兵,51个优秀集体和219个模范人物,评选了48个基层单位的先进典型和31个样板工程。这五年,共完成工业建筑面积997000平米,民用建筑852000平米,屋面保温和质量返修670000平米,安装设备14131台,土石方1000万立方米,推平和劈掉近100个大小山头,构件吊装160000吨,砌筑25000万块砖,浇灌混凝土90万立方米,生产钢构件15000吨,汽车运输6000万公里,安装厂外管道干线56公里,厂外供水供电干线92公里,支农改田造地1560亩,建安工作量3.66亿元。
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在大规模施工开始后,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通路、通电、通水、做好场地平整。土石方团以最快的速度把机械设备运到工地,很快投入到打通厂区道路、厂房用地平整的战斗,数百台铲运机、推土机日夜穿梭,劈山开路,铲平山头,填平河谷,摘取了一块块适应厂房建设的场地,把连接厂区的道路一条条与老白公路连接起来。推土机、铲运机驾驶员身处烈日和发动机双重高温下,赤膊坐在狭窄的驾驶室,每天几千次地重复着登、拉、踹高强度操作动作,并且有时还要面临推土机从几十米高的山上滚落山下或者河水中,造成机毁人亡的生死考验。为了把电尽快送到工地,安装公司职工全部出动,肩抬人扛把输电线和铁塔运上山。为了解决施工用水问题,各单位在暂时没有自来水的情况下,就在工地旁挖水井,在小河旁架起水泵房,解决施工用水问题。
十堰二汽建设时期,湖北工建作为国家队,机械装备应该说是先进的,无论从数量上和技术上都代表了国家水平,但是进入二汽建设工地后,远远不能适应施工需要,最为突出的就是运输设备和吊装设备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机运团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制造吊装运输设备。二汽建厂初期,多少个专业厂同时开工,承担厂房结构吊装的履带吊车转运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在没有吊车转运专用平板拖车的情况下,几十吨重的履带吊车只能以每小时几公里的速度,从一个工地“爬”往另一个工地。指挥部把建造平板拖车的重任交给了机运团,在全团能工巧匠的配合下,连绵细雨中铁工连上百人昼夜奋战在工棚里,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机械加工和人工抡大锤一起上,十几天的时间,硬是制造出两台当时在国内技术、质量均属上乘的60吨平板拖车,一举突破了制约二汽建设的一个难题。施工高峰期吊车不够用,现有吊车吨位达不到,就自制土吊车、用土拔杆吊装。在十堰城区,随处可见横架在马路上的二汽专用铁路桥,都是机运团采用“龙门吊预架桥梁吊装法”、“便道横移法”、在土造的大功率卷扬机搭就的“龙门吊”的配合下,用三台、甚至四台履带吊车合抬桥梁等创新的施工方法,以履带吊车和土办法相结合创造出架桥奇迹。
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建筑工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山沟里场地狭小,唯一的大型构件厂就是六堰那一个(现六堰广场),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为了解决供需矛盾,工程指挥部制定了构件厂生产与现场制作相结合的生产办法,一部分混凝土预制构件在构件厂生产,大部分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生产,用地膜、翻转模板技术不仅解决了生产场地问题,还节约了大量模板材料。
—— 争时间,抢速度,施工会战接连不断。十堰二汽建设时期,为了争时间抢速度,施工组织经常采取搞会战的方式,施工计划由一个个的会战组成。有为某节日献礼会战,有为实现某一形象进度的会战,有开门红会战,有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会战等等。例如1973年下半年开始到1976年下半年,针对1975年上半年实现两吨半越野车形成生产能力、到1975年下半年形成五吨民用车的生产能力、1976年三吨半越野车定型投产的会战,组织三大战役,明确达到“四点”、“三线”、“两个面”的目标:“四点”,即铸造一厂、铸造二厂、锻造厂、车身厂的土建和安装项目以及调试攻关项目;“三线”,即供水工程(黄龙引水工程)、厂区道路、供气;“两个面”,即全厂工程质量处理和各专业厂厂区的防洪、护坡工程及土石方二次平整。指挥部把这一时间跨度长的会战分解为若干短、平、快的小型会战。1975年5月组织的车厢厂会战,关系到两吨半越野车的全面投产,是出车的“瓶子口”,现场领导小组要求35天建成投产,这些工程包括酸洗、焊接、锅炉房、毛辊冲等十个主要车间,26500多平米,既有新建扩建,又有返修改建,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三公司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用28天完成了会战目标。1975-1977年工程局又围绕二汽建厂目标,集中力量组织了大型屋面板生产、专业厂收尾工程、混凝土大管生产、泡沫混凝土生产、砌筑工程、吊装工程、土方施工、黄龙引水工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等九场会战。当时在这三年多时间中,边大量施工,边进行大量生产准备,边正式投产,工作错综复杂,施工任务非常艰巨,工程局围绕二汽出车目标排出65项重点工程,坚持政治工作、生产指挥、材料供应、生活服务四到现场,在全局工程处以上的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干部实行了顶班劳动、定点劳动、突击劳动、和劳动日制度,那里有重点,哪里就有干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干部,干部和工人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加班加点是很正常的事,机关干部到工地参加劳动,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多个小时连轴转,定点劳动最长的达三个月。为了确保会战目标的实现,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岗位都调动起来,卫生所要把时令药品、卫生防疫用品送到工地和职工宿舍,后勤的职工要把饮用水送到工地,炊事班的同志在保证一两千人一日三餐的同时(那时的职工大食堂就餐人数都在一两千人以上),还要把饭菜送到工地,让在工地加班的人及时吃上热饭热菜。
铸造一厂是二汽三大毛坯厂之一,素有二汽“四大金刚”其一之称,主要生产三个基本车型发动机的全部铸件和汽车底盘制动毂铸件,产品最大件为缸体,每件重137.5公斤,而加工它的生产线,也是二汽建设中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了。铸造一厂kw缸体自动线由德国kw公司制造,其产量为每6秒钟生产一个缸体部件,当时因中德尚未建交,通过法国友好人士转卖我国。自动线制造精良,自动化程度极高,就电气而言,整个控制都是用逻辑元件程序控制,这在七十年代初是中国进口设备中自动化程度高、技术难度大、调试技术复杂的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1970年初,设备运到中国,原打算请德国专家来中国帮助调试,因专家费用太高,又基于当时战备因素,二汽决定先在上海进行试安装,如不出现问题,再运到十堰正式安装。于是在上海安亭建了一个调试车间,1970年7月25日和8月20日,安装公司派出两批技术人员和工人,由刘明英带队(电器负责人谭洪生,设备负责人任福全,管道负责人梁根虚、董继昌),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安装调试,使设备空运转达到了设计要求。在上海调试过程中,在上海电力设计院配合下,对全套设备进行测绘,克服了各种困难,例如只有图纸没有说明书,安装公司参加调试人员花了两个月时间对图纸公关,摸透整个系统控制要求,并在电器调试中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全套设备2100多个逻辑元件中有75个不合格,用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逻辑元件代替,德国厂商进行了赔偿,并赠送100个元件表示友好,对我方调试技术十分钦佩。二是对电器原理图上的错误进行了修改,由于电器原理图的修改,要求机械系统同步改进,对地下室8台油泵和3个储油罐协调操作的改进,就是在郭绪宽和有关人员研究下得到了解决,受到二汽管理人员的赞誉。1971年3月15日,缸体自动线在铸造一厂正式安装,到9月5日既不到半年的时间,自动线安装完毕,二汽召开了缸体自动线安装调试庆功大会,当时的总厂厂长饶斌给有功人员戴上大红花。自动线安装在安装公司史册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从联邦德国引进的KW多触头高压造型自动线)
黄龙引水工程是十堰二汽给水工程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重点解决十堰二汽工业与人民生活用水问题,是二汽一期工程的必保项目。引水工程以黄龙水库为水源,沿老白公路西起堵河堤,东至头堰水厂,全程18.5公里,走径弯曲崎岖,穿过二十六个河道,翻越一座47米的高山,施工十分艰苦。一局汇集了五个公司、十一个工程处、两个公社、九个生产队的优势兵力,集中了挖土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60多台,运输车辆60多部,各种水泵84台,掀起了黄龙引水工程会战。黄龙引水工程管线采用直径1米、长5米的承插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最高工作压力为0.6Mpa,管线翻山过河,经过不同地质层,施工难度很大。引水工程于1972年动工,土建施工、水管预制、敷设安装全部由湖北工建承担。由于文革干扰,到1973年底才完成1.83公里,1974年在中央治理整顿路线指引下,工程进度不断加快,一个月就挖沟下管1.52公里,大大超过原定550米的月计划。由于是第一次承建这样的工程,施工遇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构件厂以前从未制作过这样大口径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上水管道,构件厂在指挥部领导下,开展技术公关,自制生产设备,经过反复试验后,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上水管道的产品质量达到设计标准要求,一根根光滑漂亮、质量上乘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子生产出来,当时不少同志都不相信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二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橡胶圈柔性接口施工,当时国内尚无统一制作标准,曾经有过的类似工程,最大管径只有600mm、0.6 Mpa、3km长,经过安装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艰苦努力,不仅制定出预应力混凝土管和接口橡胶圈的检验标准,还编制了具体的施工技术措施,创造了七十年代初期预应力混凝土管橡胶柔性接口工程的全国纪录。敷设安装时,每班12人下沟,开始每天敷设安装25根、125米,后来最快时每天超过47根、235米。1975年4月,黄龙引水工程胜利完工,全线正式通水。
二汽技术中心群体工程,是二汽的技术研发中心,由14个单位工程组成。1984年3月开工,1985年12月交工,比计划提前9个月。被评为全优大院,其中技术中心主楼被评为湖北省全优样板工程,得到主建方一致好评,受到湖北省监督总站、二汽总厂的表扬和奖励,二汽总厂厂长陈清泰拍板奖励三公司20万元,老厂长黄正夏、马跃亲自为工程竣工剪彩。
(二汽老厂长黄正夏在技术中心主楼落成典礼上讲话)
—— 东风轮胎厂是湖北工建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施工的又一大型项目,它是我国建国以来建设的最大的轮胎厂,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00万套载重汽车轮胎,70%为二汽配套,30%销往全国各地。工程自1969年8月开工建设,第五工程团(一局第二建筑公司)、第七工程团(一局第四建筑公司)、第六工程团(一局第三建筑公司)先后承担东风轮胎厂的建设施工,工程分期进行。1968年11月至1969年8月是施工准备阶段,土石方团仅用三个月时间,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第五、第七工程团将临时设施搭建完毕。1969年11月至1974年,为第一期工程阶段,建成了炼胶、压延、成型、硫化、内胎等生产车间,完成了工业建筑面积66200平米,安装设备928台,形成普通轮胎30万套的生产能力。1975年至1978年,为第二期工程阶段,因厂方把清理在建项目和重点放在扫尾工程上,放慢了建设速度,使新增的20万套生产能力没有达到投产条件。1979年至1983年,为第三期工程阶段,这一阶段的工厂建设立足调整、发展为目标,形成了60万套生产能力。伴随东风轮胎厂的建设和发展,湖北工建又承担了东风轮胎厂的121、123等车间的续建扩建任务,其中于九十年代初开工建设的123车间,即年产30万套全钢丝子午胎项目,建筑面积4.8万平米,承担施工任务的三公司,精心组织,精心施工,获得了45米大跨度预应力张拉技术成果,工程项目获得质量楚天杯奖。
—— 妇女能顶半天。十堰二汽建设时期,在建设工地上,到处活跃着一支支娘子军,那就是“五七”家属连。为了弥补施工劳动力不足,解决吃菜难、吃肉难、吃水果难、生活服务难等生活困难,工程指挥部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按照湖北省委、省革委会《关于组织家属办工厂,坚持走“五七”道路的通知》的要求,把家属组织起来创办“五七”家属工厂或“五七”家属劳动连,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为职工服务。一0二工程指挥部系统组织了2000多人的家属连队伍,她们大多30多岁,稍大一点的40出头,在工地上主要从事建筑材料装卸、运输、施工现场清理、仓库材料搬运等繁重体力劳动,也有一些家属工从事铸造、小五金、小构件制作,还有些从事缝纫、小饭馆、照相馆、小五金厂、小菜场、冰棍房、打煤场、托儿所、小卖部等生活服务工作。这些家属连有正规的组织管理,负责人由企业正式管理人员担任,实行单独核算。她们一天拿着不足一元钱的报酬,却干着和男职工一样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连续几天几夜不回家,劳动强度远远超过妇女的生理极限。到1976年,参加“五七连”的家属工达到1783人,装卸各种建筑材料214万吨,建立生活服务网点71个,成立家属工厂13个,产品达34种。
—— 民兵为二汽建设建功立业。二汽建设时期,配合第一建筑工程局施工的民兵近7000人,他们主要来自湖北部分区县,在每一个建筑工地,重点承担人工挖土方、搬运、修路、力工等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与职工并肩战斗,为二汽建设洒下了辛劳的汗水。
—— 排除干扰,坚持科学建厂。十堰二汽建设时期,正值文革十年内乱的高潮,建设施工也不可避免的受到错误路线的干扰。建厂初期,取消了甲乙方委托承包制度,二汽建设在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领导下进行,吃的是大锅饭,虽然对统一指挥联合作战有一定好处,但降低了效率,影响了专业性作用发挥。二汽建设采取“大交叉四边建厂”的建设施工方案,即: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 边生产。在“出政治车”思潮影响下,搞所谓“设计革命”、“芦席棚里闹革命”,错误的砍掉了一些十分关键的项目,也在施工单位推行所谓的勤俭建厂方针,打乱程序施工,把施工队调来调去,采用穿鞋戴帽、干打垒、单槽瓦四波瓦屋面、轻钢屋架等简易施工方法。所谓干打垒,就是职工住房、厂房的维护墙不是用红砖砌,而是用黄土、白灰按8:2的比例拌匀,采用农村民间夯打技术做成墙体,墙体基础一般用红砖砌筑,高不足1米,干打垒墙体达到高度后,再用硬木制作的拍子,用细土加5%左右的水泥拌制均匀后拍打在墙面上,展现在眼前的是表面平整的土墙。在“将干打垒推向施工的各个方面”、“枪毙红砖、让干打垒开花结果”口号指导下,干打垒施工给二汽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所谓穿鞋戴帽,就是为了抢进度,贯彻“四边建厂”方针,厂房施工按照打好基础——立起柱子——盖上屋面,就开始设备安装,搞了许多半拉子工程,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所谓单槽瓦(是一种表面系数大、横向刚度弱的开口薄壁构件)四波瓦屋面,主要是用冷拔丝和水泥砂浆制作的槽瓦,一块大概有两个平米,是一种再简陋不过的屋面施工方法,使用后渗漏严重,以致后来不得不全部返修,夹铺保温层和瓦楞铁。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厂房屋架采用薄壁型轻钢屋架和檩条,或组合屋架(钢筋混凝土和角钢组合),柱间联系梁采用槽形梁、空腹梁。设备已经进场,但厂房地面还没做,“左”的瞎指挥影响到施工的方方面面。1973年以前建设的77.4万平米工业建筑,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这几种施工方法和技术,使厂房施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1973年8月,国务院指示对二汽工程进行全面质量复查和处理,施工单位按照二汽建设总指挥部的部署,组织了屋面保温、质量返修战役,历时近两年。在以后的工程施工中,坚持科学思想,组织科学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二汽建设工程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国家对第二汽车制造厂基本建设竣工验收,给予“建筑安装工程质量合格,其中部分工程达到优良,竣工档案资料齐全,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是好的”的验收结论。
干打垒宿舍楼
返修厂房屋面
—— 在城市建设中留下足迹。二汽建设日新月异,十堰市的城市建设也是如火如荼,经过四十年的建设发展,一个崭新的汽车城屹立于武当山下、汉水之滨。一条条道路,一座座高楼,一个个市办工厂,众多的市政公共建筑,都留下了湖北工建人的足迹。有影响的项目主要有:十堰市东风剧院、十堰商贸大楼、金融大厦、太和医院住院部大楼、十堰市体育馆、金穗大厦、十堰市人民银行大厦、二汽花果医院和大片的住宅等民用建筑工程。同时承建了市办制动蹄厂、轮毂厂、油箱厂、缸套厂、棉纺厂、汽车改装厂、汽车配件铸造厂等十堰地方汽车工业项目,在郧县、郧西、竹溪、丹江等县(市)地方工业与民用建设项目建设中,湖北工建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汽襄樊基地开工典礼)
十堰流芳大厦
十堰市金城大厦
十堰二汽建设培育出“102精神”
十堰二汽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湖北工建人感到无比自豪,作为一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自始至终伴随十堰二汽的建设发展,在新中国的建设历史上堪称首屈一指。
湖北工建人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亚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厂,为十堰这座新兴城市添砖加瓦,1969—1982年有30多名职工因公为十堰二汽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十堰二汽建设中,湖北工建这支队伍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塑造出一种“102”精神,它是一种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精神!
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为:一是一心为国,甘做奉献的精神。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把享受先给别人,把艰苦留给自己,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实行经常费制,失去了国家对企业搞基地建设投资的时机,加之十堰市政建设和二汽建设规划的多变,不断造成湖北工建大部分原生产、生活场地为城市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及二汽厂区建设让路,企业失去了自我武装、自主建设的能力,损失极为严重。为了给国家节约资金,宁可长期居住芦席棚、干打垒,每年为国家节约几百万基建款。还有不少老职工至今还居住在七十年代初的干打垒、木板房里,职工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晴天头顶烈日,雨天冒着风雨,夏天迎着酷暑,冬天忍受严寒,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是不甘落后、勇争第一的精神。湖北工建把大庆人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作风贯穿十堰二汽建设始终:严格生产计划管理,确保旬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的如期完成;严格材料管理,确保供应及时,管理细致,做到账、卡、物相符,摆放整齐;严格设备管理,多少台设备,都在什么地方,清清楚楚,完好率、利用率都在95%以上;严格成本管理,抓好工程预结算,坚持定期经济活动分析,把浪费降到最低;严格劳动定额管理,减少窝工,提高工时利用,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如此种种,湖北工建在十堰二汽建设时期的各项管理,在全国同行业中处领先水平,经常有不少建筑同行前来参观学习。
三是大胆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十堰二汽建设过程困难很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当时人们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地模法、翻模法、倒桩法、滑模法、土法吊装的运用,铸造一厂缸体自动线的安装调试,黄龙上水管的制造,东风轮胎厂每一个建厂目标的实现,都无一不是进取创新精神的体现。
四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忠实于党的事业的精神。二汽建设过程中,湖北工建顶住了林彪、“四人帮”一伙“停产闹革命”、“反击右倾翻案风”、“唯生产力论”的干扰,没有停一天工,保证了二汽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988年11月11日,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孔庆德回忆:二汽建设是1966年定的点,确定在十堰镇是周总理选的点。后来有了东西线之争,北京派了周子键,省军区派了副司令员张先让,还有中央派的谢北一,一同到了光化,谈了一气没谈成,第二次总理亲自指示让我和周子健、谢北一,还有其他许多人,直接到了十堰军分区,就在教导队那个四合院开会,周子健同志说开半个月,我说开一周就行,会一开一派说在大山里建厂非把人闷死不可,我表态说“怕闷死的就走,想造汽车的就留下来,留去自由”!结果哪一派也没走。
时间点确定下来后,102的建筑工人很快就到了,这支队伍觉悟是高的,吃不上,喝不上,大家什么困难也不怕,硬是顶下来了,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是很乱的,可是大字报就到了石花镇,山里可是就一个劲的建厂。当时是两大派,一派是极左路线支持的要造反,一派是毛主席指示的要建三线。102的老工人不听造反派那一套,喝口盐水,吃口冷馍就干活,什么都不计较硬是把厂建起来了,攻坚克难之中,102立了大功。
从开始建二汽,我们是怎么去的?去的人是丢了原有的基地,自带材料到二汽工地,一说支援三线就去了,是没条件可谈的。当时在二汽吃的是大锅饭,经常费在项目里是国家计委下拨的,我们建筑队伍是带着东西进去的(仅北京三建就带去1200个车皮的各类物资),光着屁股出来的。当时红卫建设总指挥部内甲乙方是一家,就一个财务一本账,根本没给大临设施费,什么利润也不能提取。下放湖北省时国家也没给钱。一0二当时的情况十分困难,国家投的资都买了设备,在建二汽中消耗掉了,给一些基建投资因忙于建厂也不能顾及基建,把钱退回部里不少。
虽然指挥工作中有可能存在失误,也听说现在仍有人干打垒存有批判之说,但是这个东西是学大庆人学大庆精神学来的,当时吃不上喝不上,居住更困难,非得用干打垒的方式来操作不可。
1988年11月12日,原二汽党委书记、厂长黄正夏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说:102的同志在建厂中是立了大功的。十堰市的历届领导,无不称赞湖北工建为十堰二汽建设立下的丰功伟绩! (湖北工建马景春编写 朱国强供稿)
打赏